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堅固之人,臨終無人助念,可否決定往生
(鍾觀靖)
答:臨終之時,痛苦昏沈,刹那之間,所關至重,倘內心顛倒,或外有惡緣,即害事矣,請人助念,便可防此二事。惟此等助念組織,並非處處皆有,而家庭佛化,及廣結淨緣,自必于平日所預備耳。
問:中陰身遇念佛種子起現行時,忽然能憶念佛號,可否得到超生
(鍾觀靖)
答:古德著述,亦有中陰可往生之說,但其念力如何,大成問題,至其種子,是否起現行,更成問題耳。
問:往西方是幻生乎
是真生乎
(智梁)
答:以真如論,無始無終,不增不減,舍此往彼,非有生滅,何能雲幻。以色身論,如疑彼土者爲假,然則生此土者,四大五蘊之身相,求之皆無實體,而反認他是真乎
問:念佛時是否須要記數念過幾次
(余智海)
答:記數大佳,一能收心,二防退轉。
問:念佛時,髒腑感覺清涼或溫暖,未知是吉是凶
(魯開智)
答:念佛是修心,乃轉識成智之道。四大假合之身,偶感冷暖或系呼吸一時變化,實與吉凶無關,不必著相。
問:有時夢中誦經念佛,一字一句,分明在心,毫無雜念,其境之靜,爲尋常所無;有時還明知是夢中念佛,甚至希望繼續持念下去,不願醒來。此夢境佳否
(章普明)
答:夢中果能常念佛,不現他境界,是漸能專一之象,惟夢時念佛固佳,倘再能醒時念而不斷,更佳。
問:普賢菩薩聞了淨土法門,即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乎
(朱幼)
答:可如是說,若不聞之,何以發願。
問:其余經典之多不誦持,用以參考可否
(林錦生)
答:行持貴乎專一,參考不妨博洽,不專一功必不成,不博洽理恐不明。
問:在家外護,配偶傳嗣爲正淫,夫妻間若行周公禮,在做不淨垢處時,竟然聖號浮現于心頭如輪轉動,此時此景系不念而自念,叁業不淨,聖號呈現,作何安觀,似此本不敢啓問大德,恐猥汙尊嚴問答版面,奈後學如是,蓋淨友近事男女亦有如是,故以一人坦率冒昧求問以解群疑!(顔佛兆)
答:此時此境,尚能不忘所習,突起現行,想見平素功深。爲避不敬計,宜急轉念:若寶樹蓮花,樓閣金池,皆可改觀,則處穢而不變淨念,且亦無不敬矣,善體會之可耳。
問:課誦常遇自己幼童吵鬧,念不專而起無明,念畢按情懲打,似此刹那分心善惡,是否種下不善因地。若不教訓,吵由他念自我,內動惡外雖善,亦非淨念。求示良法調伏二心!(顔佛兆)
答:念佛本能斷除無明,而因不專更起無明,猶晦月而覆黑雲,大爲不可。誦畢教訓子女,使就軌範,自是善意,並非惡心,但宜恩威兼施,不可真實發怒。應知子女不達規矩,乃是自己家教不良,又是我所招之障,皆當發慚愧心而自責,能如是觀,亦調伏之一端也。
問:今有二人,一專持名,一兼參是誰,如果信願相同,誰人往生較有把握
(鍾觀靖)
答:參念佛是誰,重信自力,持名求生,重信他力。是二者信願,已不同矣。
問:晚時常于夢中念佛,而被驚醒,何故
(馬謙)
答:夢中能念佛,是念漸熟之好象也。
問:念佛時有時憶起了數年前(或更久以前的)一些從未回憶的事迹,是故何在
(胡正臨)
答:念佛功深,雜念當少,種子偶起現行,易覺察耳。
問:正念佛時如何才算是信願懇切
(劉國香)
答:信環周皆是火坑,惟有面前一線是爲極樂,可出危險。但在此時,即是生死關頭,須把五欲六塵這些鈎索,要一齊斬斷,方能向前奔去,少一遲疑,即落坑矣,如是觀念,便是懇切。
問:古今大德多雲每日念佛號的數目,可增不可減,後學身在戎伍,閑忙不定,可否方便增減
(劉國香)
答:作課有定散之別,定指朝暮一定儀規,散指不拘儀規,行住坐臥,一句名號逗在心頭。戎伍之間,定多散少,或定少散多,可以通融,如此已極方便,又何必說減乎。
問:宗門參話頭,旨在以一念斷萬念,然後一念亦遣,一齊休歇,乃得徹見本來面目。淨業行人念六字洪名,其旨如也念到能所雙亡情境俱絕,亦可見自性彌陀,理應禅淨無別,爲何說禅是無念,淨是有念,下疑情非念乎
若然下疑情的是誰
(劉國香)
答:無念是功夫到家之話,以念除念是入手方便之道。禅家以前,本屬觀心,後乃多取參話頭。疑情是念,居士所雲是也。
問:後學初聞禅淨之名,即覺禅淨無別,且深信不疑,恍若舊知,故雖專習淨業,亦喜讀禅宗典籍,尤好念誦金剛經,如此者,是知障抑是因緣,有礙淨業否
(劉國香)
答:修守一法,專一始精。學應廣博,能博始達。明乎此理,修則不致雜亂無功,學亦不陷孤陋寡聞,修淨而立根生力,何經不可誦耶。
問:每日定課一萬句之佛號,有時遇到種種障礙,不能如數,過了明日再補課未知可否
(詹金枝)
答:以善巧方便打破障礙爲佳。如吃飯然,既不能先一日預吃,亦不能後一日補吃也。
問:敝人念佛近年,常感不得一心而苦。現因住院,我就抓住機會,一切閑散免除,終日不讀書即念佛,動亦彌陀,靜亦彌陀,時刻不忘,如此未及一月,心中大覺輕松,現在每次念佛,總覺得不想住口,好像愈念愈有意味似的,所謂法喜充滿,吾實有此感,論問這喜是否合乎念佛的要求
(章普明)
答:法喜充滿,不論修何法門,皆須也。
問:持佛號至心境平靜時,常發出至誠恭敬心。雖在行動時持念,也陣陣發出似在行五體投地的接足大禮。念佛貴乎一心不亂,此是否亂的現象
(章普明)
答:此是好相,亦是初步應存之念,暫不必談高調也。
問:念佛時可否目視佛像或西方,抑或只能閉目和半開閉
(胡正臨)
答:此不必拘泥,只須隨人根性,以何者能得定心,即取何種爲便耳。
問:功課外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與阿彌陀佛六字四字功德,有否分別
(寬觀)
答:六字者當然恭敬,四字者急時方便耳。
問:念佛至漸能覺察動(妄)靜,然時住時失,淨法成熟是否說靜存動無,即是心佛合一
(胡正臨)
答:念時能覺察動靜,是寂而能照,失時是不照知靜存動無,固是好相,然向深處說,猶是妄念耳。
問:就寢後,有時思潮起伏,難以入睡,惟持念佛號,最爲理想,但不知是否能念
(章伯生)
答:只宜默誦耳。
問:念佛時的姿勢須恭敬,如跪念坐念等,軍中應行坐念,但軍人念佛被人知之則成奇事,雖不使人知我在念佛,而坐態總與平常不同,會使人奇異,欲保持平常姿愈則難使心境專一,若躺著念,則無此等顧慮,心境較靜但又恐不敬,冒慢佛之愆,請問能隨時地方便否,以及有哪些時地限製
(章伯生)
答:淨課行住坐臥,皆能行之。尋一廣場,或在門外,按時散步默而誦之,有何不可。
問:近四個月以來,我對念佛忽感興趣,除了做買賣以外我就專心念佛,現在連書本也懶得去看了,故以爲“多看書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專心讀書,而想要專心念佛,這是不是可以
或者要兩者並重
(林良柱)
答:念佛與看書同進最佳,求其行與解相應也。果無暇,信不退,單念佛亦可。
問:念佛功德無量,如不念出聲,而只以心裏默念可得同等功德
又今人念佛可以生西,然則佛之所以成佛念誰
如誰也不念那麼如何成佛,後人當也可以學習了。(黃大川)
答:念佛不限出聲與默念,佛度衆生,法門無量,念佛乃諸法之一法,惟取其易而隱也。居士雲“誰也不念”這名“無念叁昧”,正是佛法,只怕人都做不到。要知念佛念到極處,就是活潑潑地“誰也不念”。但此“誰”字當“一切”解,才有是處。
問:常常聽到念佛人著魔,頗覺生疑,佛何以不加庇他
(陳淑媛)
答:魔由自心生,此定是念不如法,或是心不能淨所致。有此兩因,自于佛隔,何能加庇。然能見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消滅,不能爲害。此後功夫,因是反更進一層,所謂不受魔難,不成佛也。
問:信佛的人,時懷慈悲心,但沒時間靜修,觀想默念,是否有成就
(衡钰)
答:行住坐臥默念,淨念相繼,當能成就。
問:念佛聲音是高聲或低聲爲宜
爲何多念愈好
(莊慶賢)
答:高聲治昏沈,低持治散亂,各有妙用。誦時或低或高,臨時采用,不必拘泥一法。問:我們佛徒,在念佛時往往不能記憶其聲數,以致多念或少念,以何種方法來念始能確定
(莊慶賢)
答:持念珠誦,即記數之法也。
問:念佛已念到“心念心聽”的程度,可否在念佛時增加觀想西方叁聖像
(蔣俊義)
答:果能心念心聽矣,是漸專一,又何必再疊床架屋耶
問:念佛時是否一定要用佛珠
佛珠之用意何在
(胡正臨)
答:可用可不用,爲記數而已。
問:在專心一意念佛時,雜念無由驟然出現,有無清除雜念方法
(金天铎)
答:此是功夫時間問題,只按發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印于心之法,行之恒久,自有雲開月現之時。
問:念佛時感覺心酸欲哭不知何故
(楊素月)
答:此心誠之表現,所謂感激流涕也。
問:平時念佛須一心稱念方能感應道交,若臨終時神識無主,雖能念佛,但若不能做到專一時,是否有礙往生
(胡正臨)
答:果能平素念佛得力,臨終自可作主!倘不能專一,只要不失正念,無礙往生。
問:平素精神散亂未定,默念佛號,又起妄想難定,爲何原因
請示妙法!(翁明標)
答:念佛須從心起,口出佛聲,耳聽佛聲,如是周而複始,清清楚楚,久自心撮一處矣。
問:唐朝大詩人白樂天淨土頌中有段:“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
此叁個“達”字應如何解釋
(靜修精舍)
答:達是通達,達人者,心胸學問,一切開明之謂。
問:“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句,請問①念佛是否方便
②心開是否見性
(鍾觀靖)
答:念佛之法曰真實也可,曰方便亦可,經雲“無有定法”。又曰“此法非實非虛”。專心念佛,是如來勝方便,大乘起信論說也。以念佛爲…
《佛學問答(十二)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