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談論這話。臺端既問,只有從簡奉答。太空本來充滿極密度之有形電子,又充滿無形無名之“真如”,他們互相和合,就變化聚形生物,這就是衆生。
問:“菩薩畏因,衆生畏果”爲什麼做了菩薩還要有畏呢
(慧妙)
答:菩薩等級甚多,不到無爲無緣境界,還有造作。自必仍加體察,此體察即是畏,如俗謹慎之意,此其一。菩薩泛指覺者,見果知因,見因知果,了福禍之果皆從因來,故于造因慎重,是名曰畏。非同凡夫受果後而始畏,造因時而希徼幸得免焉,此其二。
問:一般天主教徒說“人類是天主所造”。我佛教對一切生物之來曆作何解釋
(李仁紅)
答:一切皆系因緣合和而生,此佛家所得之真相也。
問:業感緣起與科學生物進化論並無抵觸,爲何論者每排斥科學進化論
(黎明時)
答:皮毛上有幾分相合,旨趣上仍各持一端。
問:法性是一佛一土,還是多佛一土
(胡正臨)
答:請仰看蒼蒼之空,是中國的,美國的,或是英法德日等國的
問:星球的由來
(李學詩)
答:不必只言星球,總論一切現相,雖則千差萬別,唯一原則,即是衆緣合和而化生。生成以後,緣仍是不斷來臨,所以有成住壞空之演變,實非某一現相而是常存者。明乎此理,則了解緣生之義矣。
答:師範大學吳怡同學“再談佛法”茲將來問分爲九段廿一問,以【 】符號分條,上冠數字,可以對照,按條問答,以便閱讀,免前後尋對也。
問:謝謝編者的指教,可是問題的解答,並不如此的簡單,我仍然有許多問題須要解答,而這些問題不僅是我各人的迷惑和矛盾,而是佛教本身使我迷惑和矛盾。這些問題,可以分爲叁部分來分析,一是理論方面,一是實踐方面,一是理論和實踐的配合。從理論方面來說,佛教浩浩的經典中,的確有許多不可磨滅的真理,而這些真理是不同于哲學和科學的。1.【我在“佛教的精神與價值”中曾強調過“佛教是宗教,不是科學,也不是哲學。”因爲科學(指大部分的西洋哲學)都是研究外在的,而宗教是研究內在的。】2.【佛教之所以偉大,是由于許多佛教學者真正把握住心的微妙作用,和許多佛教徒真正得到解脫。】宗教的真理是給人生受用的,今天西洋的科學和哲學給予我們什麼
只是使我們感覺恐懼,感覺神經錯亂罷了。
答:本刊編者因編務忙故,交下尊稿囑爲代答,讀畢知吳先生家世奉佛,自己又重實踐,惟以求知起見,提出質疑。區區奉答,預有聲明:一根據教義,二不事诤辯,叁不迎合時潮曲解。所希吳先生由誤會而釋然,進而探討實義,達到自己願力,佛教佛學一致而實踐之,是所馨香禱者。1.【佛教性質,確屬宗教,曆代祖師,曾有教乘、教儀、教相等著作;判教、護教、教下、教內、教外等分別,足可證明。今日諱言教者,乃少數人懾于時潮,以談宗教,恐落迷信,不如科學哲學兜洋風合潮流也。然佛教之所謂佛教者,原自有其特異處,任何宗教,必有崇拜之神司賞罰,佛教無之,只言因果由己,衆生心佛,叁無差別,是與宗教之不同也。佛教有五明,一爲內明,專研內在,叁藏經文是,故曰內典;二因明,屬于哲學;余叁爲聲明、醫藥明、工巧明,乃屬科學。夫如有人雲非宗教,是科哲,亦有其理,不過偏而不圓而已。】2.【佛法言心多種,其說明心見性之心,非有形之心髒,非無形思想之腦力,非刹那不停之念頭,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譬如飲水,冷暖自知之真如,學者能把握者,淺名見道,深名證得。解脫有不了義與了義之別,不了義乃比較上之境界,如現時苦樂,將來人、天、聲聞緣覺,住、行、向、地等菩薩,以後較前優,後對前假曰解脫。了義解脫,乃分段與變易二種生死已盡,無住涅是也。以惑業苦種種之纏縛已去曰解,不受生死拘束曰脫。先生曰許多學者把握住心,許多教徒得到解脫,古誠如是,今日似難言多。】
問:我承認佛學在理論上,是強調佛教是種純智的宗教,而且前人們都這樣的追求過,可是成就如何呢
我不得不懷疑了,佛教的主要問題,3.【誠如編者所說:“其根源在于生死。”而佛學所求的,也就在于了生死。所有的佛教經典都集中在這個問題上。可是這個問題是否解決了呢
我的答覆是否定的。因爲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了,這些經典可存之高閣,不必大家去研究了。】4.【因爲我們只要相信這個結論便可以了生死,正如發明電燈的理論是需要經過千百次的實驗,一旦研究成功,我們只要按一按電鈕,誰都可以得到光亮,何必要大家再化精力去親身實驗呢
】5.【佛學的道理也是如此,如果輪回的學說真是可證的事實,只要人們相信這個道理,還有誰敢爲非作歹的嗎
】6.【今天的問題就在于輪回學說還沒有可靠的推論,變爲一種事實。唯其因爲它還沒有一個可靠的推論,所以才有研究佛法的需要。唯其佛法本身還沒有得到一個確切不移的定論,佛法的前途才有開展的可能。】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認清的,而問題就産生在這兒。
答:3.【佛經所言之生死問題,先生否認其已經解決,且言如果 解決,經典可存高閣。依教奉行,而功夫到家者皆得解決矣。在佛經上載有許多聲緣菩薩,禅之禅宗語錄,淨之往生傳等,載其來去自在事甚異,皆有文獻可證,何得雲無
不過信與不信,不能強使之也。如謂經束高閣,已了生死者,固可高束,但衆生無邊,豈能不贈後人。】4.【按電鈕得光亮,乃最後一著,按之以前,必須有鈕有線有燈有機有電有建築有技師有工人等種種計劃與設備,否則向何處按耶
佛經如先生所喻之說明書,學人如設電氣公司之籌備人,不經種種手續,何能按而生光
至于用戶按而生光,不過借他受用,他若不供電時,雖按亦不生光。此喻學人自己不用功夫,專靠佛力加被,總是臨時之不了義,終非徹底了義也。】5.【事實自有事實,解與不解由于人,信與不信亦由于人,但事有擺在面前,可聞可見者,亦有不在面前,不可聞不可見者,可聞可見,未必不是錯覺,不可聞不可見,不能決其必無。叁十年前,若有人談原子彈,大家必笑爲神話,若人將智力,移物質而到精神,數十年後,焉知不有科學能作輪回之測驗。此界之衆生迷惑顛倒,剛強難化,不擺在面前之事,迷重者固不能悟,即擺在面前之事,不信者仍大有人在,監獄遍全國,誰不聞不見
犯罪者仍敢犯罪!】6.【佛教衆生,有叁量解理,有六通證事,叁量者,現量、比量、聖教量也,量者如升鬥量谷,可知其數,現者擺在眼前可聞可見之事,如讀書畢業,可得學位;作奸犯科,便入監獄等是也。比者聞見此,可推斷彼之事,如夜望遠屋發光知有燈,隔牆起煙,知下有火等是也。聖教者行圓滿之聖人,所立之言教,即叁藏十二部之經典是也。現能指明者用現量,現不可證明者用比量,二者皆不可得,只有以人格作擔保,信其言教之不欺。阿含經中世尊說自己輪回六道之文觸目皆是,何能說輪回沒有可靠推論,沒有確切定論。即儒家經史,亦多有此記載,易經“遊魂爲變”,左傳“彭生爲豕”,國語“杜伯爲鬼射宣王于高阝”,史記“申生死,狐突之下國,遇之與語”,晉書“羊祜記前生,至鄰家取環。”等,不勝枚舉。今之英國,爲多鬼之國家,世人皆知,是不獨佛經爲然,此以叁量解理也。經中嘗記佛或羅漢,至必要時,能借神通于對方,使知前生狀況,此以神通證事也。】
問:7.【如果佛教的研究生死問題,也如科學和哲學一樣追求真理的話,那麼在研究死後問題上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死後有輪回,一種是死後 沒有輪回。如果是前者,當然可以由解信而起信。萬一不幸是後者,佛教豈非沒有存在的價值了。這不是由解信反導致了滅信的悲劇
】科學的毛病就在這點,他們只注重事實,只執于事實,只把事實當真理,而不知道“化”。8.【科學家說人死後便腐朽了,精神也隨著滅亡,他們交待到此便結束了他們的工作,他們以爲發現了事實,事實就是真理,可是他們的不顧這事實給予人類的恐怖,他們也不好心的把這事實化成另一種真理,使人類得到解脫。】9.【至于哲學家也是如此,他們愈研究,愈看清事實,事實畢竟是血淋淋的,因此他們愈遭受痛苦的襲擊,叔本華和尼采等都是如此。他們爲什麼有這樣的後果,因爲他們都是追求著知,他們都是純理智的,所以他們不易得到解脫。】
答:7.【真理二字,在佛法上有確切肯定,更絲毫模糊不得,真理者徹底而不分時間空間永恒之理也。所謂橫遍十方而不移,豎窮叁際而不變,邪說遇之不能阻,聖人複出不能改也。如不圓滿,無定論,昨丹今素,有糾正,有補充,有新發現(除方便權說外)等,皆非真理。設談到了脫生死,只有佛法是真理,更無有加而上者,更應知有輪回,是凡夫生死流轉事,沒輪回是修證涅果。退一步言,縱不談佛之出世法,以唯識因明等學應世,亦超過東方之老莊公孫龍,西方之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決不慮其滅之悲劇。】8.【事實在佛法上,又不如是籠統,實者真也,凡一切衆緣和合而有之事,曰事相,不曰事實,因其是忽生忽滅之現相,如夢幻泡影露電,都無實境。事既不實,何有真理,他正起惑造業,執著不舍而鑽牛角,安有解脫之法與人。】9.【此派雖尚理智,而所走之路,不是涅,故得不到解脫,所謂解脫者,乃涅叁要件之一,余二爲“法身”“般若”,實叁而一,一而叁者也。此派亦有比喻,如半邊醫生,雖會診病,卻不會用藥,故只有高調而無實際。佛則不然,稱大醫王,因善能應病與藥也。】
問:至于我強調佛教不是科學和哲學,就是爲了使佛教避免科學和哲學的歧。10.【佛教是需要接受事實的,但卻不能執著于事實,更不能以事實爲真理,而是使事實美化。】11.【即使人死後沒有輪回,佛教仍然有發展的價值,這是訴之于情感,而不是訴之于理智的。】這道理好比我們的好友不在人世,我們理智上知道他…
《佛學問答(叁)析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