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故云不假方便,此章之说也。
问:菩提树第五十期第十页“弥陀经讲话”下面十三行:同时也是对过分着相念佛的人……”因过分着相四字有以下疑问;怎样才算过分着相
(楼永誉)
答:念佛有初进浅深之别,有事念理念之分,事念宜于初浅,理念属于进深,事属于相,理合于性,惟事从理起,全事即理,相从性生,全相即性。明乎此,则着相与否,皆是方法,不可固执。
问:过分着相念佛有什么弊
(楼永誉)
答:过分者全分也,过分着相,乃全相即性。
问:学人对极乐依正庄严及弥陀相好光明日夜念念羡慕不忘是否也谓过分着相
(楼永誉)
答:可云全相全事。
问:念佛之时,常起悲感,是何境界
(慧祝)
答:此是至诚所感,悲心流露,虽是好象,但宜用定力抑制,使归轻安为佳。
问:念佛念到清净大海众菩萨应作何观想
(翟孟秋)
答:照所念之文,观想可耳。
问:放下万缘,即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不知在发的时候,应当怎样
(赖栋梁)
答:放下万缘是心不缘境,喜怒哀乐发时,是心缘境后种种分别所起之情,由放下、起缘、发情,粗说已经三转境界。明乎此,当情发时,速断攀缘,则归寂静矣。
问:念佛究以高声念抑默念或金刚念好
(许巍文
答:此不必拘泥,昏沉时则取高声以振之,散乱则取金刚持以收之,止静,或卧眠,及大小抽解,环境不宜出声时,均可默转以续之。
问:念佛方法,如追顶念佛,反闻念佛,数十念佛,目的在于达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须选择哪一种为最相宜,最易成就者
(智梁)
答:此须顺各人根器,近自灵岩大师以来,多取数十念佛一法。
问:西方极乐是在心中否
(王慧锦)
答:虽在心中,而西方实有其事;如台中居民,人人心中有柳川,而柳川仍未离开地面。
问:印光大师生西后他的拜垫上犹留大师影像(见永思集),其理如何
(赖栋梁)
答:精诚所结,如古木锯开以后,内有佛菩萨像,汶河底石现花纹鸟兽等形俱不可思议。
问:如何可得念佛三昧,其现相及效用奚似
(李杰超)
答:只有都摄六根,时时熏习,倘能有恒,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现相惟有自知,效用即决定往生耳。
问:念佛念到三际念断是何境界
(智荣)
答:是名无念三昧。
问:禅家行持,若有现相皆是魔境,净家念佛遇有现物,是否亦是魔境
(智荣)
答:所修与所得必须相应,方是不错,禅家究心,真如无相,若有所见,皆是妄境,故说是魔。净家依经念佛观佛,若有现相,与经相合即是相应,不得谓魔。设与经违,便是邪境。
问:憨山大师曰:“一心称名,固是正行。必须以观相,更见稳密”。印光法师云:“专一持名,不必观相”。此二法,需选择何法
抑亦两法均可乎
(智梁)
答:心契何法,任取其一。
问:学佛要略有云: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若此谓,净土是属于禅否
(廖武卿)
答:此二句乃一反一正之理论,为融会禅净立言,不能单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净属于禅,假单念上句,岂非又是禅属于净耶
问:弥陀经中“一生补处”之句不明
(张廷荣)
答:处指佛位,补是候补。他界证到佛果,候补佛位,须经多劫。极乐只须一生,即能证得而为候补之佛。
问:何谓开静,开静之境界如何
(陈锐)
答:绕佛坐念以后,忽然止声静默,名曰止静;再击引磬开念,名曰开静。
问:观经说:“观像时,先观佛白毫八棱向右旋转等……”经再三沉思,始终不解八棱右旋成什么状态
祈示之!(陈锐)
答:如观丈六身时,两眉中间之毫,可如大拇指粗绳,不作圆形。作一八棱之长绳想,再想此毫向右方盘旋,结作珠形,即俗所谓佛顶珠也。
问:念佛止静坐应做何功
(续念则法缚,断念则空死)(李杰超)
答:净学止静有取观想者;古德亦有主张净念只管相继者。即此时虽止于口,未可止于心,不取一念不起之法,盖净念相继,原是有念,若强使无念,只此一用力,便是妄念矣。至云断念,恐念不即死。续念,不妨任他法缚。
问:念佛时虽声音细微然,犹听之如钟呜,此种境界属恋静境否
(胡正临)
答:是静极之相。
问:念佛四要诀云:不求一心。若到临终不一心者,可不惧从前恶习熏染,能起现行来障碍否
(林福修)
答:此书信不求一心者,指初步学佛之人。此时若使先求一心,必畏难而退,迨功夫日深,自能渐渐一心,非谓终不必求一心也。
问:念佛必要念到“一心不乱”即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时,依然心猿意马,未能得到一心不乱,不知用何方法,即能心不往外跑
(善玉)
答:先用心口耳三轮循转念法,如无效时,加用记数之法,念三三四句过一念珠。如是可去纷乱,倘再无效,并念珠不用,直采记数之法。
问:念佛念到“打成一片”是什么意思
(李永茂)
答:净念相继,更无杂想,譬如多堆铁屑,熔于一炉;再经千锤百炼,成为整铁一片相似。
问:无念与失念如何分别
(许鑫)
答:本性如如不动,本无有念,因无明故,而多妄念。修到妄念断去。显出本来,仍属如如真相,是本与究竟,皆可曰无念。修断妄念之时,所持之正念,或曰净念,而是断妄利器,倘此正念忘忽,名曰失念。简言之无念者,无任何念也,失念者失正念也。
问:失念是在用功将打成一片时,放 下造成失念
(许鑫)
答:无念与失念之不同,已于前条分析,无念是三昧境界,失念乃昏散等事,两者天渊之别。本条所言用功,未审所用何功
如谓念佛,则“打成一片”是净念相继而不断。纯熟时,念即是佛,佛即是念,无有夹杂,是名“打成一片”,正是寂照双融。寂者万缘俱息,照者佛号分明,放下者,是放下尘缘,非放下佛号也,用功者,是提起正念,非教失念也。
问: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其义云何
(宽萍)
答:尽虚空皆我心量,极乐弥陀,咸在我心。心念弥陀,则弥陀显应,然此自是性分中事,故云“自性弥陀”。依报正报不离,故云唯心净土。此解平易无弊,故为居士说之。
问:念佛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什么意义
(余萍)
答:心有迷惑,妄念飞腾,以故现在造孽,将来堕落,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念佛一求去妄念,再求感应生西。经中明训,教求“一心不乱”。六根不摄,心何能一
净念不能继续,则为其他杂念搅乱矣。如此则妄念不减,依然造孽,不得感应,保能生西乎
问:有人念佛能见种种瑞相,何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呢
(洪荣保)
答:如来言真空之体,瑞相言妙有之相,相依体有,体因相显,此是中道。凡夫往往迷相遗体,偏执一端,不得真实,故金经彻底破之,不变是体,随缘是相,果能识其体矣,再与言相,始能会空色相即,空有不离之旨,便知寂光是真空,瑞相是妙有,一而二,二而一,非矛盾也。
问: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到此境地,未审还须再存求生之愿乎
(赖栋梁)
答:此境地作么生
可否说存而不存,不存而存耶
问:有一种人,身体很康健,但他念佛时,只是心乱。未知他这乱心,是身体的病,或是性的病
(慧霖)
答:此事不关身体强弱,一是性根大钝,二是业障过重所致耳。
问:听说念佛是第六识念出,但是心乱时念由六识念出,净念时亦六识或八识念乎
(宽萍)
答:念虽起于第六识,惟弥陀名号,却是第八识种子起现行。不问心乱与净,是两种识皆有关系也。
问:古德云:“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据此而论,若能意念清净,虽口不宣佛,此心即是佛吗
是否为实相念佛
(赖栋梁)
答:心名如来藏,净即是佛,染即众生。是知一念清净两句,自是至论。但如何使念离染得净,大非易事。自然各宗自有其法,净家多法捷径持名。古德有言:“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是说佛号为因,清净为果也。不可误为不假修因,便能当下一念清净,试思无学无修之人,一念清净,有几辈哉
果作到矣,即合实相。但此境极细,不向净里体念。恐不能知。
问:病时在床上可以拿念珠念佛否
(宽心)
答:病时乃身力不支,非故意赖惰傲慢,自不妨持珠念诵,危难之中,正须要念佛求加被也。
问:人命终时,子孙悲惨两眼流泪,但不出声有否障碍
(周慧德)
答:不令病人见到无妨。
问:前闻人云念佛人临命终时无中阴身,须念至如何程度,才无中阴身
(赖栋梁)
答:临终佛现,即得往生之“即”字,不可滑口读过,如是即无中阴身。
问:临命终时什么是正念
(吴铭琨)
答:佛子平素所修何种法门,至临终时,而不为世俗诸事牵挂,心仍在其所修之道,即是正念。
问:平素修持到什么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
(赖栋梁)
答:一心不乱,经语至明,纵不到此,只能心口熟练,动念就是这个,亦有把握。
问:弟子惭愧家事多忙,一日只念佛号一万二千,其他什么都不会念,不知后来能否成就
(朱密)
答:法门贵精不贵多,如此甚善。特尊者,念笤帚二字,尚能证果。况念万德洪名乎。古人云:“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居士果能什么不会,只会念佛,胜于空谈者多矣。决定成就!
问:明年五十九岁,运气不好,请问老师,念佛能消灾过运否,须用何方法
请示。(何居士)
答:除非短命,谁不经过五十九岁,竟谓运气不好,实是世俗之迷信,学佛者要求正知正见,岂可信此荒唐之说。经云:“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果诚心念佛,未有不消之灾。倘信世俗不经之谈,便知念佛而无诚心。
问:平素念佛,虽然有恒,至临终自身朦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
(徐福快)
答:如此恐无把握。但积有善因,自招善缘,届时或有不可思议之感应。
问:平常念佛到临命终时,未得能…
《佛学问答(十二)净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