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問首往生者,當在十劫以前,書未記名無法奉答。至問創佛教者,以此時論,只是釋迦世尊,若問開首,則塵點劫前塵點劫,早已有佛,無法追始。
問:口念佛,心想佛,心口一如,除一句佛號外,什麼事也不想,任何念頭都不起,如此念佛,是否爲事一心不亂
(賴棟梁)
答:可雲爲事一心不亂。
問:有一位有修有證的老和尚,他說,念佛不念到一心不亂,很難往生。業未盡根本就不能往生,哪裏會帶業往西方呢
(童瑞珠)
答:此位大德策勵後進,可謂苦心孤詣,“一心不亂”經文如是指示,自當遵守,不可妄圖徼幸。但帶業往生,卻是諸祖承認,若必斷惑,乃是通常豎出,此法爲伏惑橫超,與通途不同。偈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伏惑之證也。
問:又說女人罪障深重,念佛不能往生,必轉男身以後,再求生淨土,才可能去。這問題我甚有疑惑
(童瑞珠)
答:此事居士或有誤聽,彼定不如是說之。往生淨土,與證佛果不同,並不分男身女相。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持名往生,不分男女,再查往生傳益可證矣,傳中女子往生甚多,何得雲然。
問:阿彌陀經摘注接蒙裏“娑婆極樂均在華藏中第十叁重”是何義
(廖玉嬌)
答:釋迦世尊之淨土,建立之大略爲高二十重,周匝十一圍,名曰華藏世界。高重二十之數,其十叁重間,西有極樂,東有娑婆。
問:“煩惱即菩提”在極樂世界如何講法
彼土清淨無從起煩惱,如何“除”
如何精進
(廖玉嬌)
答:行者不至等覺,叁惑未盡,惑即煩惱,不除何能成佛
極樂既有天人聲聞,以及地前菩薩,此衆惑皆未盡,勢須精進,以趨極果。雖雲彼土清淨,無由引起,亦不能甘留無明,不求究竟。
問:在西方,八正道之正命如何講
(廖玉嬌)
答:生命之延續,固需生質資養,亦需精神安慰,如不依正法所求之娛樂,即非正命矣。
問:實相念佛是否已見性
(池慧霖)
答:此法系作觀,必先靜止一切,後觀佛之法身,非有非空。取其中道,是謂實相念佛。此行亦分功夫淺深,以及因修果成之段,實相固屬佛性,見不見在乎成不成也。
問:念佛念到實相念佛的境界之人,往生是否到常寂光淨土
(池慧霖)
答:實相成功之修者,可生常寂光土,兩境相同,是因是果也。
問:觀想念佛之人,臨終往生是不是到實報莊嚴土
(池慧霖)
答:觀想念佛者,依十六觀經起修也,經中所言正依之文,皆屬莊嚴之相,修如是因,自結如是果也。
問:下品下生之人,五百劫不能聞佛說法,不能開悟與凡夫何異
佛是慈悲,能否得到佛和親師來開示使其開悟
(池慧霖)
答:下品下生,亦是大幸,蓮胎清淨,已離娑婆,居士言與凡夫何異,殊不知異之甚矣,娑婆凡夫,六道生死,蓮邦下品,等是出離,雖屬下下之品,亦勝無色界天,再言五百劫者,乃是記錯之語,經雲:“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按蓮開遲速,關于自己業障深淺,非佛垂慈,而不平等,自心障重,不能交感故也。此等生品乃五逆十惡之輩,臨終苦逼,不能觀想,僅持至心稱名,十念往生者,居士行不如是,毋庸多慮,不生則已,生則決不下下也。
問:蓮池大師與太倉王孝廉書中(見淨土津要)有“于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不必啓口動舌,默默以心眼返照,字字分明,句句接續,心心靡間”等語。此種念佛,是禅是淨
(如有信願是否屬淨
)(鍾潔園)
答:禅于古時,皆是觀心,後參話頭,亦是以楔出楔矣,雖有念佛,佛當話參,非若淨家念佛,信願求生。是此佛號,念之方法,或聲高低,或默或轉,只有信願,皆屬于淨。
問:古德有雲:“念佛生心也,離相無住也,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此與大勢至菩薩淨念相繼中“淨念”可否說是相同
又心淨時生起之淨念,可否說是妙有
(鍾潔園)
答:無住生心,可雲與淨念同,淨念,可雲是妙有。淨念者無染無著,故雲同無住。淨念雖無住,似屬無表色,色屬有法,有而無表爲妙,所謂妙有不有,故雲同妙有。
問:“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者,是否還要到人間,受一次投胎而生,然後才能修至候補成佛,抑亦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此蓮花化生之身,爲最後身,一生精進即補佛位乎
(賴棟梁)
答:補處是已成其德,作佛是實踐其位,德位名異,而道實同。一佛化土,一大千界,一國無二王主政,一土無二佛主教。在極樂修到補處,事須往他界八相作佛也。
問:彌陀經爲佛無問自說,且六方恒沙諸佛所共贊,且生西爲諸佛所動,爲了生死最捷徑,最究竟之法。而生天爲未出輪回,還在六道中,又享福受迷,即不聞法,忘記修行,當列爲八難之一,以地藏菩薩之大智慧,甯有不知,何以地藏菩薩,不度人生西,而專度人生天耶
(賴棟梁)
答:居士只觀地藏經之迹相未尋地藏經之蘊義,經中有雲,衆生“因蔓不斷”故于地獄,旋出旋入。讀到此處,大須著眼,須知地獄,列于娑婆六道,吾人縱生無色四天,仍處叁界火宅,報盡墮落,不免又入叁途,菩薩欲空地獄,實即暗示教超叁界,校量布施功德緣品中;雲“盡成佛道”,“畢竟成佛。”見聞利益品中;雲“欲出離叁界者……所願速成。”稱佛名號品中;“于無上道永不退轉。”“不久得阿羅漢果。”“必成菩提。”等,皆非教人生天。又特列出稱佛一品,教人深植善根,是皆世尊善巧方便,爲人天根器者引之入勝,佛雖五乘說法,一經自有一經之義,在善讀者,體而會之。最後囑累一品,方是地藏發願,雲“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脫。”亦非僅言生天。菩薩既言于佛法速令解脫,而彌陀法門,豈在佛法之外耶
問:每日早晚念佛,沒有誦念經咒,臨終時能感應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見阿彌陀佛否
(鍾雲昌)
答:居士欲求後來生西,應當依教奉行,須遵淨宗經典,更應了解作課之法,假如皆不明白,恐虛其功。習此者,必正助雙修,正者,“有持名法”以聖號爲正,助者,本有多門,經咒亦助之一,能念固佳,倘不能者,但持聖號而正助二法,兼有之矣,此益祖師之訓也。
問:有些人吃一餐素,或吃初一、十五有種種吃法不一,不斷肉吃長素,長此吃到臨終,能往生西方淨土否
(鍾雲昌)
答:生西要件,在持名至一心不亂,觀想在想像合成,此是正行,齋素乃是助行。助行是福因,正行是慧業,有福無慧,不能生西,有慧無福,臨終生障,修行人不能長素,亦須斷殺,有叁淨肉及肉邊菜之製,即其方便也。
問:念佛數千萬如何能記清
(王心普)
答:念佛記數,其意甚多,區區所知,僅有其叁。一者朝暮二課,定其數防退轉也,自有念珠撚而記之,一串百八,念千串或百串,數不難知。二者求一心見功,口念心記,如求數清,心必守一,心若外馳,數不清矣。叁者爲某一事,發願回向,或數萬十萬,百萬千萬,念時掐珠,念畢書紙,如是而爲,亦不難記清。惟二六時中,淨念求繼,畢生精進,求生淨土,愈多愈善,記數何爲
問:彌陀經中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福德因緣是否即指希求世間福報而言
(翟孟秋)
答:善根爲生西正, , 因,福德爲生西助緣,正因者執持名號,助緣者六度萬行,正助雙修,如鳥振二翼,缺一豈但不能致遠,且亦不能奮飛,恐人自誤,特別提出。此乃出世大德,信願求生,若存求世間福報之念,則往生成障礙矣。
問:淨土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深淺,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雖不往生,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否
(林寬修)
答:淨土宗是二力往生,他法乃自力見性,此果之上不同,故因地亦有別也。兩相比較,不過有難有易,有遲有速,其了分段生死則一也。
問:龍舒淨土文內中雲:凡有形相可見吾因見之皆當爲念阿彌陀佛數聲發善願雲“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可以念否
(林寬修)
答:菩薩廣度含識,乃應爲之事,爲念佛者,代彼咒願“盡度汝等”,乃自發願,此二者,輕而易舉,廣結法緣,凡屬學人,皆可爲之。然爲此者,亦應自加警覺,勇猛精進,否則懈怠墜落,塵劫輪回,自度無期,何能度他,直是有口無心,等于戲論,又如今之空頭支票,永不兌現而已。
問:有一位蓮友每日勤懇念佛,臨終亦有善友助念,一定是往生,七七日中爲造功德尚能得到否
(池慧霖)
答:漏落人天,可增福慧。已生極樂,蓮花早開,品位高超,善因善緣,俱有增上之功,並不唐捐之理。
問:自性念佛與神識念佛在境界上有何區別
如何才能達到自性念佛
(鮮純賢)
答:自性本是彌陀,自性本即涅,但爲妄想執著纏蓋,不能顯現,如能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便是自性念佛,厭穢羨淨,妄起即覺,身忙似箭,不離這個,此即神識念佛。自性念佛,固是至上,若幹人中,幾人作到。果作到神識念佛,已是最好功夫,大概普通人念,多是散亂掉舉兩心耳。
問:彌陀經內東南西北上下方世界之衆生不必受六道輪回。每一佛土亦如是,均已證佛果否
(王清漢)
答:經中只言極樂佛土,不受 輪回,未言其他佛土,皆同極樂,是極樂佛土,所以勝他土者在此。若每一佛土,亦如之,何必千經萬論,等贊極樂。至雲證佛果一句,只可雲各土皆能證之,並不能雲各已證耳,但極樂則能一生補處,又是其別處。
問:彌陀經內之西方世界,非指極樂世界
(王清漢)
答:西方亦塵刹佛土,以文理論之,可雲此句,極樂在外。
問:阿彌陀佛經義蘊第七頁雲“欲尋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習氣時起現行觸境生心仍複染著所謂看得破忍不過”深切時人之病,而念佛法門正治斯病,敢問持名念佛如何方能…
《佛學問答(十叁) 淨土(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