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信的佛教▪P9

  ..續本文上一頁,並不像基督徒所以爲的那樣幼稚、那樣罪惡!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會把塑畫雕刻的聖像,當做就是佛菩薩的本身(增一阿含卷二八以觀空爲禮佛),所以也絕不同于低級信仰的庶物崇拜。

  

  正信的佛教徒,對于聖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著聖像的崇拜而將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薩的悲願。正像靶場的射手,將視線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對准靶子的紅心,射擊的目標雖在靶子的紅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紅心,卻須首先通過瞄准口及瞄准星。當然第一流的射手,並不需要按照瞄准基本動作瞄准;同樣的,一個已經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會發覺佛的本身是遍滿虛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著偶像來作爲感通感應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師(西元七叁八至八二四年),曾把木雕的佛像,取來燒火烤手的公案(五燈會元)。但在尚未證悟的佛教徒來說,豈能不敬佛菩薩的聖像?正像一個國家的國民,豈能不敬國家元首的肖像?

  

  §佛教徒是反對自殺的嗎?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確的規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殺,如果自殺,那是有罪的。(見四分律調部之二及律攝卷二)

  

  此所謂自殺,是指爲了厭惡此一生命的存在,誤以爲自殺之後,便可得到解脫而言。

  

  因爲佛教徒主張因果定律,若不證悟諸法實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脫生死,自殺是沒有用的,業報未盡,即使自殺,也將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個欠了債的人,爲了躲避債主的追討而將戶口從甲地遷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遲早一些債主仍會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對自殺,佛教鼓勵人生的建設,利用這一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現實的乃至未來的命運。

  

  然而,佛教不是鼓勵自私的宗教。如果爲了救濟衆生,在必要時可以舍身,如果爲了維護神聖的信仰,在必要時可以殉教;並且,一個真正的菩薩道的實行者,應該是頭目身肉,無一不能施舍的,比如釋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薩階段時,曾經屢屢舍身,如法華經中說:“未有一微塵如芥子許非菩薩舍身命處”,便是最好的說明。其實雜阿含卷叁九及四七,就有叁位羅漢自殺,佛陀倒是贊成的。

  

  §佛教是厭世與出世的宗教嗎?

  

  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答案:一是肯定的,一是否定的;從表面看,應該是肯定的,從通體看,應該是否定的。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脫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間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間法;世間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樂少,變幻無常,乃是不足貪戀的。佛教形容世人貪戀世間的財色之樂,如同無知小兒貪吃刀鋒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卻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經);五欲(財、色、名、食、睡)之樂,猶如手搔疥瘡,正搔之時養得快活,剛搔過後痛苦即至。所以,世間的快樂是瞬間的,世間的痛苦是長久的。

  

  爲了厭離這個苦多樂少的世間,所以要求解脫生死。可見,佛教是厭世的,也是出世的。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離,也要設法使得一切的衆生都能出離。所以,如人希望成佛,必須先行菩薩道,菩薩道的實踐者,必須是更深入更擴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間的群衆之中,才能化導群衆,爲了化導群衆,必須更積極地肯定人生的行爲價值,並且發揮人生的道德價值,否則,自己在群衆之中沒有過人的貢獻,沒有特殊的服務,沒有卓越的表現,群衆豈能心悅誠服地接受化導?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無有不以入世爲手段的。可知,厭世是入世的啓發,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雖然,小乘的聖者,有些是自了的羅漢,入了涅槃之後,也不打算再來世間。但是法華經中又說,凡是真羅漢,終究必將回小向大,發大乘心,行菩薩道。

  

  §從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時間呢?

  

  說起來,這是非常遙遠而艱難的事。解脫生死,並不太難,證辟支佛果,多則百劫,速則四生;一生叁生,多至百劫,可證阿羅漢果;利根人修大乘道,即世可登六根清淨位(已到生死的邊際,即將進入初地的聖位了)。但要成佛,那就不簡單了。通常都說從信佛到成佛,共需叁大無數劫,一個劫,就已很長了,何況是叁大無數劫(無數並非沒有數,而是不容易數)?在這漫長的時間過程中,廣利衆生,行菩薩道,若能特別精進努力,也可把時間縮短,否則也可延長。總之,不到福德智慧的究竟圓滿,不能把教化救濟的恩澤遍及十方充滿法界,便不能夠成佛。

  

  其實,時間及空間的觀念,乃是屬于凡夫的分別作用,若到聖位的菩薩,根本不作這種計較;因爲,時間及空間的施設,僅是物理世界的標志,到了純精神界,時間的長短,空間的大小,根本無從安立。就拿常人的夢境來說,就已不受尋常的時空所限製了,何況是出世的聖人?所以,佛經中有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一劫入一切劫,一切劫入一劫,一念入叁世,叁世入一念,大千世界入一微塵,一微塵如大千世界,乃至一毛孔中納無量世界等的記載(華嚴經),看來似是無法相信的神話,如能客觀而深切地設想一番,也就覺得不無道理了。當然,如想實證這種境界,決非凡夫所能辦到。

  

  §立地成佛是真的嗎?

  

  是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教的教訓,正像世俗所說“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教訓一樣。

  

  不過,浪子回頭的可貴,是在能夠改邪歸正,既然改邪歸正之後,必須要積極地重建他的人生,才能達到“回頭”的目的,才有“金不換”的價值可言。因此,佛教所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從正面的自性──佛性上作的肯定,不必就是真的當下成就了無上的正等正覺──佛的果位。

  

  所以,在天臺宗的圓教的佛,共有六種,稱爲六即:

  

  六即:

  

  一、理即佛︰是指衆生本來具有的理體覺性─佛性──────┐

  (惟具佛性)  │

   ├外凡

   │

  二、名字即佛︰是指聞知自己有此佛性之後,能夠豁然而悟──┘

  (惟解佛性)

  叁、觀行即佛︰是指念念自觀其心,隨喜、讀誦、說法─┐

  降伏煩惱─弟子五品位├外品┐

  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

   │

   ├內凡┐

   │  │

  四、相似即佛︰是指修持的功用已深。   │  │

  已至六根清淨位──十信位──內品┘  │

  │

  十往位┐  │圓教

  五、分證即佛︰是指已入聖位,分分破除無明,十行位│  ├

  分分實證覺性─佛性─十回向├聖因  │八位

  十地位│  │

  等覺興┘  │

  六、究竟即佛︰是指無明斷盡,功德圓滿,   │

  圓證覺性─無上正等正覺─妙覺位─聖果─────┘

  

  

  

  以上所舉的六種佛,第一種是指一切的衆生,所以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大地衆生均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指的“理即佛”。第二種是指已經聽了佛法的人,知道自己本有佛性,本來就有成佛的可能。第叁種是指已在修持佛法,已能降伏(不是斷除)煩惱的人。第四種是指已經六根清淨快要進入聖位的人。第五種是指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到了第六種,才是真正的成佛,才是佛果的圓滿,才是無上正遍知覺。

  

  由此可見,“立地成佛”的佛,大概是指第一種的“理佛”或第二種的“名字佛”,而不是第六種的“究竟佛”。因爲從“放下屠刀”的時候起,已是佛性圓成的起步點,稱爲“立地成佛”,等于是說“回頭是岸”。事實上,放下屠刀並非馬上就是佛,苦海回頭也並不立即就在岸上啊!

  

  懂了這一層道理,對于禅宗的開悟,也可以觸類旁通了。許多人以爲“即心即佛”、“明心是佛”、“無心是佛”、“見到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等等,都是成佛的意思,並且以爲一旦開悟,“黑漆桶兜底打穿”,便是成佛了。

  

  其實,開悟並不即是成佛,乃至也並不即是見道,比如宋朝的高峰原妙禅師,自稱他一生用功,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數。可見,開悟並非成佛,如說開悟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至“相似佛”,而絕不是“究竟佛”。充其量,禅宗的開悟,相近于“得法眼淨”──見道──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地而已,所以禅宗破了叁關──本參、重關、牢關之後,才是走出生死之流的邊沿。如果以天臺圓教的“六種即佛”來衡量,禅宗破了第叁的牢關,也僅同于第四“相似即佛”位。正因如此,禅宗的祖師,當他們參到一個“入處”──黑漆桶兜底打穿之後,往往倒要隱于水邊林下,去“長養聖胎”了,因爲他們尚未進入聖階,充其量,是走完了成佛之道的叁分之一的路程而已──叁大阿僧只劫的第一阿僧只劫屆滿。

  

  從這一點看來,一些只知盲修瞎參的禅客們,可以把神智清一清了,因爲,他們縱然已經破了叁關,也不過是賢位的凡夫而已。

  

  §佛…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知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