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之理。
問:造善惡業,得決定果,果如不能轉移,如何人死念佛,念經爲他超度,能轉業往生呢
(姚慧芳)
答:業因如堅冰,佛號經聲如炎日,冰遇日射,總要融解幾分,惡因由經佛功德之力,可以減其成分,故應結重果者,得以減輕,若說生前自己不修,死後憑人超度,便生西方,恐不如是容易。
問:往生西方決定蓮花化生,若往生其他佛土,是不是亦蓮花化生
(智梁)
答:不如是。此世間乃釋迦佛土,人是胎生,可以類推。
問:地藏菩薩度衆生,是度往西方,抑或他處
(智梁)
答:此隨衆生之願,不限西方。
問:蓮宗初祖慧遠大師,叁昧功成,定中見佛,又見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隨在彌陀之側。然而生西衆生,應彌陀願力,蓮花化生,形貌無差別,因何能識別其生前人相乎
(江印水)
答:所見之相,系由心中舊影變現,所來之相,亦爲對方心念應化,如往朝普陀,所見觀音,原無一定之相也。
問:娑婆世界,有國境及十法界,極樂亦如此否
(呂正涼)
答:極樂平等自由,世界大同。只有彌陀宣教,並無分疆立政。法界只有四聖並無六凡。雖有人天之名,爲順余方故。
問:益大師雲:得生西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觀圓瑛法師之勸修念佛法門內記載八哥念佛臨終生西,飛禽雖能言念佛恐不能發願,若無願力,亦得往生西方嗎
(林夢丁)
答:此鳥定已發願,按此事曾謂八哥學僧念佛,主人甚喜,送與僧寺。後僧常對開示有念及無念二種念佛之法,鳥似領悟。據此當可推斷,僧既常對開示無念最高法門,豈有不教通常發願之法。鳥似領悟,又喜念佛,必其眼見佛僧,耳聽呗韻,有羨慕叁寶之心,羨慕即是願也。
問:一般愚夫愚婦,但能念佛,並無願力,此等之人,臨終得生西否
(林夢丁)
答:並無求生西方之心,只恐僅得福報耳。
問:淨土法門,以一句佛名便可往生。但不懂佛法,不研經典,只知念佛不管他人。大家都這樣,豈不變成“各掃自己門前雪”,而將來勢必無人繼續弘揚佛法了,不是連淨土法門也無人知道了嗎
(維寶)
答:無量壽經(不限魏譯)謂:往生正因,發菩提心(即四宏誓願),持諸禁戒,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作十善業,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等。觀經主張,慈心不殺,具足衆戒,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等。彌陀經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以上叁經,乃淨宗根本典籍,並未教人不研經典,各掃自雪。本宗更有一重要意義,即求生蓮邦,原爲速證菩提,回入娑婆,普度有情。實非自求享受。不過衆生根器互異,有不能研經度生之輩,也能持名得到自了。淨宗叁根普被。居士所疑,只是其中一類而已。
問:我們凡夫叁毒深重,念佛能得生西,這樣容易,佛陀何須說以外許多法門呢
(智榮)
答:飲食口味,各有不同。酸甜苦辣鹹淡,必須具備。因一味不能合衆口,自知度生只用一法,亦不能普契衆機也。
問: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當是願力第一,但世自在王佛乃彌陀授記之佛,爲什麼願力比彌陀反小
(李钅含榮)
答:彌陀第一,亦不僅限願力一種,至于願力大小,更不能受師生之限製,青出于藍,冰生于水,弟子勝師,本是常事。
問:禅宗不念佛求生,亦多有證果位者,他到何處去呢
(李钅含榮)
答:證極果者,無所來去,但未到此位,則隨其所證,而有其處。或七反人天,或一來不還。證無生者,則十方世界,任運而往。
問:他種法門,功夫不成,不能證果,亦能帶業往生否
(李钅含榮)
答:帶業往生,乃淨土宗之帶有惑業,而仗佛力往生極樂之獨具名辭,他宗只取斷惑證真,不能襲用。倘問能生極樂與否,則毫無是因,安有是果。
問:我們對念佛往生,都深信不疑,爲什麼經上偏說此是難信之法
(智海)
答:多人心理,對于深奧奇妙的事,往往解而後信,淨土一法,乃佛果境界,地前菩薩尚不解所以,故說難信。諸位聽經多日,已明粗相,故能起信。
問:平時念佛,已得叁昧,臨終忽遇十種惡緣,不能念佛的,當作不能往生論;但此人仍在六道,其果報又怎樣
(智海)
答:果得叁昧,雖遇惡緣,不及念佛,但其心識終不顛倒,未必不能往生,縱然不得往生亦當生人天,福報深厚。
問: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都是等覺,十方世界,本來可以任運往生。爲什麼都願往生極樂
(賴棟梁)
答:爲體世尊法演淨土徹底悲心,特示楷範,藉勸贊故。
問:彌勒菩薩,亦是彌陀法會中世尊的親教弟子,爲什麼不往極樂,而居兜率呢
(賴棟梁)
答:受世尊之囑,繼在娑婆成佛,以度五濁穢土衆生故。
問:十方菩薩,不求生西者,未知能完成佛果嗎
(賴棟梁)
答:倘能自力斷盡諸惑,亦可漸圓佛果。
問:念佛須萬緣放下,未知心中之願,可以放下不
(賴棟梁)
答:念佛萬緣放下,是摒除一切,專注一境,念佛如法者,聲聲皆是信願行之結晶,猶如火暖光叁者而不可分。茲欲將願放下,等諸取火而不欲有光。若果單提念佛,不取信願,便同禅家照顧話頭,已非淨家通法矣。
問:平素念佛雖然有恒,至臨終自身朦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
(智海)
答:朦胧即是昏沈,臨終得生要在正念分明。預防昏沈!仍是助念穩當,而家庭佛化,亦是助念之先決條件。
問:揚聲念佛與默念,其所得之善根,有沒有差別
(智海)
答:揚聲除昏沈,且能使他聞到佛名。默念易入定,于環境不便,可作密行。各有其利,相機擇用,不必拘泥。
問:經雲:稱念地藏菩薩聖號的功德,勝過其他菩薩名號萬倍。如是我們朝夕功德,亦需要稱念否
(廖一辛)
答:素知居士本修淨土,今如發願稱念地藏菩薩聖號,宜在課外別誦。緣修持一種法門,皆須依法而行,不當任意夾雜也。
問:無量壽經內法藏比丘,聞世自在王佛宣說二百一十億佛刹,說是法時經千億歲。當時法藏比丘,雖行菩薩道,但尚是比丘之身,何以如此長壽
(廖一辛)
答:一念能橫徹八方,豎窮叁際。上句易解,下句難明。經雲:“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于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于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基此經文,說法雖雲千億歲,只不過念頃耳。法藏比丘當時承佛定力所攝,亦能念頃住千億歲。茲舉一喻,以明其理,如枕中記,黃梁尚未煮熟,而盧生一夢,竟完成富貴功名子子孫孫,數十年之事業;再如演電影,亦能將數個月之事,在兩個鍾頭以內演完,均可類推。
問:無量壽經,法藏比丘聽法千億歲,成就莊嚴佛土。滿足五劫,自與凡夫之比丘不同,因何尚稱比丘
(江印水)
答:此經前段多述彌陀過去因地,故經文曰比丘。後段述到果地,則不如是稱矣,乃行文之法使然。
問: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句,若無善根福德,自不能感佛接引,盡人而知。何須有此贅言,內中含有他義否
(江印水)
答:此處“少”字,不作無字解。乃作多少之“少”字解。義雲:往生因緣,固賴于善根福德,但不可以少許善福,藉圖徼幸也。
問:極樂世界所有一切人物,是幻相或者是真有色身
地獄道同此否
(簡國垣)
答:吾輩現在色身,即是幻相,以相雖有而體實空故。相乃衆緣和合而起,然即有相矣,自起作用,故依衆緣而有叁受,極樂證分四土,而實報莊嚴之人物,亦可雲體空相有。地獄同此。
問:誦經念佛行善,確信有無量功德,可能消災解厄,可是大阿羅漢目犍連,何以不能避其不測之災
(簡國垣)
答:災厄是苦報,先必有其業因;消解略分滅盡轉輕製伏叁種。偈雲:“罪若起時將心忏,心若亡時罪亦亡”;是謂業盡情空,覓心尚不可得,何有于罪,此屬第一種。金剛雲“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此屬第二種。誦經念佛行善,心力俱猛,能使識田種子不起現行;如法華經普門品之稱聖號臨時免難,觀經之十念往生,均屬第叁種。目連尊者被害之後,曾至舍利弗尊者處,自稱夙業甚重。觀此知尊者所遭,是屬于第二種之轉輕,惟尊者果已圓滿,徹知宿命,甘心受之,借此了一段公案耳。
問:念佛可以往生,若心還常起叁毒者,亦可往生否
(張慶祝)
答:叁毒即是惑業,淨土法門,原能帶業往生,以惑雖未斷,時得念佛之力抑製,使之不起現行(不可引以石壓草語誤會),而令念佛之種子成熟,即得往生。但未斷之惑,不可加增上緣助起現行,若起現行,便爲往生障礙。
問:有人說:假使我們統統往生西方,這娑婆世界,豈不是要沒有人了嗎
(一讀者)
答:無量世界衆生的神識,由業力牽引,互相來往,此去彼來,何能無人,縱使無人,亦無甚可惜之處。譬如監獄裏囚人,全部被赦,而被赦之囚人,能不能躊躇不去,反自憂曰:我輩若全赦出,豈不空了監獄
問:有一位大學生,他說如果你先證實確有極樂世界在西方,那麼我才信佛。請教應怎麼答覆他
(廖先生)
答:證實問題,有種種不同,以因明叁量之法爲最邏輯。一、是“現量”,如眼見色,耳聞聲,此是現前之證實;有時走不通,即須用第二法“比量”,譬喻隔牆起煙,證知下邊有火;此法有時也走不通,只得采用第叁法“聖教量”,此是根據聖人之言作證,因聖言均是體驗事實,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決不騙人。極樂世界,有修持人方能得到現量之證。其次見人終時種種瑞相,即爲比量之證。佛戒製人妄語,自己豈肯欺人,極樂世界多經所載,自是聖教量之證。再舉一例:地球自轉一周爲一晝夜,繞日一周爲一年,此是科學家所共認。但是用現量之法,即證不出來。我曾坐在飛機上向下看,並不見地轉動,此種地轉之說,不…
《佛學問答(十叁) 淨土(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