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十三) 净土(二)▪P11

  ..续本文上一页问首往生者,当在十劫以前,书未记名无法奉答。至问创佛教者,以此时论,只是释迦世尊,若问开首,则尘点劫前尘点劫,早已有佛,无法追始。

  问:口念佛,心想佛,心口一如,除一句佛号外,什么事也不想,任何念头都不起,如此念佛,是否为事一心不乱

  (赖栋梁)

  答:可云为事一心不乱。

  问:有一位有修有证的老和尚,他说,念佛不念到一心不乱,很难往生。业未尽根本就不能往生,哪里会带业往西方呢

  (童瑞珠)

  答:此位大德策励后进,可谓苦心孤诣,“一心不乱”经文如是指示,自当遵守,不可妄图徼幸。但带业往生,却是诸祖承认,若必断惑,乃是通常竖出,此法为伏惑横超,与通途不同。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伏惑之证也。

  问:又说女人罪障深重,念佛不能往生,必转男身以后,再求生净土,才可能去。这问题我甚有疑惑

  (童瑞珠)

  答:此事居士或有误听,彼定不如是说之。往生净土,与证佛果不同,并不分男身女相。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持名往生,不分男女,再查往生传益可证矣,传中女子往生甚多,何得云然。

  问:阿弥陀经摘注接蒙里“娑婆极乐均在华藏中第十三重”是何义

  (廖玉娇)

  答:释迦世尊之净土,建立之大略为高二十重,周匝十一围,名曰华藏世界。高重二十之数,其十三重间,西有极乐,东有娑婆。

  问:“烦恼即菩提”在极乐世界如何讲法

  彼土清净无从起烦恼,如何“除”

  如何精进

  (廖玉娇)

  答:行者不至等觉,三惑未尽,惑即烦恼,不除何能成佛

  极乐既有天人声闻,以及地前菩萨,此众惑皆未尽,势须精进,以趋极果。虽云彼土清净,无由引起,亦不能甘留无明,不求究竟。

  问:在西方,八正道之正命如何讲

  (廖玉娇)

  答:生命之延续,固需生质资养,亦需精神安慰,如不依正法所求之娱乐,即非正命矣。

  问:实相念佛是否已见性

  (池慧霖)

  答:此法系作观,必先静止一切,后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取其中道,是谓实相念佛。此行亦分功夫浅深,以及因修果成之段,实相固属佛性,见不见在乎成不成也。

  问:念佛念到实相念佛的境界之人,往生是否到常寂光净土

  (池慧霖)

  答:实相成功之修者,可生常寂光土,两境相同,是因是果也。

  问:观想念佛之人,临终往生是不是到实报庄严土

  (池慧霖)

  答:观想念佛者,依十六观经起修也,经中所言正依之文,皆属庄严之相,修如是因,自结如是果也。

  问:下品下生之人,五百劫不能闻佛说法,不能开悟与凡夫何异

  佛是慈悲,能否得到佛和亲师来开示使其开悟

  (池慧霖)

  答:下品下生,亦是大幸,莲胎清净,已离娑婆,居士言与凡夫何异,殊不知异之甚矣,娑婆凡夫,六道生死,莲邦下品,等是出离,虽属下下之品,亦胜无色界天,再言五百劫者,乃是记错之语,经云:“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按莲开迟速,关于自己业障深浅,非佛垂慈,而不平等,自心障重,不能交感故也。此等生品乃五逆十恶之辈,临终苦逼,不能观想,仅持至心称名,十念往生者,居士行不如是,毋庸多虑,不生则已,生则决不下下也。

  问:莲池大师与太仓王孝廉书中(见净土津要)有“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不必启口动舌,默默以心眼返照,字字分明,句句接续,心心靡间”等语。此种念佛,是禅是净

  (如有信愿是否属净

  )(钟洁园)

  答:禅于古时,皆是观心,后参话头,亦是以楔出楔矣,虽有念佛,佛当话参,非若净家念佛,信愿求生。是此佛号,念之方法,或声高低,或默或转,只有信愿,皆属于净。

  问:古德有云:“念佛生心也,离相无住也,此心虽空空洞洞,却提起一句佛号,正是生无所住心也”。此与大势至菩萨净念相继中“净念”可否说是相同

  又心净时生起之净念,可否说是妙有

  (钟洁园)

  答:无住生心,可云与净念同,净念,可云是妙有。净念者无染无着,故云同无住。净念虽无住,似属无表色,色属有法,有而无表为妙,所谓妙有不有,故云同妙有。

  问:“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者,是否还要到人间,受一次投胎而生,然后才能修至候补成佛,抑亦到西方极乐世界,只此莲花化生之身,为最后身,一生精进即补佛位乎

  (赖栋梁)

  答:补处是已成其德,作佛是实践其位,德位名异,而道实同。一佛化土,一大千界,一国无二王主政,一土无二佛主教。在极乐修到补处,事须往他界八相作佛也。

  问:弥陀经为佛无问自说,且六方恒沙诸佛所共赞,且生西为诸佛所动,为了生死最捷径,最究竟之法。而生天为未出轮回,还在六道中,又享福受迷,即不闻法,忘记修行,当列为八难之一,以地藏菩萨之大智慧,宁有不知,何以地藏菩萨,不度人生西,而专度人生天耶

  (赖栋梁)

  答:居士只观地藏经之迹相未寻地藏经之蕴义,经中有云,众生“因蔓不断”故于地狱,旋出旋入。读到此处,大须着眼,须知地狱,列于娑婆六道,吾人纵生无色四天,仍处三界火宅,报尽堕落,不免又入三途,菩萨欲空地狱,实即暗示教超三界,校量布施功德缘品中;云“尽成佛道”,“毕竟成佛。”见闻利益品中;云“欲出离三界者……所愿速成。”称佛名号品中;“于无上道永不退转。”“不久得阿罗汉果。”“必成菩提。”等,皆非教人生天。又特列出称佛一品,教人深植善根,是皆世尊善巧方便,为人天根器者引之入胜,佛虽五乘说法,一经自有一经之义,在善读者,体而会之。最后嘱累一品,方是地藏发愿,云“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亦非仅言生天。菩萨既言于佛法速令解脱,而弥陀法门,岂在佛法之外耶

  问:每日早晚念佛,没有诵念经咒,临终时能感应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见阿弥陀佛否

  (钟云昌)

  答:居士欲求后来生西,应当依教奉行,须遵净宗经典,更应了解作课之法,假如皆不明白,恐虚其功。习此者,必正助双修,正者,“有持名法”以圣号为正,助者,本有多门,经咒亦助之一,能念固佳,倘不能者,但持圣号而正助二法,兼有之矣,此益祖师之训也。

  问:有些人吃一餐素,或吃初一、十五有种种吃法不一,不断肉吃长素,长此吃到临终,能往生西方净土否

  (钟云昌)

  答:生西要件,在持名至一心不乱,观想在想像合成,此是正行,斋素乃是助行。助行是福因,正行是慧业,有福无慧,不能生西,有慧无福,临终生障,修行人不能长素,亦须断杀,有三净肉及肉边菜之制,即其方便也。

  问:念佛数千万如何能记清

  (王心普)

  答:念佛记数,其意甚多,区区所知,仅有其三。一者朝暮二课,定其数防退转也,自有念珠捻而记之,一串百八,念千串或百串,数不难知。二者求一心见功,口念心记,如求数清,心必守一,心若外驰,数不清矣。三者为某一事,发愿回向,或数万十万,百万千万,念时掐珠,念毕书纸,如是而为,亦不难记清。惟二六时中,净念求继,毕生精进,求生净土,愈多愈善,记数何为

  

  问:弥陀经中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少善根福德因缘是否即指希求世间福报而言

  (翟孟秋)

  答:善根为生西正, , 因,福德为生西助缘,正因者执持名号,助缘者六度万行,正助双修,如鸟振二翼,缺一岂但不能致远,且亦不能奋飞,恐人自误,特别提出。此乃出世大德,信愿求生,若存求世间福报之念,则往生成障碍矣。

  问: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深浅,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虽不往生,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否

  (林宽修)

  答:净土宗是二力往生,他法乃自力见性,此果之上不同,故因地亦有别也。两相比较,不过有难有易,有迟有速,其了分段生死则一也。

  问:龙舒净土文内中云:凡有形相可见吾因见之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发善愿云“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我得道后尽度汝等”可以念否

  (林宽修)

  答:菩萨广度含识,乃应为之事,为念佛者,代彼咒愿“尽度汝等”,乃自发愿,此二者,轻而易举,广结法缘,凡属学人,皆可为之。然为此者,亦应自加警觉,勇猛精进,否则懈怠坠落,尘劫轮回,自度无期,何能度他,直是有口无心,等于戏论,又如今之空头支票,永不兑现而已。

  问:有一位莲友每日勤恳念佛,临终亦有善友助念,一定是往生,七七日中为造功德尚能得到否

  (池慧霖)

  答:漏落人天,可增福慧。已生极乐,莲花早开,品位高超,善因善缘,俱有增上之功,并不唐捐之理。

  问:自性念佛与神识念佛在境界上有何区别

  如何才能达到自性念佛

  (鲜纯贤)

  答:自性本是弥陀,自性本即涅,但为妄想执著缠盖,不能显现,如能迥脱根尘,灵光独耀,便是自性念佛,厌秽羡净,妄起即觉,身忙似箭,不离这个,此即神识念佛。自性念佛,固是至上,若干人中,几人作到。果作到神识念佛,已是最好功夫,大概普通人念,多是散乱掉举两心耳。

  问:弥陀经内东南西北上下方世界之众生不必受六道轮回。每一佛土亦如是,均已证佛果否

  (王清汉)

  答:经中只言极乐佛土,不受 轮回,未言其他佛土,皆同极乐,是极乐佛土,所以胜他土者在此。若每一佛土,亦如之,何必千经万论,等赞极乐。至云证佛果一句,只可云各土皆能证之,并不能云各已证耳,但极乐则能一生补处,又是其别处。

  问:弥陀经内之西方世界,非指极乐世界

  (王清汉)

  答:西方亦尘刹佛土,以文理论之,可云此句,极乐在外。

  问:阿弥陀佛经义蕴第七页云“欲寻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习气时起现行触境生心仍复染着所谓看得破忍不过”深切时人之病,而念佛法门正治斯病,敢问持名念佛如何方能…

《佛学问答(十三) 净土(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