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六)名相▪P5

  ..續本文上一頁文,大略爲不昧本性,乘願再來之義,系爲古德應世之專號,何得蒙古人皆稱活佛,大錯,大錯!

  問:無量壽經中“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何解

  (楊德榮)

  答:一切種智,大圓鏡智,皆爲佛智。如以華嚴所稱,佛具十智,繁不贅述。無量壽經所稱之佛智,即上舉各類也。以下四句,不過對佛智之贊歎語耳。

  問:何謂“賢劫”

  (羅德彰)

  答:此劫出佛千尊, 故以雲賢。

  問:六欲天所穿铢衣,由忉利之六铢,遞至他化之半铢,其“铢”相如何

  未知可得聞否

  (羅德彰)

  答:铢系衡數之名,古錢有叁铢四铢五铢等之別,但一铢之重,古說各異。有謂十黍之重爲一铢者,有謂重二十黍者,荀子則謂十二粟爲分,十二分爲铢,淮南子又謂六豆重爲一铢。衣以輕爲貴,此言天人之衣,若是之輕也。

  問:請問“無生法忍”四字,應作何解說

  于無生法叁字以後,何必要加一忍字

  是否即得成于忍之意,二者有何顯明聯帶關系

  學者不明

  (仲志英)

  答:“無生法”謂真如不生不滅之體理,“忍”謂安住不動之義。合言之,即得悟此理後,將心智安住于此,得不動退。

  問:“九品蓮花爲父母及華開見佛悟無生”之意義怎樣解釋

  (王阿盞)

  答:淨土往生者,托胎蓮胞,故稱蓮花爲父母。然念佛之功夫有深淺,故彼池所生之蓮。亦有高下九品。悟無生者,謂證“無生法忍”。此句淺解,即是證得不生不滅之法,將心安定于此道耳。

  問:“吠陀種姓”思想是什麼

  “娑婆诃”怎麼解釋

  (廖玉嬌)

  答:未見記載,以其環境推之,初當信仰婆羅門,而後同化于佛也。娑婆诃乃梵語,譯爲疾成就之義。

  問: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之偈有曰:“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請教是何開示

  (香遠)

  答:首二句說或有惡人,用惡咒或毒藥,想要加害于人。後二句說而被加害者,借念觀音之力,能不受其加害,而害人者不過自害自己而已。

  問:什麼叫做“八忍八智”,我們能知其大意嗎

  (許玉霞)

  答:于叁界中,斷欲界“苦集滅道”四谛“見惑”之智,謂“四法忍”;斷此見惑已,而證得此理之智,謂“四法智”。斷色空界四谛“見惑”之智,謂“四類忍”;斷此“見惑”已,而證得此理之智,謂“四類智”。合欲界斷證之“四類忍”“四法智”,及色空二界,所斷證之“四類忍”“四類智”,故曰八忍八智。亦即見道之十六心也。

  問: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七頁第九行有“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一節。未知其意如何

  (李永茂)

  答:此段乃雲越供養德高道隆者,其功德亦越大耳。佛亦有藏通別圓四種,雲十方,雲叁世,皆指于叁十四心斷見思惑之叁藏佛也。無修無證者,即法性無作無爲之意,指別教或圓教之佛也,亦有解爲指自性者。此段益大師之注,最爲簡赅,祈參考之。惜區區手中無是書,不能錄獻。

  問:“一念十法界”四聖六凡容易知道;“一念叁千性相”,甚不明白

  (寬心)

  答:十法界各具十界則成百界;此百界,又各有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及如是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百界乘十如,則得千如。此千如複分衆生、國土、五陰之別,合之數爲叁千。至其十如解釋,可參考聽法華時之“如是”筆記。

  問:“茲悲”怎麼分別

  (魏慶志)

  答:與人以安樂,就是慈,救度他之困苦,就是悲。

  問:“娑婆世界教主”是不是指現在宣道之人

  或是宣揚佛經之佛

  (柯阿明)

  答:娑婆教主專指釋迦牟尼佛而言,以叁千大千之娑婆世界統歸釋尊教化也。

  問:何謂“九界導師”,教主與導師有什麼分別

  又諸佛皆可以稱本尊嗎

  (柯阿明)

  答:菩薩、緣覺、聲聞叁聖,天、人、修羅、畜、鬼、地獄六凡,謂之九界。均須賴佛以開其迷,故稱佛曰九界導師。教主乃佛教之主,爲當然之導師。又顯教各宗所崇之佛菩薩,爲各宗之本尊。密教所傳之各佛菩薩金剛等法,其佛菩薩金剛等,爲各法之本尊。

  問:“八教、五宗、叁界、四土”作怎麼講

  (柯阿明)

  答:天臺宗所立之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及化儀四教(頓、漸、密、不定),謂之八教。天臺、華嚴、法相、叁論、律,謂之五宗。然今尚有淨、禅、密、成實、俱舍等。其此總稱,若細分之,更有多名。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謂叁界。天臺宗析佛土爲四,即凡聖雜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此即四土。

  問:“佛母”是什麼人之稱呼

  (李钅含榮)

  答:此有數解:佛身之生養諸母,此最普通之說。諸法亦稱佛母,以佛從法生故。又能生諸佛神變功德之菩薩,多以佛母見稱,如密宗之金剛度母,廿一尊度母,准提佛母,孔雀佛母,佛眼佛母等,皆是也。

  問:佛教既分“律、教、禅、密、淨”五宗,前四宗指些什麼

  (沈翰初)

  答:佛典分經律論叁大類,名曰叁藏。律是戒律,專研修此類學問者,即名律宗。教指一切教法,專研討經教之義理者,即名教宗。禅翻靜慮,不立文字,專參心性。密亦曰真言宗,口持咒語,手結印,心觀想,成就本尊(即修某一法之佛菩薩)。此爲四宗大體分別。

  問:“佛陀”及“如來佛”各是哪位佛

  (劉定熾)

  答:佛有十號,即是一佛有十種稱呼也。“佛陀”“如來”乃十號中之二種名詞。如今之稱人,呼某人之號,或加稱曰某老、某翁、某公、某先生等之類

  問:“塔”與“浮圖”有何分別,有何作用及功德

  (劉定熾)

  答:此二者名異實同,其作用有供佛者,有供舍利者,有藏經典者,有藏骨灰者,本音爲“堵波”,華譯爲供養處。

  問:“娑婆”“叁根”“六根”“四大”“安婆”“龍華”“伽”“叁皈”“荼毗”“醍醐”各是何意義

  (劉定熾)

  答:“娑婆”譯爲堪忍,即此世界之名,謂此土衆生安于十惡,忍受叁毒。“叁根”謂人有上中下叁等根器。“六根”謂眼耳鼻舌身意。“四大”謂地水火風四大種。“安婆”上一字不清,不能解答。“龍華”是樹名,彌勒菩薩坐此樹下成道說法,然今日有所謂龍華派,原是外道,借名冒充佛教者。“伽”此一字必須配合他字,方易講解。“叁皈”皈與歸同,叁指佛法僧叁寶,謂皈依此叁寶爲師。“荼毗”譯雲焚燒,即佛子死後,焚化其遺體也。“醍醐”是牛乳經過四番提煉,得最後精華體之名。

  問:“廟”“刹”“寺”“院”“觀”“宮”“庵”“沙門”“堂”各有何分別

  (劉定熾)

  答:“沙門”此譯爲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癡,乃出家人自稱之專名。余八字皆寺廟之稱呼,嚴格講自有區別;但今日除佛家廟不稱“宮觀”,道家廟不稱“寺刹”外,大概多混用之。【附注】前四問各條所答,不過略講名相,然各名詞均含有若幹義意,本欄因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詳解,並表歉忱。

  問:無量壽經第四十一段內有“邪見業王”,請問什麼叫做業王

  自己要舍離而被人束縛,業王作用否

  (周慧德)

  答:邪見屬于意業,若達于最高潮,即不爲一切正說所能破解,如國家之王,凜然不可侵犯矣。又此種意義,支配身口,造作種種邪事邪語,亦猶王之宰製一切也。自己要脫離,乃是正見,被人束縛,乃是外障,于邪見業王無幹。

  問:普賢行願品偈中:“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該句應作如何解

  (甘鎮芬)

  答:“俱胝”唐譯爲千萬,此言菩薩有無數量百千萬之變化身也。

  問:“癡”字除解釋“愚癡”外,是否含有“昏迷”意思

  (張廷榮)

  答:“癡”是無明,煩惱之根本;昏與迷皆癡之一部分。

  問:“金剛那羅延身”其義如何

  (大寬)

  答:那羅延乃天上之力士,力大無窮。金剛乃金中之精,經百煉而不銷者,合言之,即體堅如金剛,力大如那羅延也。

  問:“白法隱沒”之義爲何

  (雙木)

  答:白者即潔淨不染之義,喻一切之善法也。末法之期,鬥爭堅固,人多不順善法,故雲隱沒。

  問:法華經提婆達多品“龍女成等正覺,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六反震動”,無垢世界是在哪兒

  有什麼佛教化

  六反是什麼東西

  (釋普淨)

  答:無垢世界,經雲在南,便是此娑婆之南,另一星球。龍女獻珠,立往成佛,即歸教化。若問龍女以前之事,經未明言,自無從說。震動指地現相,六反原有數說,此處所雲乃動湧震叁種變形,擊吼爆叁種發聲耳。

  問:楞嚴經雲:有十種仙與六道衆生同名七趣。他是修什麼行

  在哪一法界

  七趣是什麼和什麼

  是以拜問,求一示知!(釋普淨)

  答:楞嚴十仙,多屬外道修長生術者。印度之梵志,中國之道教,皆習此也。所修方法繁多,不勝枚舉。梵志之咒術變幻苦行,道士之鼎爐吐納符,爲B17AB17A大者。趣者往義,與稱某道略同。道教證仙,聞有鬼地天等區別,分說七趣,歸仍六道。如修羅有天人鬼畜諸類,經中有時歸納,只雲五道,其義相同。彼等未出叁界,自當分屬六凡天人鬼趣而已。佛以不生不滅,亦可稱仙,實是界外大聖,與仙境界迥異。

  問:根有浮塵淨色之別,浮塵指形體,淨色指能起作用,怎樣解

  請示之!(胡遠志)

  答:淨色根系指在內能發識取境作用之物體。此物體在醫學界之學佛同人,謂系神經系。竊謂雖不妥當,亦無可再深追求。是根乃無見有對色,既雲無見,是不可以眼見也;有對是有質礙也。八識規矩頌雲:“愚者難分識與根”,愚指已斷煩惱障,未斷所知障之聲聞。彼等于此猶不能知,可見言诠之難。

  問:我們身口意一舉動,一想念都是造業,其業有好有壞,有不好不壞等別,有個人的別業,有他人的共業,又有正報的引業,及依報的滿業,又分招感果報的遲速,“順現業、順生業、順後業、順不定業”,各如何解。(胡遠志)

  答:“別業”是各別所造之業。“共業”是共同所造之業。投入六道之身,乃被業力牽引所…

《佛學問答(六)名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