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目 錄
作者簡曆
自 序
01 正信的佛教是什麼
02 佛陀是創世主嗎
03 佛陀是什麼
04 宇宙和生命是從那裏來的
05 菩薩怎麼講
06 什麼叫大乘和小乘
07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嗎
08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麼
09 佛教的根本教條是什麼
10 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
11 佛教對于煙酒賭博的看法怎樣
12 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
13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級
14 怎樣成爲一個佛教徒呢
15 佛教爲什麼要信仰叁寶
16 娼妓屠宰漁獵販酒等人可以信佛嗎
17 佛教相信忏悔嗎
18 佛教相信天堂和地獄嗎
19 佛教相信閻王嗎
20 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
21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給他人嗎
22 佛教相信輪回是確實的嗎
23 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
24 佛教崇拜神鬼嗎
25 佛教徒相信祈禱的功能嗎
26 佛教是主張焚燒紙庫錫箔的嗎
27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確性嗎
28 佛教徒都願往生極樂世界嗎
29 佛教重視神迹嗎
30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嗎
31 佛教徒是反對自殺的嗎
32 佛教是厭世與出世的宗教嗎
33 從信佛到成佛須要多少時間呢
34 立地成佛是真的嗎
35 佛教對于現實人間的前途是悲觀的嗎
36 劫是什麼意思
37 大千世界怎麼講
38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麼
39 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
40 六根清淨怎麼講
41 四大皆空怎麼講
42 佛教是不孝順父母的嗎
43 佛教是重男輕女的嗎
44 佛教是反對家庭製度的嗎
45 佛教徒可跟異教徒通婚嗎
46 佛教徒必須實行佛化婚禮嗎
47 佛教徒可以離婚嗎
48 佛教以爲嬰兒可以信佛嗎
49 佛教反對節製生育嗎
50 佛教徒有國家觀念嗎
51 佛教徒能夠參加軍政工作嗎
52 佛教是和平主義的宗教嗎
53 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嗎
54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55 唯識就是唯心嗎
56 禅宗就是禅定嗎
57 甚麼叫做頓與漸
58 最好修學那一宗
59 佛教徒對于全部佛經的態度怎樣呢
60 佛教的典籍真是難懂難讀的嗎
61 佛教徒禁看異教的書籍嗎
62 佛教以爲異教徒是罪人嗎
63 佛教的苦相當于基督教的罪嗎
64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嗎
65 佛教對于中國的貢獻是什麼
66 佛教的真理是什麼
67 和尚、尼姑、居士是什麼
68 禅師、律師、法師是什麼
69 羅漢、菩薩、佛陀是什麼
70 佛教有統一的行政組織嗎
版權頁
□ 作者簡曆
民國十九年(1930)生于江蘇南通農村張氏
民國叁十二年(1943)出家于南通狼山廣教寺
昭和五十年(1975)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
1977-1978年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兼大覺寺住持
民國六十七年至七十六年(1978─1987)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民國六十七年起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七十年起華岡教授
1980創設美國紐約禅中心
民國七十四年(1985)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
□ 著作
戒律學綱要(叁版本社)比較宗教學(中華)世界佛教通史(叁版本社)
中國佛教史概說(商務)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東京山喜房)
佛心(紐約法鼓)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正信的佛教、學佛知津、禅門
修證指要、禅的生活、拈花微笑、明末佛教研究等(本社)叁十五種。
自序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唯物思想是無神論的,佛教卻又堅決反對唯物論的謬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然而,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雖已有了一千九百年的曆史,中國的整個文化,也都接受了佛教文化的薰陶,佛教的根本精神,卻因了民間固有的習俗加上神道怪誕的傳說而湮沒。故到晚近以來,許多略具新知的人們,竟把佛教看作充滿了牛鬼蛇神的低級迷信,也以爲佛教的存在,不過是舊社會給我們留下了一截尚未蛻化掉的尾巴而已。
因此,促使我根據個人的研究所得,配合時代思想的要求,並參考了太虛大師及印順法師的一部分見解,想到了七十個看來淺顯而實際重要的問題,期能幫助讀者,略窺佛教的真貌。
本書的主要物件,雖是尚未信佛的知識份子,但它也是今日一般佛弟子們應當明白的佛教常識,故自菩提樹雜志連載以後,頗得好評,且有讀者希望早日單印流通,因此予以重行增訂。今承星雲法師的佛教文化服務處熱心出版,謹此志謝。
佛滅紀元二五○九年元旦序于朝元寺璎珞關房
再序
本書“正信的佛教”,初稿刊于民國五十二、叁年間的菩提樹月刊。初版單行本問世,是民國五十四年元月,由佛教文化服務處發行。在迄今的十七個年頭之間,由于受到教內外及海內外廣大讀者的喜愛,有許多印經會及佛教關系書店,包括臺灣、香港、南洋等地,將之大量原版影印、打字照相及排字重印,多系贈送結緣,亦有訂價流通,總計約十數萬冊上下。在我寫的二十多種著述之中,乃是流通最廣的一種。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中華佛教文化館及天華出版社,同時再版,所不同者,文化館版加了附注十七條,印了叁千冊,雖也訂價流通,多半仍是贈送。以如此長的時間,尚未被人遺忘,已經值得告慰,但以總發行量而言,仍不能算是一本暢銷書。由此可以了解,大家的讀書風氣還不夠旺盛,佛教徒中具高昂求知態度的人,依然不夠普遍。
民國六十四年八月,以海外學人身分,回國出席國家建設會議時,當時任教育部次長的陳履安先生,很希望約我作數日長談,由他提出一百個現代知識份子對于佛教信仰及佛學理論方面常常遇到或想到的問題,請我解答,公之于世,我也覺得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可惜,會後我又出國了,履安先生也尚未能夠抽出時間來實踐此一構想。故在新的百問未成之前,仍以本書的七十問,獻給讀者。
中華民國七十年十月十日聖嚴序于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
§正信的佛教是什麼?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永久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釋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叁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第叁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如此,未來必將如此。凡是對于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禁不起這叁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們所專有的,至于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衆,始終都在儒道釋叁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産物。
§佛陀是創世主嗎?
不。正信的佛教,沒有創世主的觀念,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能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但卻無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陀雖能化度衆生,衆生的能否得度,尚須由衆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佛陀是最好的良醫,能爲但衆生痛苦診斷處方,服他的藥,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藥,佛陀也是愛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導,能給衆生引導出離世間的苦海,聽從佛的引導,必定得度,如果不從引導,也是愛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創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衆們僅對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能夠實踐佛的言教,就等于見佛敬佛,否則,雖然觐見了當時的佛陀,也等于沒有見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創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導衆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但卻不能代替衆生離苦得樂。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導師,而不是幻術家及魔術師,他用不著騙人家說“代人贖罪”,他是教我們一切要自己對自己負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佛陀是甚麼?
佛陀,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譯。
佛陀,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爲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覺。
佛陀,簡譯爲佛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距今約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叁年),生于印度迦毗羅衛城的釋迦太子,成道之後,稱爲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姓,意爲…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