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十叁) 淨土(二)▪P6

  ..續本文上一頁過科學家之比量證知而已,至余人相信,亦只是崇拜科學,相信科學量(亦可謂科學家之聖教量)。再說既然相信無量星球是無量世界,其中說有一個極樂世界,似亦無有什麼可怪處。

  問:有人說:念佛法門是老太婆們的佛教,但貴刊偏偏要弘揚念佛。這使我們初信的人,要發生懷疑了。請問念佛法門究竟是不是迷信

  究竟可以得到些什麼實益

  (王介一)

  答:說念佛法門是老太婆的佛教,乃意存毀謗。但此法門,爲釋迦與六萬恒沙諸佛所共宣,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所弘揚,慧遠、善導、蓮池、印光諸祖所傳承,晉之劉遺民、雷次宗,唐之白樂天,宋之文彥博,明之袁宏道,清之彭尺木等諸大名儒所遵修,若說這些人是老太婆,但不知什麼人是大通家

  本刊弘揚念佛,也就是代表這些人說話。若這些人不足挂齒,本刊就不必說了。念佛若是迷信,甚至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八相成道等更是迷信。念佛究竟有什麼益處,豈能片言道盡。

  問:一、有情是可以說法,但不知無情可能說法否

  二、若無情能說法不知有情可能聽否

  叁、若無情不能說法,因何極樂世界,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出妙音使聞之如念佛法僧等

  (金仁孚)

  答:說法不限于口,極樂六塵演法是也(無情說法),解法不限于聽,緣覺見飛花落葉,而能證道是也。

  問:永明壽禅師,以有禅有淨喻如戴角之虎,近人方倫居士亦主禅淨雙修,譬爲寄保險信,至穩至妥,但亦有人認爲禅與淨雖可雙修,而不可齊備,蓋恐一手畫圓,一手畫方,兩俱不成,究竟禅淨雙修之程序應如何

  (鍾鈞梁)

  答:古德說法,各有其機。永明四偈,專爲弘淨,實不在禅,不過借禅作一映襯,特顯淨之穩當而已!一偈是說禅而有淨,則千妥百當;二偈是說能自力獨成者,甚少其人;此分明烘托之筆,以加強第叁偈之主張,而堅其修淨信心也。若將一偈看作修淨者,必須兼禅爲佳,二偈或看作抑禅,是皆錯會!茲設一喻;有甲乙二人趕路,甲深知山川地理,而且健步,不妨勸其兼乘舟車少減勞苦。乙不識途徑,行步蹒跚,然已乘舟車矣,即無須再勸其步行,使多費力。方大居士所雲禅淨雙修,是一偈及甲喻之意也。

  問:順境中隨喜持素念佛已有叁年,不幸處境轉逆,在逆境中開葷,息持佛號,自知罪過,未知有何法補救否

  (頻兆文)

  答:學佛乃大丈夫之事,已經發心(世謂立志),則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何可爲逆境退轉

  爲今之計,惟有在佛前至誠忏悔,從即日起,恢複持素念佛,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問:何以西方淨土住的菩薩都是男身,如果說都因從蓮花降生而不須女身,則男身亦用不著,而菩薩無所謂男女了。(劉定熾)

  答:信如所雲,男女乃相對名詞,無女名即無男名矣,至于經中所說,西方現化,皆是男身,乃隨順此方人相,作方便言耳。

  問:法門皆佛所說,宗派亦是祖師大德所立。爲何輕視淨土“念佛一聲漱口叁日”如何解

  (林夢丁)

  答:此是禅家祖師,防範參禅人雜修及逗機啓悟之語,並非爲輕淨土宗,蓋向上一著,一法不立,若存一佛字,仍是有法,各宗有各宗之辦法,如永明四料簡,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之語,豈非亦是輕禅乎

  其意實不如是也。

  問:生西後,乘願再來,重入娑婆,廣度衆生,其中生老病死之苦,與一般衆生,有以異乎

  (周邦道)

  答:萬法唯心,遊戲人間,劇場上之悲歡離合,雖出出做得逼真,終與人寰中所感受者不同。

  問:往生極樂世界之目的,可否歸納爲兩大要點:一、厭娑婆之穢,欣求極樂之淨;二、在極樂世界中,受阿彌陀佛無上功德之感召,培養善種,增強能力,以爲乘願重來,度化衆生之准備。倘可如此解說,竊以爲當此末法時期,對一般善男女講演,似應將第二點特別指示,庶足引人入勝,而堅定其信心,鼓舞其勇氣,因僅言第一點,恐聽者不察,誤以爲過于寥廓,或近于渺茫也。(周邦道)

  答:淨宗大義,本屬如此,經論不皆雲乎:發菩提心,爲淨業正因,菩提心者上求下化是。而淨宗之叁重因果,解說亦極分明。念佛是因,見佛是果;見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度生是果。不過後世大乘根器甚少,而說法者爲契機起見,對于第一點成分,演說較多耳。因其自己尚不肯度,遑論再度他人。

  問:修四谛得證阿羅漢果,念阿彌陀佛可生極樂。釋尊均分別言之。經中有無比較指示之語,若有則涅同,而修持異。其及門弟子,何不悉去難就易

  (周邦道)

  答:經中處處指歸,豈非比較,修持之道,有解有行,念佛屬于行門,亦不能因念佛而盡廢余法。且念佛雖易成就,卻不易信。一切衆生根性各殊,又豈可以一法強之使行,而違契機之義乎

  問:我從十年前即已笃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行住坐臥或煩惱時即默念名號,從無間斷,故雖危難或夢中驚恐,仍能持念如常,履險如夷,夢魇魇醒,萬試萬驗。于一九四九年來普陀,即立出家之志,然遭“盤陀庵”一僧人婉拒,同時長官又不許可,故未如願。持念觀音菩薩聖號已久,須改彌陀洪名,是否有礙

  依愚意仍持觀音菩薩名號如何

  (丘高秀)

  答:觀音與彌陀乃是一家,所辦之事,更是同一。惟修持一端,要在依教奉行,經中凡有苦難逼迫,教念觀音;後來求得歸宿,教念彌陀。

  問:(摘錄)楞嚴文殊菩薩“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是說念佛之念性是生滅的,不能獲不生不滅的圓通果,余以爲弘淨,該兼大勢至入叁摩地,得無生法忍,側重生前成真才對,死後往生,與某教禱告生天,不近似嗎

  又應含阿字法門,修持六度。(牛慶譽)

  答:衆生多病。醫王多法,開此遮彼,有權有實,一法有一法之修法,一法有一法之妙用,實則法法皆通,並不迳庭,此必將淨土各經融會以後,始知其然。居士謂側重生前成真,此“成真”指證無生法忍乎

  若果作到,固是大佳,但不知千萬人中幾個能證得

  且淨土法門,其主旨即是往生,居士欲專重生前,是與根本教義不符,細讀有關淨土之經自知。至淨土叁經之往生,實則千頭萬緒,粗說持名須得一心不亂,萬行亦須六度齊修,觀想更須依境觀成。某教真能生天與否,姑且不論,有類如是等之功行乎

  胡得例爲近似

  至雲阿字法門,未言取觀取念,未敢率答。

  問:阿彌陀經義蘊第二九頁,言功一心不亂,于叁摩地等之訓釋,請設喻或舉例開示:甲、叁摩地:1如何平等維持

  2何謂境轉

  3如何是定位

  如何是散位

  乙、叁摩缽底:1如何能令身心安和

  2如何能令至此平等地位

  丙、叁摩口羅哆:能引何種功德

  其引功德是否另有方法或注意之點

  (大寬)

  答:甲1不起分別,持其專注一境。2即境界轉變之謂。3定是心住一境,散是心起攀緣。乙1、2須依“小止觀”所示之法修持方能得到,此豈片語能道。丙得定斷惑,其他境界不一而足;皆從正定而得,不另取法。(按)彌陀義蘊引上諸事,本謂繁細難到,不如持名簡而易行,七日可得一心。居士如修須取小止觀,求深解此法之大德授之,方不出錯。

  問:一、“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見行由第一)此偈不明何理

  祈答之。二、“迷人念佛求生于彼,(西方)悟人自淨其心,我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亻替……”由此可知,生西方與不生西方,無甚大關系,專求心淨,即可得佛之淨土。然而有一班愚癡衆生,一定要往生西方,而不知娑婆即是極樂,所差別者,在心淨不淨耳。此中究理,定有另因,祈詳答之。叁、“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達到”。故知能生西方與不能生西方,只在“悟”之一字而已,而往往念佛者,專執往生,不求契悟者,畢竟爲何

  (王一清)

  答:(前面叁問)佛法歸元雖同,入手方便則異,故雲有八萬四千法門也。一把鑰匙,開一種鎖,一個法門,有一種修法。學人必有師承,必須知法權說實說,方不致盲修瞎練,走入歧途。壇經是弘禅之書,決非破淨之書,間有破淨之語,乃系祖師爲啓悟禅家學人,不得已之苦心。豈但此耶

  禅家尚有殺佛,佛來給我洗腳,打殺與狗子吃等語。初機學人不識祖意,若也任口雲雲,同有因果在。居士雖雲學佛有年,細玩來問,于禅尚無門徑,此甚危險!于淨更多誤會,竟雲“一班愚癡衆生,一定要生西方,不知娑婆,即是極樂”。又雲“往生只在悟之一字”。更斥念佛求生者爲執著等,可謂謗法極矣!淨土各經,皆是釋尊所說,文殊普賢觀音勢至,諸大菩薩,馬鳴龍樹諸大祖師,無不勸人念佛生西,莫非皆系愚癡衆生乎

  六祖壇經,固須尊重,釋尊經典,便可呵斥耶

  居士如求參悟,必須先訪明師,若一味閉門造車,恐未必出門盡合轍也。茲特忠告,問題暫不答複。

  問:阿彌陀佛之“阿”字,我國四衆,都念口惡彌陀佛,現在有少數人主張念啊彌陀佛;到是口惡音對

  啊音對

  請示何音爲准!(獅山一讀者)

  答:此在紙面上不易答覆,雖列舉“口惡啊”二字,但此二字之發音,亦有南北之不同,茲不得已,試舉“峨”音爲准,須發音于喉間,讀作平聲,能與“鵝蛾俄訛”等同聲,即不相差,不可讀作上聲,變成“愕哈切”,緣此字系悉昙十二母韻最初之韻,爲一切梵字之元,法教之本。含義至廣,以求正確爲是。

  問:讀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其中自設五問,學人修淨土功淺,未解其義請開示!五問如下:甲、所修淨業,是有是無

  在何處所

  無則枉費精神,試垂定當。乙、雖雲莊嚴淨土,未審如何莊嚴

  請示其相!丙、臨終往生,爲識神潛邁,爲佛來攝持

  二俱有過。丁、往生之人是何形狀,爲有爲無

  二俱有過。戊、此土陰壞,彼土陰生,生彼之陰,複與中陰何別

  (獅山一讀者)

  答:此亦應分解如下:甲、永明大師四料簡中雲“有禅有淨土”,據此,當說是有。問在何處

  今以反問作

  …

《佛學問答(十叁) 淨土(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