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之理。
问:造善恶业,得决定果,果如不能转移,如何人死念佛,念经为他超度,能转业往生呢
(姚慧芳)
答:业因如坚冰,佛号经声如炎日,冰遇日射,总要融解几分,恶因由经佛功德之力,可以减其成分,故应结重果者,得以减轻,若说生前自己不修,死后凭人超度,便生西方,恐不如是容易。
问:往生西方决定莲花化生,若往生其他佛土,是不是亦莲花化生
(智梁)
答:不如是。此世间乃释迦佛土,人是胎生,可以类推。
问:地藏菩萨度众生,是度往西方,抑或他处
(智梁)
答:此随众生之愿,不限西方。
问:莲宗初祖慧远大师,三昧功成,定中见佛,又见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随在弥陀之侧。然而生西众生,应弥陀愿力,莲花化生,形貌无差别,因何能识别其生前人相乎
(江印水)
答:所见之相,系由心中旧影变现,所来之相,亦为对方心念应化,如往朝普陀,所见观音,原无一定之相也。
问:娑婆世界,有国境及十法界,极乐亦如此否
(吕正凉)
答:极乐平等自由,世界大同。只有弥陀宣教,并无分疆立政。法界只有四圣并无六凡。虽有人天之名,为顺余方故。
问:益大师云:得生西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观圆瑛法师之劝修念佛法门内记载八哥念佛临终生西,飞禽虽能言念佛恐不能发愿,若无愿力,亦得往生西方吗
(林梦丁)
答:此鸟定已发愿,按此事曾谓八哥学僧念佛,主人甚喜,送与僧寺。后僧常对开示有念及无念二种念佛之法,鸟似领悟。据此当可推断,僧既常对开示无念最高法门,岂有不教通常发愿之法。鸟似领悟,又喜念佛,必其眼见佛僧,耳听呗韵,有羡慕三宝之心,羡慕即是愿也。
问:一般愚夫愚妇,但能念佛,并无愿力,此等之人,临终得生西否
(林梦丁)
答:并无求生西方之心,只恐仅得福报耳。
问:净土法门,以一句佛名便可往生。但不懂佛法,不研经典,只知念佛不管他人。大家都这样,岂不变成“各扫自己门前雪”,而将来势必无人继续弘扬佛法了,不是连净土法门也无人知道了吗
(维宝)
答:无量寿经(不限魏译)谓:往生正因,发菩提心(即四宏誓愿),持诸禁戒,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作十善业,要当孝顺,至诚忠信等。观经主张,慈心不杀,具足众戒,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等。弥陀经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以上三经,乃净宗根本典籍,并未教人不研经典,各扫自雪。本宗更有一重要意义,即求生莲邦,原为速证菩提,回入娑婆,普度有情。实非自求享受。不过众生根器互异,有不能研经度生之辈,也能持名得到自了。净宗三根普被。居士所疑,只是其中一类而已。
问:我们凡夫三毒深重,念佛能得生西,这样容易,佛陀何须说以外许多法门呢
(智荣)
答:饮食口味,各有不同。酸甜苦辣咸淡,必须具备。因一味不能合众口,自知度生只用一法,亦不能普契众机也。
问: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当是愿力第一,但世自在王佛乃弥陀授记之佛,为什么愿力比弥陀反小
(李钅含荣)
答:弥陀第一,亦不仅限愿力一种,至于愿力大小,更不能受师生之限制,青出于蓝,冰生于水,弟子胜师,本是常事。
问:禅宗不念佛求生,亦多有证果位者,他到何处去呢
(李钅含荣)
答:证极果者,无所来去,但未到此位,则随其所证,而有其处。或七反人天,或一来不还。证无生者,则十方世界,任运而往。
问:他种法门,功夫不成,不能证果,亦能带业往生否
(李钅含荣)
答:带业往生,乃净土宗之带有惑业,而仗佛力往生极乐之独具名辞,他宗只取断惑证真,不能袭用。倘问能生极乐与否,则毫无是因,安有是果。
问:我们对念佛往生,都深信不疑,为什么经上偏说此是难信之法
(智海)
答:多人心理,对于深奥奇妙的事,往往解而后信,净土一法,乃佛果境界,地前菩萨尚不解所以,故说难信。诸位听经多日,已明粗相,故能起信。
问:平时念佛,已得三昧,临终忽遇十种恶缘,不能念佛的,当作不能往生论;但此人仍在六道,其果报又怎样
(智海)
答:果得三昧,虽遇恶缘,不及念佛,但其心识终不颠倒,未必不能往生,纵然不得往生亦当生人天,福报深厚。
问: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大菩萨,都是等觉,十方世界,本来可以任运往生。为什么都愿往生极乐
(赖栋梁)
答:为体世尊法演净土彻底悲心,特示楷范,藉劝赞故。
问:弥勒菩萨,亦是弥陀法会中世尊的亲教弟子,为什么不往极乐,而居兜率呢
(赖栋梁)
答:受世尊之嘱,继在娑婆成佛,以度五浊秽土众生故。
问:十方菩萨,不求生西者,未知能完成佛果吗
(赖栋梁)
答:倘能自力断尽诸惑,亦可渐圆佛果。
问:念佛须万缘放下,未知心中之愿,可以放下不
(赖栋梁)
答:念佛万缘放下,是摒除一切,专注一境,念佛如法者,声声皆是信愿行之结晶,犹如火暖光三者而不可分。兹欲将愿放下,等诸取火而不欲有光。若果单提念佛,不取信愿,便同禅家照顾话头,已非净家通法矣。
问:平素念佛虽然有恒,至临终自身朦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
(智海)
答:朦胧即是昏沉,临终得生要在正念分明。预防昏沉!仍是助念稳当,而家庭佛化,亦是助念之先决条件。
问:扬声念佛与默念,其所得之善根,有没有差别
(智海)
答:扬声除昏沉,且能使他闻到佛名。默念易入定,于环境不便,可作密行。各有其利,相机择用,不必拘泥。
问:经云:称念地藏菩萨圣号的功德,胜过其他菩萨名号万倍。如是我们朝夕功德,亦需要称念否
(廖一辛)
答:素知居士本修净土,今如发愿称念地藏菩萨圣号,宜在课外别诵。缘修持一种法门,皆须依法而行,不当任意夹杂也。
问:无量寿经内法藏比丘,闻世自在王佛宣说二百一十亿佛刹,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当时法藏比丘,虽行菩萨道,但尚是比丘之身,何以如此长寿
(廖一辛)
答:一念能横彻八方,竖穷三际。上句易解,下句难明。经云:“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基此经文,说法虽云千亿岁,只不过念顷耳。法藏比丘当时承佛定力所摄,亦能念顷住千亿岁。兹举一喻,以明其理,如枕中记,黄梁尚未煮熟,而卢生一梦,竟完成富贵功名子子孙孙,数十年之事业;再如演电影,亦能将数个月之事,在两个钟头以内演完,均可类推。
问:无量寿经,法藏比丘听法千亿岁,成就庄严佛土。满足五劫,自与凡夫之比丘不同,因何尚称比丘
(江印水)
答:此经前段多述弥陀过去因地,故经文曰比丘。后段述到果地,则不如是称矣,乃行文之法使然。
问: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句,若无善根福德,自不能感佛接引,尽人而知。何须有此赘言,内中含有他义否
(江印水)
答:此处“少”字,不作无字解。乃作多少之“少”字解。义云:往生因缘,固赖于善根福德,但不可以少许善福,藉图徼幸也。
问:极乐世界所有一切人物,是幻相或者是真有色身
地狱道同此否
(简国垣)
答:吾辈现在色身,即是幻相,以相虽有而体实空故。相乃众缘和合而起,然即有相矣,自起作用,故依众缘而有三受,极乐证分四土,而实报庄严之人物,亦可云体空相有。地狱同此。
问:诵经念佛行善,确信有无量功德,可能消灾解厄,可是大阿罗汉目犍连,何以不能避其不测之灾
(简国垣)
答:灾厄是苦报,先必有其业因;消解略分灭尽转轻制伏三种。偈云:“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是谓业尽情空,觅心尚不可得,何有于罪,此属第一种。金刚云“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此属第二种。诵经念佛行善,心力俱猛,能使识田种子不起现行;如法华经普门品之称圣号临时免难,观经之十念往生,均属第三种。目连尊者被害之后,曾至舍利弗尊者处,自称夙业甚重。观此知尊者所遭,是属于第二种之转轻,惟尊者果已圆满,彻知宿命,甘心受之,借此了一段公案耳。
问:念佛可以往生,若心还常起三毒者,亦可往生否
(张庆祝)
答:三毒即是惑业,净土法门,原能带业往生,以惑虽未断,时得念佛之力抑制,使之不起现行(不可引以石压草语误会),而令念佛之种子成熟,即得往生。但未断之惑,不可加增上缘助起现行,若起现行,便为往生障碍。
问:有人说:假使我们统统往生西方,这娑婆世界,岂不是要没有人了吗
(一读者)
答:无量世界众生的神识,由业力牵引,互相来往,此去彼来,何能无人,纵使无人,亦无甚可惜之处。譬如监狱里囚人,全部被赦,而被赦之囚人,能不能踌躇不去,反自忧曰:我辈若全赦出,岂不空了监狱
问:有一位大学生,他说如果你先证实确有极乐世界在西方,那么我才信佛。请教应怎么答覆他
(廖先生)
答:证实问题,有种种不同,以因明三量之法为最逻辑。一、是“现量”,如眼见色,耳闻声,此是现前之证实;有时走不通,即须用第二法“比量”,譬喻隔墙起烟,证知下边有火;此法有时也走不通,只得采用第三法“圣教量”,此是根据圣人之言作证,因圣言均是体验事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决不骗人。极乐世界,有修持人方能得到现量之证。其次见人终时种种瑞相,即为比量之证。佛戒制人妄语,自己岂肯欺人,极乐世界多经所载,自是圣教量之证。再举一例: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绕日一周为一年,此是科学家所共认。但是用现量之法,即证不出来。我曾坐在飞机上向下看,并不见地转动,此种地转之说,不…
《佛学问答(十三) 净土(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