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對于現實人間的前途是悲觀的嗎?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對這個問題,他會堅決地回答一個“不”字。
因爲,佛教相信,再過一個相當長遠的時間,大約是在五十六億年之後──一定是在地球尚未毀滅之前,那時另有一位佛陀在人間出現,稱爲彌勒世尊。那時的人間,道德的建設,物質的建設,使得地球成爲安樂的、莊嚴的、美化的、清淨的、平整的、統一的、自由的、善良的、互助的;不論在交通、住宅、衣服、飲食、池沼、園林、果木、花卉、好鳥、娛樂、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已健全了、豐富了、美化了、淨化了;那時的人體高大,壽命綿長,相貌端嚴,精力充沛;世界是統一的,語文是統一的,思想也是統一的,全世界的人,都像兄弟一樣,生活在康樂之中。那時的人類,除了尚有寒、熱、饑、渴、大便、小便、淫欲、飲食及老死的感受之外,那幾乎是像西方的極樂世界已經遷移到了地球的人間。(注六)
佛教相信,凡是在釋迦世尊的佛法中皈依信仰的人,到了彌勒佛出世的時候,都將同時出世,同聽說法,同受彌勒佛的授記──告知你將在何時成佛。
彌勒出世距今的時間雖遠,正信的佛教,卻深信那個時間必將來臨;爲了迎接那個偉大而光明的時代的來臨,預先從事于人間社會的各項建設,乃是正信佛教應負的責任。(詳見彌勒叁經,長阿含六.六及中阿含一叁.六六)(增一阿含十不善品四八.叁)
注六:參閱佛祖統紀卷叁十(大正藏四九冊叁○○~叁○一頁)彌勒年代亦有異說。
§劫是甚麼意思?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譯,它在印度,並不是佛教創造的名詞,乃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可以算作長時間,也可以算作短時間,長可長到無盡長,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注七)
不過,通常所稱的劫,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
佛經中所說的劫,分爲叁等:
第一、小劫: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爲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爲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爲一小劫。
第二、中劫: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爲一個中劫。因爲,據佛典中說,我們所處的地球,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爲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初“成”的階段是由氣體而液體。再由液體而凝固,所以不堪人類的生活。到了“壞”的階段,正在劇烈的破壞之中,也不適合人類的生存;據說是經過四十九次大火災,七次大水災,一次大風災之後,地球便歸消失。壞劫終了,“空”劫開始,在空無一物中再經過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漸形成,進入另一期的“成”的階段。佛教把這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稱爲四個中劫,分別稱爲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第叁、大劫: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地球世界的一生一滅,便是一個大劫。然而,壞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燒到色界的初禅天;每一次大水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禅天;最後一次大風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吹到色界的叁禅天。也就是說,每一次大劫的範圍,除了色界的第四禅天及無色界的四空天,叁界之內的動植飛潛,一切萬物都是在劫難逃。不過,不用悲哀,當壞劫來臨,此界的衆生,或者已轉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禅天,不會有一個衆生沒有安身之處。
佛經上所稱的劫,如不標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叁界的衆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壽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長的壽命是修四空定的無色界衆生,最長的有想無想天壽命長到八萬四千大劫,他們的生命,相當于地球的八萬四千次生滅的過程,所以在他們自以爲已經是不生不死,其實,八萬四千大劫終了,仍然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來,八萬四千大劫,也僅刹那之間的時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脫道,空去了“我”,才入涅槃──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進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稱爲菩薩,自己解脫生死仍不住于涅槃,隨類應化衆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許要問:我們的地球還有多少長的壽命呢?這個嘛!可有一個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壽命是一百歲的話,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歲的階段,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減劫時期,所以,請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擔心耶教所說的“地球末日到了”。不過,在每小劫的減劫減到十歲的壽命之前,也有疫疠、饑荒、刀兵的叁災降臨人間,由于減劫人心的日益墮落,自作自受,可是,這叁種小災是局部性與暫時性的,人類雖將死亡慘重,但不會消滅。相反的,倒有一個好消息報告大家:在此以後的十個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將在我們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後第一位來此成佛的,就是彌勒佛,所以佛教稱彌勒爲“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八萬歲時,大約距離現在是五十六億年(以千萬爲億計算)。(注八)
至于人壽的增減,乃至增長到八萬四千歲,我們不妨信爲事實,因爲大小乘經中,都有如此的記載,並說“其壽減至十歲時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時世間酥油、石蜜、黑蜜諸甘味,不複聞名”。又說:“八萬歲時人,女五百歲始行出嫁;時此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谷平賤,豐樂無極。”(長阿含經卷六)
注七:劫與叁世劫的千佛。時間參看佛祖統紀卷叁○(大正藏四九冊二九七~叁○二頁)。
注八:阿僧只爲華嚴經中百二十四個大數的第一○五個。若以萬萬爲億,萬億爲兆,則一阿僧只相等于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又各爲無央數。
§大千世界怎麼講?
佛經中說,一個日月系,爲一個小世界,須彌山爲日月環繞的中心,也就是說,一個須彌山,即是一個小世界。須彌山的問題,至今仍是佛教學中的謎,一些開明的看法(如日本學者),說是出于印度古老的傳說,佛陀在世時,僅是假用傳說來闡明佛法,傳說中的須彌山的或有或無,不是佛陀所要闡明的目的,佛陀的目的,乃是利用須彌山的傳說而闡明覺世濟民的佛法。這是很可取的,但是,若要說到佛教的世界觀,那又非要說到須彌山不可。須彌究竟何在?筆者不敢否定,但也無從肯定,在我們尚未究明真相之前,存疑是比較安全的態度,所以我想把須彌山的問題,暫且擱置一邊。(注九)
小世界的範圍,既是一個日月系,那該是指的太陽系或恒星系了,因爲每一恒星,均有若幹的衛星,恒星都是日,衛星都是月。對太陽而言,月球固是月,地球等九大行星,也是衛星也是月。
一千個小世界,稱爲小千世界。小千世界每一小世界的範圍,是由一個須彌山至色界的梵天。
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爲中千世界,中千世界每一中世界的範圍,到達色界的光淨天。
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爲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每一大世界的範圍,到達色界的光音天。
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進千倍爲中千,再由中千累進千倍,一共經過叁次千數的累進而成,所以稱爲叁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是一個大千世界而已。
大千世界的統治者,是色究竟天的大梵天王。
每一個大千世界,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大千世界有無量無數,大梵天王也有無量無數。我們這個大千世界總稱爲娑婆世界,每一大千世界,即爲一佛的化區,釋迦稱爲娑婆教主,原因即在于此。
我們所處的地球,乃是大千世界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單位而已,釋迦爲了普化他的化區所以要用千百億化身,才能應化周全,雖化千百億身,仍在娑婆世界的一個大千世界中而已。
由此可見,佛教的世界觀,該是多麼的廣大而又合乎近代天文學的觀點了。
注九:世界觀參閱佛祖統紀卷叁十一“世界名體志”。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麼?
是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僅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實踐,那只算是種了一些將來成佛的善根種子,但卻很難得到即生的利益。
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實踐。最主要的有四大專案,那就是:信、戒、定、慧。
沒有信仰心,根本尚未進入佛門,所以,信心是學佛的基本要求。皈依叁寶,就是信心的最初建立。
戒的內容很廣,一般的要求,能夠持好五…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