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十二)净土▪P2

  ..续本文上一页坚固之人,临终无人助念,可否决定往生

  (钟观靖)

  答:临终之时,痛苦昏沉,刹那之间,所关至重,倘内心颠倒,或外有恶缘,即害事矣,请人助念,便可防此二事。惟此等助念组织,并非处处皆有,而家庭佛化,及广结净缘,自必于平日所预备耳。

  问:中阴身遇念佛种子起现行时,忽然能忆念佛号,可否得到超生

  (钟观靖)

  答:古德著述,亦有中阴可往生之说,但其念力如何,大成问题,至其种子,是否起现行,更成问题耳。

  问:往西方是幻生乎

  是真生乎

  (智梁)

  答:以真如论,无始无终,不增不减,舍此往彼,非有生灭,何能云幻。以色身论,如疑彼土者为假,然则生此土者,四大五蕴之身相,求之皆无实体,而反认他是真乎

  

  问:念佛时是否须要记数念过几次

  (余智海)

  答:记数大佳,一能收心,二防退转。

  问:念佛时,脏腑感觉清凉或温暖,未知是吉是凶

  (鲁开智)

  答:念佛是修心,乃转识成智之道。四大假合之身,偶感冷暖或系呼吸一时变化,实与吉凶无关,不必著相。

  问:有时梦中诵经念佛,一字一句,分明在心,毫无杂念,其境之静,为寻常所无;有时还明知是梦中念佛,甚至希望继续持念下去,不愿醒来。此梦境佳否

  (章普明)

  答:梦中果能常念佛,不现他境界,是渐能专一之象,惟梦时念佛固佳,倘再能醒时念而不断,更佳。

  问:普贤菩萨闻了净土法门,即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乎

  (朱幼)

  答:可如是说,若不闻之,何以发愿。

  问:其余经典之多不诵持,用以参考可否

  (林锦生)

  答:行持贵乎专一,参考不妨博洽,不专一功必不成,不博洽理恐不明。

  问:在家外护,配偶传嗣为正淫,夫妻间若行周公礼,在做不净垢处时,竟然圣号浮现于心头如轮转动,此时此景系不念而自念,三业不净,圣号呈现,作何安观,似此本不敢启问大德,恐猥污尊严问答版面,奈后学如是,盖净友近事男女亦有如是,故以一人坦率冒昧求问以解群疑!(颜佛兆)

  答:此时此境,尚能不忘所习,突起现行,想见平素功深。为避不敬计,宜急转念:若宝树莲花,楼阁金池,皆可改观,则处秽而不变净念,且亦无不敬矣,善体会之可耳。

  问:课诵常遇自己幼童吵闹,念不专而起无明,念毕按情惩打,似此刹那分心善恶,是否种下不善因地。若不教训,吵由他念自我,内动恶外虽善,亦非净念。求示良法调伏二心!(颜佛兆)

  答:念佛本能断除无明,而因不专更起无明,犹晦月而覆黑云,大为不可。诵毕教训子女,使就轨范,自是善意,并非恶心,但宜恩威兼施,不可真实发怒。应知子女不达规矩,乃是自己家教不良,又是我所招之障,皆当发惭愧心而自责,能如是观,亦调伏之一端也。

  问:今有二人,一专持名,一兼参是谁,如果信愿相同,谁人往生较有把握

  (钟观靖)

  答:参念佛是谁,重信自力,持名求生,重信他力。是二者信愿,已不同矣。

  问:晚时常于梦中念佛,而被惊醒,何故

  (马谦)

  答:梦中能念佛,是念渐熟之好象也。

  问:念佛时有时忆起了数年前(或更久以前的)一些从未回忆的事迹,是故何在

  (胡正临)

  答:念佛功深,杂念当少,种子偶起现行,易觉察耳。

  问:正念佛时如何才算是信愿恳切

  (刘国香)

  答:信环周皆是火坑,惟有面前一线是为极乐,可出危险。但在此时,即是生死关头,须把五欲六尘这些钩索,要一齐斩断,方能向前奔去,少一迟疑,即落坑矣,如是观念,便是恳切。

  问:古今大德多云每日念佛号的数目,可增不可减,后学身在戎伍,闲忙不定,可否方便增减

  (刘国香)

  答:作课有定散之别,定指朝暮一定仪规,散指不拘仪规,行住坐卧,一句名号逗在心头。戎伍之间,定多散少,或定少散多,可以通融,如此已极方便,又何必说减乎。

  问:宗门参话头,旨在以一念断万念,然后一念亦遣,一齐休歇,乃得彻见本来面目。净业行人念六字洪名,其旨如也念到能所双亡情境俱绝,亦可见自性弥陀,理应禅净无别,为何说禅是无念,净是有念,下疑情非念乎

  若然下疑情的是谁

  (刘国香)

  答:无念是功夫到家之话,以念除念是入手方便之道。禅家以前,本属观心,后乃多取参话头。疑情是念,居士所云是也。

  问:后学初闻禅净之名,即觉禅净无别,且深信不疑,恍若旧知,故虽专习净业,亦喜读禅宗典籍,尤好念诵金刚经,如此者,是知障抑是因缘,有碍净业否

  (刘国香)

  答:修守一法,专一始精。学应广博,能博始达。明乎此理,修则不致杂乱无功,学亦不陷孤陋寡闻,修净而立根生力,何经不可诵耶。

  问:每日定课一万句之佛号,有时遇到种种障碍,不能如数,过了明日再补课未知可否

  (詹金枝)

  答:以善巧方便打破障碍为佳。如吃饭然,既不能先一日预吃,亦不能后一日补吃也。

  问:敝人念佛近年,常感不得一心而苦。现因住院,我就抓住机会,一切闲散免除,终日不读书即念佛,动亦弥陀,静亦弥陀,时刻不忘,如此未及一月,心中大觉轻松,现在每次念佛,总觉得不想住口,好像愈念愈有意味似的,所谓法喜充满,吾实有此感,论问这喜是否合乎念佛的要求

  (章普明)

  答:法喜充满,不论修何法门,皆须也。

  问:持佛号至心境平静时,常发出至诚恭敬心。虽在行动时持念,也阵阵发出似在行五体投地的接足大礼。念佛贵乎一心不乱,此是否乱的现象

  (章普明)

  答:此是好相,亦是初步应存之念,暂不必谈高调也。

  问:念佛时可否目视佛像或西方,抑或只能闭目和半开闭

  (胡正临)

  答:此不必拘泥,只须随人根性,以何者能得定心,即取何种为便耳。

  问:功课外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与阿弥陀佛六字四字功德,有否分别

  (宽观)

  答:六字者当然恭敬,四字者急时方便耳。

  问:念佛至渐能觉察动(妄)静,然时住时失,净法成熟是否说静存动无,即是心佛合一

  (胡正临)

  答:念时能觉察动静,是寂而能照,失时是不照知静存动无,固是好相,然向深处说,犹是妄念耳。

  问:就寝后,有时思潮起伏,难以入睡,惟持念佛号,最为理想,但不知是否能念

  (章伯生)

  答:只宜默诵耳。

  问:念佛时的姿势须恭敬,如跪念坐念等,军中应行坐念,但军人念佛被人知之则成奇事,虽不使人知我在念佛,而坐态总与平常不同,会使人奇异,欲保持平常姿愈则难使心境专一,若躺着念,则无此等顾虑,心境较静但又恐不敬,冒慢佛之愆,请问能随时地方便否,以及有哪些时地限制

  (章伯生)

  答:净课行住坐卧,皆能行之。寻一广场,或在门外,按时散步默而诵之,有何不可。

  问:近四个月以来,我对念佛忽感兴趣,除了做买卖以外我就专心念佛,现在连书本也懒得去看了,故以为“多看书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专心读书,而想要专心念佛,这是不是可以

  或者要两者并重

  (林良柱)

  答:念佛与看书同进最佳,求其行与解相应也。果无暇,信不退,单念佛亦可。

  问:念佛功德无量,如不念出声,而只以心里默念可得同等功德

  又今人念佛可以生西,然则佛之所以成佛念谁

  如谁也不念那么如何成佛,后人当也可以学习了。(黄大川)

  答:念佛不限出声与默念,佛度众生,法门无量,念佛乃诸法之一法,惟取其易而隐也。居士云“谁也不念”这名“无念三昧”,正是佛法,只怕人都做不到。要知念佛念到极处,就是活泼泼地“谁也不念”。但此“谁”字当“一切”解,才有是处。

  问:常常听到念佛人着魔,颇觉生疑,佛何以不加庇他

  (陈淑媛)

  答:魔由自心生,此定是念不如法,或是心不能净所致。有此两因,自于佛隔,何能加庇。然能见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消灭,不能为害。此后功夫,因是反更进一层,所谓不受魔难,不成佛也。

  问:信佛的人,时怀慈悲心,但没时间静修,观想默念,是否有成就

  (衡钰)

  答:行住坐卧默念,净念相继,当能成就。

  问:念佛声音是高声或低声为宜

  为何多念愈好

  (庄庆贤)

  答:高声治昏沉,低持治散乱,各有妙用。诵时或低或高,临时采用,不必拘泥一法。问:我们佛徒,在念佛时往往不能记忆其声数,以致多念或少念,以何种方法来念始能确定

  (庄庆贤)

  答:持念珠诵,即记数之法也。

  问:念佛已念到“心念心听”的程度,可否在念佛时增加观想西方三圣像

  (蒋俊义)

  答:果能心念心听矣,是渐专一,又何必再叠床架屋耶

  

  问:念佛时是否一定要用佛珠

  佛珠之用意何在

  (胡正临)

  答:可用可不用,为记数而已。

  问:在专心一意念佛时,杂念无由骤然出现,有无清除杂念方法

  (金天铎)

  答:此是功夫时间问题,只按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印于心之法,行之恒久,自有云开月现之时。

  问:念佛时感觉心酸欲哭不知何故

  (杨素月)

  答:此心诚之表现,所谓感激流涕也。

  问:平时念佛须一心称念方能感应道交,若临终时神识无主,虽能念佛,但若不能做到专一时,是否有碍往生

  (胡正临)

  答:果能平素念佛得力,临终自可作主!倘不能专一,只要不失正念,无碍往生。

  问:平素精神散乱未定,默念佛号,又起妄想难定,为何原因

  请示妙法!(翁明标)

  答:念佛须从心起,口出佛声,耳听佛声,如是周而复始,清清楚楚,久自心撮一处矣。

  问:唐朝大诗人白乐天净土颂中有段:“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此三个“达”字应如何解释

  (静修精舍)

  答:达是通达,达人者,心胸学问,一切开明之谓。

  问:“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句,请问①念佛是否方便

  ②心开是否见性

  (钟观靖)

  答:念佛之法曰真实也可,曰方便亦可,经云“无有定法”。又曰“此法非实非虚”。专心念佛,是如来胜方便,大乘起信论说也。以念佛为…

《佛学问答(十二)净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