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那样罪恶!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卷二八以观空为礼佛),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著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正像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需要按照瞄准基本动作瞄准;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著偶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西元七三八至八二四年),曾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但在尚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岂能不敬佛菩萨的圣像?正像一个国家的国民,岂能不敬国家元首的肖像?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
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
因为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不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个欠了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追讨而将户口从甲地迁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迟早一些债主仍会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对自杀,佛教鼓励人生的建设,利用这一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命运。
然而,佛教不是鼓励自私的宗教。如果为了救济众生,在必要时可以舍身,如果为了维护神圣的信仰,在必要时可以殉教;并且,一个真正的菩萨道的实行者,应该是头目身肉,无一不能施舍的,比如释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萨阶段时,曾经屡屡舍身,如法华经中说:“未有一微尘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便是最好的说明。其实杂阿含卷三九及四七,就有三位罗汉自杀,佛陀倒是赞成的。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一是肯定的,一是否定的;从表面看,应该是肯定的,从通体看,应该是否定的。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养得快活,刚搔过后痛苦即至。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世间的痛苦是长久的。
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所以要求解脱生死。可见,佛教是厌世的,也是出世的。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离,也要设法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能出离。所以,如人希望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为了化导群众,必须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行为价值,并且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否则,自己在群众之中没有过人的贡献,没有特殊的服务,没有卓越的表现,群众岂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化导?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无有不以入世为手段的。可知,厌世是入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虽然,小乘的圣者,有些是自了的罗汉,入了涅槃之后,也不打算再来世间。但是法华经中又说,凡是真罗汉,终究必将回小向大,发大乘心,行菩萨道。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
说起来,这是非常遥远而艰难的事。解脱生死,并不太难,证辟支佛果,多则百劫,速则四生;一生三生,多至百劫,可证阿罗汉果;利根人修大乘道,即世可登六根清净位(已到生死的边际,即将进入初地的圣位了)。但要成佛,那就不简单了。通常都说从信佛到成佛,共需三大无数劫,一个劫,就已很长了,何况是三大无数劫(无数并非没有数,而是不容易数)?在这漫长的时间过程中,广利众生,行菩萨道,若能特别精进努力,也可把时间缩短,否则也可延长。总之,不到福德智慧的究竟圆满,不能把教化救济的恩泽遍及十方充满法界,便不能够成佛。
其实,时间及空间的观念,乃是属于凡夫的分别作用,若到圣位的菩萨,根本不作这种计较;因为,时间及空间的施设,仅是物理世界的标志,到了纯精神界,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根本无从安立。就拿常人的梦境来说,就已不受寻常的时空所限制了,何况是出世的圣人?所以,佛经中有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一劫入一切劫,一切劫入一劫,一念入三世,三世入一念,大千世界入一微尘,一微尘如大千世界,乃至一毛孔中纳无量世界等的记载(华严经),看来似是无法相信的神话,如能客观而深切地设想一番,也就觉得不无道理了。当然,如想实证这种境界,决非凡夫所能办到。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是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教的教训,正像世俗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教训一样。
不过,浪子回头的可贵,是在能够改邪归正,既然改邪归正之后,必须要积极地重建他的人生,才能达到“回头”的目的,才有“金不换”的价值可言。因此,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从正面的自性──佛性上作的肯定,不必就是真的当下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佛的果位。
所以,在天台宗的圆教的佛,共有六种,称为六即:
六即:
一、理即佛︰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理体觉性─佛性──────┐
(惟具佛性) │
├外凡
│
二、名字即佛︰是指闻知自己有此佛性之后,能够豁然而悟──┘
(惟解佛性)
三、观行即佛︰是指念念自观其心,随喜、读诵、说法─┐
降伏烦恼─弟子五品位├外品┐
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
│
├内凡┐
│ │
四、相似即佛︰是指修持的功用已深。 │ │
已至六根清净位──十信位──内品┘ │
│
十往位┐ │圆教
五、分证即佛︰是指已入圣位,分分破除无明,十行位│ ├
分分实证觉性─佛性─十回向├圣因 │八位
十地位│ │
等觉兴┘ │
六、究竟即佛︰是指无明断尽,功德圆满, │
圆证觉性─无上正等正觉─妙觉位─圣果─────┘
以上所举的六种佛,第一种是指一切的众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地众生均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的“理即佛”。第二种是指已经听了佛法的人,知道自己本有佛性,本来就有成佛的可能。第三种是指已在修持佛法,已能降伏(不是断除)烦恼的人。第四种是指已经六根清净快要进入圣位的人。第五种是指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到了第六种,才是真正的成佛,才是佛果的圆满,才是无上正遍知觉。
由此可见,“立地成佛”的佛,大概是指第一种的“理佛”或第二种的“名字佛”,而不是第六种的“究竟佛”。因为从“放下屠刀”的时候起,已是佛性圆成的起步点,称为“立地成佛”,等于是说“回头是岸”。事实上,放下屠刀并非马上就是佛,苦海回头也并不立即就在岸上啊!
懂了这一层道理,对于禅宗的开悟,也可以触类旁通了。许多人以为“即心即佛”、“明心是佛”、“无心是佛”、“见到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等等,都是成佛的意思,并且以为一旦开悟,“黑漆桶兜底打穿”,便是成佛了。
其实,开悟并不即是成佛,乃至也并不即是见道,比如宋朝的高峰原妙禅师,自称他一生用功,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数。可见,开悟并非成佛,如说开悟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至“相似佛”,而绝不是“究竟佛”。充其量,禅宗的开悟,相近于“得法眼净”──见道──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地而已,所以禅宗破了三关──本参、重关、牢关之后,才是走出生死之流的边沿。如果以天台圆教的“六种即佛”来衡量,禅宗破了第三的牢关,也仅同于第四“相似即佛”位。正因如此,禅宗的祖师,当他们参到一个“入处”──黑漆桶兜底打穿之后,往往倒要隐于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了,因为他们尚未进入圣阶,充其量,是走完了成佛之道的三分之一的路程而已──三大阿僧只劫的第一阿僧只劫届满。
从这一点看来,一些只知盲修瞎参的禅客们,可以把神智清一清了,因为,他们纵然已经破了三关,也不过是贤位的凡夫而已。
§佛…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