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音,是否一樣能觀成功
這樣觀法,是否合理,可不可往生
(白潔卿)
答:持名與觀想,原是兩事。古人曾主兼修,後來漸主分修。即持名者不必兼觀想也。至雲單想相好光明等,亦甚合理,即爲第十叁雜想觀之法,理事不違,安能不生。
問:龍舒淨土文中,雲持是咒“滿二十萬遍即菩提芽生,滿叁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此是與念佛入定一樣道理否
(許炎墩)
答:此亦克期求證之一法,如持名之一日至七日義耳。
問:彌陀經中“今現在說法”一句,是否隨時隨地念念至甯靜地步,觀想經中妙境,就是聞法
(張廷榮)
答:小彌陀經未教作觀,不必如是著想。此句不過雲今日之時,彌陀亦正在極樂說法也。
問:偈中之“我今大皈依”句,若但皈依二字,則學人亦粗知其義,今加“大”字,其義爲何
(陳如德)
答:此有叁義。一者佛之法身遍滿法界,我之心願亦隨之遍滿法界。如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雲“歸命盡十方”,是其一例。二者古德雲:皈依阿彌陀佛,即是皈依一切諸佛。叁者阿彌陀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量壽經及觀經皆雲:彌陀光中化佛無數,我今皆皈依之。備斯叁義,是故雲大。
問:嘗閱淨土古德語錄中雲:“極樂世界,純是大乘菩薩之境界”。而觀經中品上生章中,有說苦空無我四谛等法,又往生者,複有證聲聞小果者,其義雲何
(陳如德)
答:昙鸾大師注優婆提舍願生偈雲:“聲聞以實際爲證(叁德中只樂涅)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指彌陀)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複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又雲:“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據此,是未生在因地時本修小乘,生後不執著實際,終能回小向大,故雲極樂是大乘根界。請細體觀經,上叁品在因地皆修大乘,故生後證果皆爲大乘,中叁品因地修聞小法,生後故先證小乘,下叁品生前雖未修行,但臨命終時,所遇知識,爲說大乘,故生後上生者得入初地,余二發心,俱是大乘。知乎此義,是因是果,理方無礙,知乎前義,極樂畢竟是大乘界。
問:彌陀經中雲“出廣長舌相”,爲是表法,爲是實有其舌,遍覆大千
(陳如德)
答:此有二義:一者佛身充滿大千,舌相自然遍覆大千。二者佛音播到之處,即等舌相覆到之處。
問:觀經下品下生章中雲:“蓮花經十二大劫乃開”,此“劫”爲是數西方之日數,爲是娑婆之劫數
(陳如德)
答:是指娑婆之劫數。經雲“彼佛國土,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之名”。又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上品中生,七日即得無生一段雲:“七日者,恐指此間七日,不指彼國七日也”,據此,故知是指娑婆。
問:老師在佛七內開示中囑:專心念佛,即使不能得一心不亂,也有功德及好處。我們念佛者存此心理是否太執著功德
(王鎮芬)
答:七中所說之功德,是說雖未得到一心,亦除去妄念不少,較不結七念佛者,所得境界,未可同語。今借物喻,得一心者,假如十五滿月,未得一心者,或如十二十叁之月,然較初一二之月,則大不相同,所言指此,非謂世間之有漏福報功德。
問:聽經時曾記得說過佛在心內,西方即在眼前,若是把心收在一處就會看到嗎
(慧霖)
答:看到看不到另是一回事,要至心念佛,這佛總是在汝心中,如月能照水,若水濁時,則月不現,月雖不現,非月不照。
問:念佛果到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就會得到神通嗎
(慧霖)
答:這卻不一定,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境界,縱然得神通,也非念佛的本旨,此心切不可存。
問:有念佛者因生産病死,可往生否
(佚名)
答:只要正念分明,當然往生。細揣來問,或系懷疑産婦身體不淨,佛嫌汙穢,而不來接;實則人不生産,亦屬不淨,試看九竅流出者爲何物
即能明其不淨矣。不過産婦之不淨表現,特別明顯罷了。感佛來接,純在乎心,如池水澄清,天月自現,若單論人身,原是叁十六種肮髒物體假合而成,根本就不清淨,至于平素敬佛,沐浴塗香等,仍是心理表示潔誠,而體中之膿血尿糞,何嘗洗去。
問:晉唐高僧,取經來到中國,以後的衆生,都有經法可看,才有成佛的往生的;但是十方叁世一切佛,不知怎樣成佛往生的
(普慧)
答:既有十方叁世一切佛,就有十方叁世一切法。
問:若叁寶弟子,沒工夫聽經,只在家作功課,吃長素,守五戒,能往生否
(普慧)
答:正因一心念佛,助緣能守五戒,決定往生。
問:佛徒發願超升西方,而志不在救脫衆生,是否爲自私,是否有違釋遵慈悲宗旨
(管新盤)
答:如此小心人,並無菩提心,當然有違釋尊慈旨,縱能精進往生,恐品亦不能高。
問:吾師叔公他平日念佛,勇猛精通功行高深。但到臨終時,他父母均在他面前哭泣,勢甚悲哀,未知如此可否往生
(呂順運)
答:如正念不亂,無礙往生。但遇此環境而能不亂者,非有真實功夫,不能作到。
問:如平時有暇學習歌贊固然很好,但若無暇,猶以念佛不學歌贊,此亦可否
(呂順運)
答:歌贊乃是禮儀之一種,念佛乃是修道之主體,不學歌贊,並無不可。
問:叁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和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和極樂國土阿彌陀佛,其是否同一阿彌陀佛
各何因緣望釋是祈!(呂順運)
答:既雲同名同號,當不是一,此世尊教人省時而念多佛之法。法界藏身彌陀,即雲彌陀之法身周遍法界,隨感應現。極樂之彌陀,雖雲別是一尊,若准法界身講說,與多教之同名同號者,說是一非異,也未嘗不可,極樂彌陀之因緣,詳載無量壽經,文繁不能備述。
問:“唯心淨土”此是表明心能做地獄,能做天堂,因之淨土亦不出心外否
“自性彌陀”是指自己之佛性否
(呂順運)
答:如是如是。
問:在家居士,佛理欠明,又未受過教育,性更魯鈍,欲入涅,有何方便之法
(王慧錦)
答:淨土法門,叁根普被。一句彌陀,只要深信切願,念念不離,往生西方,即等涅。此是最捷便穩當之法也。
問:往生西方,身體既是化生,不知用手去摸,可有形質
(慧霖)
答:經中浴八功德水,以衣盛衆妙花,足托蓮花,飛乘樓閣,豈非皆是形色。摸之當然有形,如夢中之身,雖屬意想而生,行動觸摸,尚似有質,能起作用,可以思悟。
問:念彌陀是借彌陀願力往生,念己名是否也可往生
(佚名)
答:按無量壽經,彌陀在因地爲法藏比丘時,曾選二百十億佛刹莊嚴之相,修習五劫,方造成極樂淨土,更發四八大願,專接念佛衆生,俱蒙世自在王佛授記印可。請問居士之土何在
往生何處
如雲希望亦生極樂,而既念己名,是與彌陀願力無涉,何有感應
此等于撒豆種,希求生瓜也。
問:念佛有疑之人,往生邊地五百年可以見佛,若即悟者可以隨時見佛否
(林慧蘭)
答:五百年者,言其最長之時耳。如雲人生百年,其實一歲二歲,十年二十年,俱有死者,處邊地者,若果有悟,隨時花開見佛,不待五百之數。
問:生在邊地蓮花胎生,胎生與人類同樣否
(林慧蘭)
答:胎爲不自由之譬喻,其實亦是蓮花化生耳。
問:佛家衆生平等,極樂世界有分階級各修道果之差別,豈不是不平等嗎
(林慧蘭)
答:衆生皆具佛性,在因地時及究竟果位時,無不平等,但修證過程中,以遇緣及勤惰而有種種不同,故有頓漸取果等級之不齊,若加精進,皆能到一生補處,何有差別
問:阿彌陀佛法門(包括叁藏十二部經在內)不知大慈大悲是包括些什麼
(周慧德)
答:凡普拔衆生之苦,普與衆生之樂,便是大慈大悲。叁藏經典無不句句說此。這可以說大慈大悲,包括世出世間一切萬法。叁藏十二部是經之體,大慈大悲是經之用。
問:六祖謂:“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此點之意未知何在
(林夢丁)
答:阿彌陀經中分明說:“衆生生者皆是阿跋致”。據此,西方人焉有再重造罪之理
六祖豈有不知
此爲防範禅家學人,不求自心,及不能專修之方便語言耳,修淨學人不可誤會!
問:佛家的修行,單念佛未免過于消極,若全世界統統念佛,即無有種種事業的發達是不是
(張慶祝)
答:念佛是修參心性,屬于學;發達事業,是莊嚴刹土,利益群生,屬于行。念佛譬如儒家之可格致正誠,發達事業如修齊治平。有學方能起行,心端方能利衆。極樂淨土,爲法藏比丘精勤求索,恭慎修習,滿足五劫之所成就,種種莊嚴,超過一切佛刹,專爲利益衆生,念佛即是學佛,果佛徒都照法藏比丘榜樣去作,行爲是不是消極
事業是不是發達
問:觀世音菩薩是西方叁聖之一,輔助阿彌陀佛救度衆生,有人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其人將來往生如何
(達文)
答:如發願求生西方,念觀音聖號,亦有往生可能,但不甚如法,因淨土叁經中都教持彌陀聖號也。不求生西,而有別願念觀音聖號者,當不往生,以無其願也。問:無始的無明,即無終的無明,念佛生西,能永脫輪回,是無明的終止,這豈不是有終嗎
(李钅含榮)
答:無明只可言無始,不能雲無終,諸惑俱斷即是無明終時,但生西者,有斷盡者,有未斷盡者,所雲帶業往生,即是未斷之類,故生西可說脫出輪回,不可說無明終止。
問:佛無挂礙可是阿彌陀佛發願度衆生,念彼佛者,接引往生,這不是有挂礙嗎
(李钅含榮)
答:未斷二惑,發大悲心救度衆生,名曰愛見大悲,此是執著人我相而起,尚屬虛妄不淨。佛智如大圓鏡,雖森羅萬象來即應現,實則空無所著,安有挂礙。
問:念佛人每日精進,實行,萬一有障礙,死後是邊地往生,到了邊地,心知念佛,五百年後就可見佛,聞法成就,假若心不知念佛五百年後到哪裏去
(鍾智)
答:往生邊地,是未能深信有疑之人;但雖生邊地,已無娑婆之種種惡緣,智慧自比世人高出百倍,焉有不知念…
《佛學問答(十叁) 淨土(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