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故雲不假方便,此章之說也。
問:菩提樹第五十期第十頁“彌陀經講話”下面十叁行:同時也是對過分著相念佛的人……”因過分著相四字有以下疑問;怎樣才算過分著相
(樓永譽)
答:念佛有初進淺深之別,有事念理念之分,事念宜于初淺,理念屬于進深,事屬于相,理合于性,惟事從理起,全事即理,相從性生,全相即性。明乎此,則著相與否,皆是方法,不可固執。
問:過分著相念佛有什麼弊
(樓永譽)
答:過分者全分也,過分著相,乃全相即性。
問:學人對極樂依正莊嚴及彌陀相好光明日夜念念羨慕不忘是否也謂過分著相
(樓永譽)
答:可雲全相全事。
問:念佛之時,常起悲感,是何境界
(慧祝)
答:此是至誠所感,悲心流露,雖是好象,但宜用定力抑製,使歸輕安爲佳。
問:念佛念到清淨大海衆菩薩應作何觀想
(翟孟秋)
答:照所念之文,觀想可耳。
問:放下萬緣,即是喜怒哀樂之未發,不知在發的時候,應當怎樣
(賴棟梁)
答:放下萬緣是心不緣境,喜怒哀樂發時,是心緣境後種種分別所起之情,由放下、起緣、發情,粗說已經叁轉境界。明乎此,當情發時,速斷攀緣,則歸寂靜矣。
問:念佛究以高聲念抑默念或金剛念好
(許巍文
答:此不必拘泥,昏沈時則取高聲以振之,散亂則取金剛持以收之,止靜,或臥眠,及大小抽解,環境不宜出聲時,均可默轉以續之。
問:念佛方法,如追頂念佛,反聞念佛,數十念佛,目的在于達到淨念相繼,一心不亂,須選擇哪一種爲最相宜,最易成就者
(智梁)
答:此須順各人根器,近自靈岩大師以來,多取數十念佛一法。
問:西方極樂是在心中否
(王慧錦)
答:雖在心中,而西方實有其事;如臺中居民,人人心中有柳川,而柳川仍未離開地面。
問:印光大師生西後他的拜墊上猶留大師影像(見永思集),其理如何
(賴棟梁)
答:精誠所結,如古木鋸開以後,內有佛菩薩像,汶河底石現花紋鳥獸等形俱不可思議。
問:如何可得念佛叁昧,其現相及效用奚似
(李傑超)
答:只有都攝六根,時時熏習,倘能有恒,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現相惟有自知,效用即決定往生耳。
問:念佛念到叁際念斷是何境界
(智榮)
答:是名無念叁昧。
問:禅家行持,若有現相皆是魔境,淨家念佛遇有現物,是否亦是魔境
(智榮)
答:所修與所得必須相應,方是不錯,禅家究心,真如無相,若有所見,皆是妄境,故說是魔。淨家依經念佛觀佛,若有現相,與經相合即是相應,不得謂魔。設與經違,便是邪境。
問:憨山大師曰:“一心稱名,固是正行。必須以觀相,更見穩密”。印光法師雲:“專一持名,不必觀相”。此二法,需選擇何法
抑亦兩法均可乎
(智梁)
答:心契何法,任取其一。
問:學佛要略有雲:禅是淨土之禅,淨土是禅之淨土;若此謂,淨土是屬于禅否
(廖武卿)
答:此二句乃一反一正之理論,爲融會禅淨立言,不能單念一句,若疑下句是淨屬于禅,假單念上句,豈非又是禅屬于淨耶
問:彌陀經中“一生補處”之句不明
(張廷榮)
答:處指佛位,補是候補。他界證到佛果,候補佛位,須經多劫。極樂只須一生,即能證得而爲候補之佛。
問:何謂開靜,開靜之境界如何
(陳銳)
答:繞佛坐念以後,忽然止聲靜默,名曰止靜;再擊引磬開念,名曰開靜。
問:觀經說:“觀像時,先觀佛白毫八棱向右旋轉等……”經再叁沈思,始終不解八棱右旋成什麼狀態
祈示之!(陳銳)
答:如觀丈六身時,兩眉中間之毫,可如大拇指粗繩,不作圓形。作一八棱之長繩想,再想此毫向右方盤旋,結作珠形,即俗所謂佛頂珠也。
問:念佛止靜坐應做何功
(續念則法縛,斷念則空死)(李傑超)
答:淨學止靜有取觀想者;古德亦有主張淨念只管相繼者。即此時雖止于口,未可止于心,不取一念不起之法,蓋淨念相繼,原是有念,若強使無念,只此一用力,便是妄念矣。至雲斷念,恐念不即死。續念,不妨任他法縛。
問:念佛時雖聲音細微然,猶聽之如鍾嗚,此種境界屬戀靜境否
(胡正臨)
答:是靜極之相。
問:念佛四要訣雲:不求一心。若到臨終不一心者,可不懼從前惡習熏染,能起現行來障礙否
(林福修)
答:此書信不求一心者,指初步學佛之人。此時若使先求一心,必畏難而退,迨功夫日深,自能漸漸一心,非謂終不必求一心也。
問:念佛必要念到“一心不亂”即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時,依然心猿意馬,未能得到一心不亂,不知用何方法,即能心不往外跑
(善玉)
答:先用心口耳叁輪循轉念法,如無效時,加用記數之法,念叁叁四句過一念珠。如是可去紛亂,倘再無效,並念珠不用,直采記數之法。
問:念佛念到“打成一片”是什麼意思
(李永茂)
答:淨念相繼,更無雜想,譬如多堆鐵屑,熔于一爐;再經千錘百煉,成爲整鐵一片相似。
問:無念與失念如何分別
(許鑫)
答:本性如如不動,本無有念,因無明故,而多妄念。修到妄念斷去。顯出本來,仍屬如如真相,是本與究竟,皆可曰無念。修斷妄念之時,所持之正念,或曰淨念,而是斷妄利器,倘此正念忘忽,名曰失念。簡言之無念者,無任何念也,失念者失正念也。
問:失念是在用功將打成一片時,放 下造成失念
(許鑫)
答:無念與失念之不同,已于前條分析,無念是叁昧境界,失念乃昏散等事,兩者天淵之別。本條所言用功,未審所用何功
如謂念佛,則“打成一片”是淨念相繼而不斷。純熟時,念即是佛,佛即是念,無有夾雜,是名“打成一片”,正是寂照雙融。寂者萬緣俱息,照者佛號分明,放下者,是放下塵緣,非放下佛號也,用功者,是提起正念,非教失念也。
問: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其義雲何
(寬萍)
答:盡虛空皆我心量,極樂彌陀,鹹在我心。心念彌陀,則彌陀顯應,然此自是性分中事,故雲“自性彌陀”。依報正報不離,故雲唯心淨土。此解平易無弊,故爲居士說之。
問:念佛必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意義
(余萍)
答:心有迷惑,妄念飛騰,以故現在造孽,將來墮落,生死輪回,無有了期。念佛一求去妄念,再求感應生西。經中明訓,教求“一心不亂”。六根不攝,心何能一
淨念不能繼續,則爲其他雜念攪亂矣。如此則妄念不減,依然造孽,不得感應,保能生西乎
問:有人念佛能見種種瑞相,何以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呢
(洪榮保)
答:如來言真空之體,瑞相言妙有之相,相依體有,體因相顯,此是中道。凡夫往往迷相遺體,偏執一端,不得真實,故金經徹底破之,不變是體,隨緣是相,果能識其體矣,再與言相,始能會空色相即,空有不離之旨,便知寂光是真空,瑞相是妙有,一而二,二而一,非矛盾也。
問: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到此境地,未審還須再存求生之願乎
(賴棟梁)
答:此境地作麼生
可否說存而不存,不存而存耶
問:有一種人,身體很康健,但他念佛時,只是心亂。未知他這亂心,是身體的病,或是性的病
(慧霖)
答:此事不關身體強弱,一是性根大鈍,二是業障過重所致耳。
問:聽說念佛是第六識念出,但是心亂時念由六識念出,淨念時亦六識或八識念乎
(寬萍)
答:念雖起于第六識,惟彌陀名號,卻是第八識種子起現行。不問心亂與淨,是兩種識皆有關系也。
問:古德雲:“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據此而論,若能意念清淨,雖口不宣佛,此心即是佛嗎
是否爲實相念佛
(賴棟梁)
答:心名如來藏,淨即是佛,染即衆生。是知一念清淨兩句,自是至論。但如何使念離染得淨,大非易事。自然各宗自有其法,淨家多法捷徑持名。古德有言:“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是說佛號爲因,清淨爲果也。不可誤爲不假修因,便能當下一念清淨,試思無學無修之人,一念清淨,有幾輩哉
果作到矣,即合實相。但此境極細,不向淨裏體念。恐不能知。
問:病時在床上可以拿念珠念佛否
(寬心)
答:病時乃身力不支,非故意賴惰傲慢,自不妨持珠念誦,危難之中,正須要念佛求加被也。
問:人命終時,子孫悲慘兩眼流淚,但不出聲有否障礙
(周慧德)
答:不令病人見到無妨。
問:前聞人雲念佛人臨命終時無中陰身,須念至如何程度,才無中陰身
(賴棟梁)
答:臨終佛現,即得往生之“即”字,不可滑口讀過,如是即無中陰身。
問:臨命終時什麼是正念
(吳銘琨)
答:佛子平素所修何種法門,至臨終時,而不爲世俗諸事牽挂,心仍在其所修之道,即是正念。
問:平素修持到什麼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
(賴棟梁)
答:一心不亂,經語至明,縱不到此,只能心口熟練,動念就是這個,亦有把握。
問:弟子慚愧家事多忙,一日只念佛號一萬二千,其他什麼都不會念,不知後來能否成就
(朱密)
答:法門貴精不貴多,如此甚善。特尊者,念笤帚二字,尚能證果。況念萬德洪名乎。古人雲:“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居士果能什麼不會,只會念佛,勝于空談者多矣。決定成就!
問:明年五十九歲,運氣不好,請問老師,念佛能消災過運否,須用何方法
請示。(何居士)
答:除非短命,誰不經過五十九歲,竟謂運氣不好,實是世俗之迷信,學佛者要求正知正見,豈可信此荒唐之說。經雲:“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果誠心念佛,未有不消之災。倘信世俗不經之談,便知念佛而無誠心。
問:平素念佛,雖然有恒,至臨終自身朦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
(徐福快)
答:如此恐無把握。但積有善因,自招善緣,屆時或有不可思議之感應。
問:平常念佛到臨命終時,未得能…
《佛學問答(十二)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