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十叁) 淨土(二)▪P10

  ..續本文上一頁是平素行解俱加精進穩妥!

  問:常聽蓮社講經,並勸人念佛,要作到一心不亂,可是有首偈子這樣說:“彌陀一句法中王,難念紛紛亦無妨,萬裏浮雲遮赤日,人間處處有余光”。這是說不一心也可以,究竟聽誰的話對呢

  (林美)

  答:一心不亂,是佛語,爲聖言量,淨土之原則,安可不遵。雜念無妨,是祖師語,爲方便說,別有苦心,不可以辭害義。其意乃普勸念佛,恐人畏一心之難而退轉,故說此肯念就好之言,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一心念佛者,當生成就之道也,亂心念佛者,多種善根,機熟時至,久久薰習而成一心也。能一心者,大佳大佳,不能一心者,念佛總比不念好,有此金剛種子,遲早可起現行也。

  問:西方及叁界二十八層天是否有無

  事與理怎樣講

  (黃丁壽)

  答:此事言之,曆曆分明,如今居之地球,六大洲,五大洋,何可言無。以理言之,叁界唯心,居士了解心學以後,是有是無,方可與言。初學者自應先從事上明白,而後再言理也。

  問:在家衆修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是否再可能來娑婆世界轉生

  亦請分別事理。(黃丁壽)

  答:帶業往生,不分在家出家,諸惑未斷,識生西方,即謂帶業。再來與否,惟隨個人願力,縱不欲來,亦能修成補處,來則乘願自在,非同以前業力牽引受生耳。

  問:蓮池大師普勸念佛開示中有,“怕事的關起門來念佛,不定要入寺聽講”之指示,此語是否有當生不弘法度生亦可生西,如此是否趨于小乘

  (孟孝光)

  答:非大師教人趨于小乘,乃此人自是小乘根器,師爲隨順說法耳。寺中講經人衆,怕生是非,居家能無眷屬鄰居親友乎

  隨緣勸其念佛,不就仍是度衆乎

  縱識力口才皆短,而于慚愧心,慈悲心,不可不真實常發,如違此心,恐生障礙,且勿曲解大師之訓也。

  問:或謂老太婆念佛,往生希望很渺茫,假定老太婆亦能虔信,發願,一至于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生西甯亦渺茫否

  (孟孝光)

  答:念佛求生,要在信願,一心不亂,功在不夾不雜。叁要真切,資糧已足,不夾不雜,生心清淨,合此者往生不渺茫,背此者往生乃渺茫。老太婆亦有種種根器,大通家亦有種種習氣,應以行爲標准,不以人爲肯定。

  問:“事一心”爲不明理,只信願與一心念佛,“理一心”則須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理。惟明理後,如何付之于行,其念佛方法與“事一心”有分別否

  必須先斷惑乎

  (孟孝光)

  答:茲設一喻,譬如旅行,或車或船,不明路程者,逢人問津,迂緩其行。識路程者,駕輕就熟,直前無阻。然兩者陸車水船,總是一也。

  問:淨土之極樂世界應屬化城之一,如按叁界區別,則乃爲色界乎

  蓋其有色相有飲食也,六根作用似乎盡除。如言佛國則應超叁界,此如何說

  (劉定一)

  答:極樂佛土有四,曰寂光,曰實報,曰方便,曰同居。寂光實也余叁專爲應機度衆而現。亦猶佛有法報化之叁身,法身,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何以普度乎

  不有文字般若,何得悟入實相,不有前叁土,何能證入寂光。

  問:念佛人多拜神,會障礙臨終的往生嗎

  (莊貴)

  答:佛法平等,六道普度,貴在叁輪體空,不落印象,此等修者,雖與神常接觸,並無影響。初學之人,常落神之印象,即是種子,若到臨終,忽起現行,則生障礙矣。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理可遵也。

  問:西方極樂世界爲阿彌陀佛願力所化,說是阿彌陀佛之叁昧境可乎

  又現生極樂花開見佛後等于何種果位

  乘願再入叁界時也專倡淨土念佛法門乎

  (門外漢)

  答:心土無二,可以說是叁昧。蓮分九品,四土約爲叁十余品,境界不一,果亦不同,此初步也,總以進修,而至佛果爲極,乘願者,乘個人之願力也,自知淨土捷便圓頓,方肯自修,既已以此證果,勸人當本所學,此是本願,若勸他法,乃是權巧。

  問:西方公據內念佛計數圖,計法是否先一用點把十尊全點完,再點第二點,亦或把一尊完全點再進第二尊,迄至上品上生呢

  乞賜示。(陳燈逢)

  答:以一尊點完,再進點第二尊,比較清楚。

  問:萬相不能執著,萬法不能住在心上,弟子想,南無阿彌陀佛,必定要住在心上,以棄妄念是否

  人人皆有佛性,可是被昔世衆多的汙習氣所感染,使佛性無法顯露,是否妄念起時,把南無阿彌陀佛壓住妄念,使妄念無法擴張,時間久了,佛性自然能顯露出來,是否這樣辦法,祈請開示。(謝幼)

  答:所言頗有道理,此再爲居士申之,凡夫皆有妄念,妄念即惑所起,所以必須斷惑,始能見性。但斷惑如截四十裏流,非人人可作,善巧之法,莫如念佛,功淺者,可以伏惑,功深者,可以斷惑,伏惑可帶業往生,斷惑者隨分證果。

  問:阿彌陀佛在西方作佛教化,其壽無量,這樣說那佛位不必再換他人

  觀世音菩薩後補佛位是待何時繼彌陀佛之佛位

  (徐貴妹)

  答:經中所載,彌陀以後,爲觀音主教,觀音以後,爲勢至主教。此新舊交替,不聞壽命,乃如世間叢林,某甲方丈退休,其乙方丈升座而已。

  問:佛的法身既遍滿虛空,如在無像念佛時,向虛空禮拜即可,何故要專指人向西方禮拜

  (廖清華)

  答:居士無像念佛,或系說“實相念佛”

  此念佛法,乃即心即佛,念而無念,非初機能解,而淺學尚不明教相者,亦不能作。經言西方者,乃佛善巧方便之法,而西方甯非虛空,實說並無四方上下,亦無過現未來也。圓通大士,向虛空向某方作禮,或不作禮,無之不可,博地凡夫,業識分別,只應依教奉行也。

  問:寶靜法師叢書之一“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八十八頁第十行有段“蓋羅漢有入胎之迷,菩薩有隔陰之昏,一入輪回,又迷昧不休。”菩薩、羅漢屬四聖法界,焉有輪回之理

  此節難解。(李榮棠)

  答:羅漢回小向大,不住涅,菩薩爲廣度含識,俱是乘願入胎,但不同凡夫業牽輪回也。如我釋尊,豈非早已證果,而八相示現,仍爲度衆而來,彌勒菩薩,已證等覺,將來降娑婆時,亦須入胎也。是慈悲乘願入胎則同,而佛與等覺則不隔迷,七地前及羅漢根本及塵沙未斷,故有迷與昏也。

  問:“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不知永明大師所謂有淨,是否要到一心才算

  (潔園)

  答:此事前人亦有分诤,究竟到何境界,方稱爲有

  並無定論,然“有”指因地,似無可疑,即謂修其他法門,與往生不相應也。遍考有關淨土之經典,亦有平素不到一心,而臨終得往生者,但彼時必須心不顛倒,正念分明,否則障礙難生。准此,則“有”指信願正因,是基本條件,一心乃行之增上,得一心臨終可不顛倒耳。

  問: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乘願再來投生,會受隔陰之迷否

  假若受之,如逢不到學佛因緣,豈不是太危險嗎

  (江寬玉)

  答:普通行者,未能斷惑,雖生西方,乃系帶業而往生。到彼處,或頓或漸,仍得斷惑,始如所斷而證其果。已證果者,再來入胎不迷,未證果者,來則有迷,以惑業未斷,宿命通力亦微耳。然早來遲來,自視各人願力如何,而非業力牽引與不自由者相比。

  問:念佛如不改變心理,不能至誠,大概轉不了命運,轉不了業力否

  (江寬玉)

  答:念佛重在心念,若只是口頭,不過叁業之中,口業善耳。惟罪福各有種子,分受其報,此種散亂念佛,雖難轉業,卻下善種,功不唐捐,但當生不能成就,仍不脫于輪回,多生以後,種因遇緣,當有繼續再修機會。

  問:信願念佛,又得一心,決定往生,但得到一心之人,倘信願不堅,不知亦能往生否

  (潔園)

  答:信願不堅,是淨之基本不立,所謂因地不真,果招纡曲。雖能念到一心,而無淨基,只是一種定功。于往生無與焉。充其量,名之曰有禅無淨土耳。

  問:觀經說阿彌陀佛的壽命、智慧、神通、威德等等,莫不一一無量,但是釋迦世尊八十入滅,其余一切諸佛或千歲或萬萬歲,或一劫,乃至那由他劫同,究竟佛果,何以千差萬別,那麼佛德也有勝劣之別嗎

  娑婆世界的衆生,衆苦煎迫,釋迦世尊,何不久住千百年,廣度一切使能離苦得樂呢

  (周慧德)

  答:佛有叁身“法報應”,衆所周知,觀經之彌陀,指報身言,是以光壽無量,娑婆釋尊,是應身相,故與當地之衆同壽,應知釋尊之報身,亦與彌陀同,彌陀之應身,亦與所應之土同,明乎此,則諸佛皆然。若說度衆,理應常住,不知人情重難輕易,常住反無難遭遇想,城東老母,不欲見佛,法照大師,苦求文殊,例甚顯然,可以憬悟。

  問:念佛往生極樂的衆生,如何能得同佛一樣無量壽呢

  (周慧德)

  答:一者彌陀願力如此,乘佛願故。二者世界劫波,增減有異,釋迦來此則壽短,我往極樂則壽長,各順其時故。

  問:十六觀經雲若能觀成除無數阿僧劫生死之罪,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但是過去佛七之時,老師的開示說廣學大藏經,不改彌陀行。但說觀法,大部分做不到,佛爲什麼要說這部經呢

  (周慧德)

  答:衆生根器,千差萬別,契違之機,亦複多端,以是之故,始說八萬法門,雖如是多,要在歸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觀經非無人做到,喜之者仍甚多,各隨各之願力,是經依然彌陀行也。

  問:修淨土主要之課程爲何

  (黃永霖)

  答:淨土法門課程,以專念佛號爲方便,尚有他法,非在家忙人能辦。至念佛亦有繁簡之別。隨人自定,茲特外寄小冊數本,祈選擇一種修之便妥。(歧路指歸及當生成就之佛法)

  問:六道衆生未往西之時,西方衆尊者有分階級否,否則後來才創

  (黃永霖)

  答:西方諸尊,證果者,有聲聞緣覺菩薩,初往生者,有九品邊地,此是階級。末句意不明,不便率答。

  問:首先向往極樂尊者哪位,如願及開創佛教尊者何位

  (黃永霖)

  答:往生者之人,其名多載往生傳,然往生者數如恒沙,傳記不過大海一漚,證此一事不虛而已。彌陀經中有雲“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世尊在日,已發願已生者,已不計數,若…

《佛學問答(十叁) 淨土(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