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豈不太苦了
(沙壬)
答:生當佛前佛後爲八難之一,當然是苦也。
問:人由輪回而來,何以不能知前生事
(沙壬)
答:醉後不記醒時事,老來不記童時事,況乎入胎出胎,昏昏沈沈,焉有不迷之理!
問:佛爲何不能使魔王外道入正悟
(沙壬)
答:佛爲無上醫王,能醫任何疾病,衆生如病夫,不肯服藥,病故不除。魔不喜聞佛法,何能得悟,此其一;魔外孽重障深,惡習堅固,心如昏鏡,不通光明,故聞佛言,不能了解。如嚴冬堅冰,日光照臨,彼以積寒所聚,一時頑強難化耳,此其二。
問:聞一切人類皆由淫念而所生,然古之聖賢,如孔子堯舜,或乘願再來之菩薩等,亦是因染淫念而生乎
(王可標)
答:既雲乘願,是不由淫念入胎也明矣。
問:佛教的最高理想(對國家社會以及個人本身的)要達到什麼目的
是否比禮運大同篇更要做到完善
(鄧至善)
答:佛家利益對象,非只人類,非只一國,非只一個世界,非止一個時限,請物色一本“普賢行願品”讀之,可以略窺一斑。
問:念經的時候打鍾鼓,這是什麼表示
什麼意思
(施湘痕)
答:梵音呗唱聞之令人生肅穆之心,再配以鍾鼓,益發深省,此亦聲音佛事也。且多人唱念,亦必有樂器爲之音節,言不致雜亂無次。
問:蚊子的産生,照物理學的研究從泥水而生,未知這個蚊子有沒有靈性
可不可打它
(施湘痕)
答:胎卵濕化皆是色身,必有其性,方能長養。蚊子何能例外。衆生皆有佛性,皆不可殺。
問:科學的發達,對于宗教有沒有利害關系
(施湘痕)
答:不合理智之迷信宗教,將因科學發達而生影響。佛教則不然,請參看本刊第五期佛誕專號南亭法師及拙作兩文自知。
問:耶稣教說宇宙上的萬物由天主創造,在釋尊未出世之前,宇宙的萬物從哪裏來
(施湘痕)
答:此問有關他教教義,避而不答。佛教只講“緣起性空”爲萬古顛撲不破之理,亦可參看南亭法師之文,內有略說。
問:星期日在靈山寺聽法華經時,曾聞菩薩度化衆生須用善巧方便,若度乞人就要換乞人衣服,不然就不契機,有人質問你能作到麼
假使作的到,目的是爲度他起見,而旁觀者邪見錯解,不知菩薩深心,談何容易,反受其毀
(朝新班蓮友)
答:所謂方便者,即是智慧運用權變耳。權變者,即是無有定法,以真契機爲貴!果欲度乞人,有時可服褴褛,有時可服華麗。又不聞有四攝法乎!如行布施,何妨華麗,如行同事,即須褴褛。若執一法,則豈能稱曰善巧方便
至于毀謗,此等世界自所難免,孔子大聖,叔孫武叔嘗毀之,佛爲聖中聖,天中天,提婆達多卻毀之。
問:濟公飲酒吃肉而人稱之爲活佛,未知是實是虛
現在人慣說心好就好,何必吃素,吃素是損害身體,何能離苦得樂,又何有增壽增福,似此以何言對他
(朝新班蓮友)
答:濟公飲酒吃肉,乃小說俗傳,不足憑信。縱以小說來講,濟公和尚有種種神通,他就有飲酒吃肉之辦法。現在學佛之人,連鬼通半點也無,飲酒吃肉,不過是破戒造孽而已。若說心好,何必吃素,請問他吃之肉,是不是從受宰割流血中來的!爲你嘴饞,殺他之命,這樣好心,只有天曉得!又爲自己營養,增壽增福,卻把物命千刀萬剮,這還叫做好心,假若他心不好便怎麼樣
若說吃肉增福壽,那些富貴人家,就該不生病,不死亡。
問:世界叁大宗教,其他教之發展力及普遍力各處都甚昌盛,佛教之衰微其缺點何也
(朝新班蓮友)
答:教之盛衰,不在信徒多少,而在人材之有無,今之缺點甚多,要以乘戒俱緩爲最也。
問:孫中山先生銘言:佛教爲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孫中山先生對佛學這樣崇拜,何以佛教仍不普遍
統請解釋!(洪環)
答:親之愛之曰仁,世上衆生界線分九,種類則千差萬別,不可窮盡,皆有其苦,各希得救。能普救者曰救世,分類救者,只可曰救某某。他教對衆生之愛,或愛人而害物,或愛大而害小,多有差等,佛教則九界四生,視同一子,平等拔與,故稱“求世之仁”。其他哲學,多說外境,佛學獨說心造,是能追本窮源,故曰“哲學之母”。科學往往偏重物質,偏重欲望,偏重現量,有利亦有害,是之曰偏。佛學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講中道,惟求明心見性,主張少欲知足,每一事理,俱說到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不僅拘泥現量,能有利而無害,一切圓融,故曰,“可補科學之偏”。孫中山先生乃大智大勇之人,識透此機,故大聲疾呼,智不及此者,自然相信不過。
問:居士五戒中不邪淫戒是不是以一夫一婦製爲原則
但是學人于函授中級班第四課轉輪聖王課文中才知道輪王妃妾衆多,是不是犯邪淫,而請問方倫老師,他答來:“凡與妻妾交合,皆名正淫”。如此一來無形中是提倡一夫多妻,依現在國家法律的婚姻製度也甚爲不合
若以女人的立場言之,也可一妻多夫皆言正淫,學人不服此說,伏祈老居士詳細說明正淫以及邪淫的分別而正視聽!(李榮棠)
答:世界各地各國,風俗各有所異,古今又多變化,國家製法,多因其俗。有一夫一妻者,有一夫多妻者,亦有一妻多夫者,但此等事,有地域及時間之界限,逾界限及時間,則行不通。以中國古時而論,天子一後叁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等,載在經典,以至清代,庶人尚許一妻數妾。迄近法律,始定一夫一妻,然不能以今律而繩古人,亦不能以甲地之律,而繩乙國。然此皆是世間政治權限,佛法製戒乃屬性修範圍,並無代製政刑之權。故未限人一夫一妻,亦不提倡多妻,更不提倡多夫,只要將政教界限分清,自不責備佛教。邪淫問題,在政治許可之同居製度內,自不成立。
問:一個民族之思想變遷,蓋因其曆史爲主要背景,世界各民族以印度民族之消極思想最爲奇特,向往來世而不重現實,對時間觀念認爲是苦,這種思想在印度各宗派,不論正統或外道甚爲明顯,佛教既爲印度宗教之一派,請問産生這種消極思想之曆史演變到底是什麼大變動
(郭義明)
答:先生對佛教之觀念,認系印度宗教之一,以印度民族思想消極,則佛教當亦不能例外。提出質問,大致叁點,一、思想消極,二、不重現實,叁、對時間認爲是苦。請分答之;一、消極所指何事,語太籠統,亦提反問是指尊德性道問學耶
是移風易俗拯民水火耶
是高官厚財名聞利養耶
是攻城掠池殺人放火耶
是弑父弑君蠹國殃民耶
是巧取豪奪損人利己耶
是醇酒婦人跳舞博奕耶
略舉七端,必指其一。茲請答之,佛戒飲酒邪淫,對上列第七是消極也。佛戒貪盜講平等,對上列第六是消極也。佛戒不做國賊,不漏國稅,又主一肩荷父,一肩荷母,對上列第五是消極也。佛教仁王護國,守疆息兵,對上列第四是消極也。佛棄四海百官,乞食化衆,對上列第叁是消極也。佛以頭目腦髓,博施度衆,菩薩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對上列第二則積極矣,佛爲求學傳法,剝皮作紙,析骨作筆,對上列第一則積極矣。佛教之積極消極,有佛教所持之理,今日時輩之積極消極,有今日時輩所持之理,各是其是,各盡其道而已。二、不重現實,指人間修齊治平耶
指人生享受耶
按禮六方經,玉耶女經等,于處家處世,豈非修齊好範乎
孔子道不合則棄官而去,孟子不枉尺直尋,拒見諸侯,世間聖賢,尚不爲富貴所淫,貧賤所移,況佛豈肯而枉大道,導衆生以趨欲乎。叁、對時間認爲苦,此覺者醒迷者之訓,以樂屬覺者,苦屬迷者。迷者貪存于中,殺盜淫妄形于外,求不得是苦,得而患失亦苦,愛別怨會,生老病死,甯雲不苦。而覺者福慧二嚴,自然是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無不是樂,故曰苦爲迷者之訓,實亦迷者處苦而不知也。
問:佛說:“一切含靈蠢動,皆有佛性”。但是在高等動物中,由生理學言之,雄性每次射精就有兩萬萬之精蟲,此精蟲是屬動物或植物
假如屬于動物,我們男女交合,是不是殺死了很多的衆生(因爲衆生皆有佛性)而造殺生業。又由十二因緣論之,父精母血納識爲胎才成胎原,精蟲既然能動是不是自有神識(第八識)在
假如是兩萬萬精蟲,其神識(含有佛性)何其多
難解祈破疑(李榮棠)
答:戒律有條文,有義理,開遮持犯,是條文也。因何開遮持犯,是義理也。必雙方對立,方可發議,此專家之事,非僅具佛學常識者,所能論也。經載一比丘,失知覺時,爲女子所汙,維摩诘大士,釋爲不犯,可見理不簡單,我輩對此,宜本戒壇所授者遵之,能將通常淨者守,即爲佳矣。居士既問,區區未研律學,只有將所知貢獻如下:殺戒對凡夫言者,惟限于可避免而不避免者,若不能避免者,則于凡夫不禁。如呼吸及行路,皆有無量生命被殺,戒律既不禁人呼吸,又不禁人行路,故知是開也。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戒律無禁止結婚之明文,是對此亦不成殺罪。尊問又疑兩萬萬佛性爲多,認作奇怪,請問虛空有盡乎
佛性實則如是,兩萬萬不過滄海一漚而已。
問:有人說,我們佛教是平等,那麼佛經中的佛陀降生之時,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偈,這是不是沒有平等呢
(鄭義郎)
答:此中有禅機,可會不可言。茲非搪塞之語,當時釋尊生時,諸大弟子,尚不見聞,究竟之義,誰能道出。居士逼我說,只得說我之我,我之一字,乃四淨德中之真實我。人人皆有,個個不無,稱他獨尊,平等平等。
問:按佛教之說,自殺罪極重,假若是爲了伸張正義,啓醒愚蒙,存志士之仁而自殺者,是否也有罪
(張維明)
答:佛法有原則,有方便,未可呆板。所問之事,果于衆于國有益,即可爲之。佛經有割肉飽親,半偈舍身等,便是其例,世法中不降敵,不辱身,其例亦多。義之所在,焉得說罪。
問:爲何有衆生,衆生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賴真悟)
答:此問題看似簡單,理實高深,說之固不容易,恐怕說出,解也費力。因爲“諸法實相”能以明白大概,方好…
《佛學問答(叁)析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