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惠能擲衣缽于石上,惠明追至提掇不動,請解疑,衣缽不多重,如何提不動
(周怡君)
答:證道及得定之人,皆有神通,即能以心體支配事相。六祖證道人也,衣缽事相。此乃小事一端,何足大驚小怪。經雲“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僅使衣缽不動,故曰小事一端。
問:請解疑一體不二的定慧在時間上可以說明何者爲先否
(周怡君)
答:佛法有事有理,若從事上簡單講,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如是則時間上,定先慧後。若以理論,則又有他說。
問:一般人士認爲佛教是迷信,消極,又外道種種邪說之破壞佛法,佛教論藏中有否辟斥之論
祈細示明。(呂理由)
答:古無斥佛教“迷信、消極”名詞,大概今日 言者,多系半中半西之時髦,此等人道聽途說,人雲亦雲,何必計較。如有悲心度之,亦須揀時潮流行之事與說,若考據文獻,恐不契機,無論其文字難明,彼目中亦無古人也。居士必欲知之,如漢蒼梧太守之牟子,梁僧佑大師之弘明集,唐道宣律師之廣弘明集,宋相張商英之護法論等皆是也。
問:在家人志願要出家研究佛學爲佛弘化,後來因爲家中環境關系不能出家是否犯戒請示明。(呂理由)
答:此爲志願不遂而已,未受之,何有犯之可言。
問:佛法不許辄顯神通,況神通自神通,因果自因果,業力自業力,有了神通,消除不了因果與業力,謹聞命矣,近年來學密宗者,喜言得神通,反令無知之人生謗,轉不如修淨土宗帶業往生爲穩妥,然否
(王超一)
答: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學佛者,第一義谛在了生死,非僅爲得通,即爲畢事。所謂神通者,不過是一種技能,求了生死爲本,神通是末,若能得了生死,神通自然具足。居士所見,是正法眼。
問:明心見性是否可了脫生死,金剛經言,聲聞乘一爲“入流”一爲“一往來”,以未脫離輪回,即未了脫生死,然否
(王超一)
答:明心見性,亦分次第,如晦月生光,初二叁爲纖月,初七八爲上弦,十四五爲滿月。聲聞乘之一二叁果,見性未徹,如纖光之月,未脫生死。四果羅漢,見性叁德解脫一半,如上弦之月,已斷分段生死矣。
問:在第十四講(乙)項上說:人身難得,猶如“高山垂線穿針,盲龜浮木伸頭”,這和耶稣說“富人進天國,比駱駝進入針孔更難”,是同樣的比喻,這恐怕是全爲鼓勵人向善而說的吧
如果說是事實,那就是說修淨土的人,只要一誠,則萬修萬人去,極其容易;而不信佛的人,均要墜入叁途,不再作人。如此,則那些乘願再來度世的佛,將無人可度了
再說,臺灣正患人多,這些人身,是由各天國墮落下來的呢
還是因爲惡道罪滿又變而爲了人呢
殊難自解,請賜教。(金亞铎)
答:線本能穿入針孔,龜頭亦能伸出板洞,所難能者,乃遇緣不易耳,此僅言人身難得,有如此者,並非言信佛,爲求人身,亦未言不信佛者,均入叁途,範圍劃清,方易講話此其一。駱駝大而針孔小,本無進入之可能,其言乃絕對所無,與線針龜頭本洞不侔此其二。修淨土誠心,萬修萬去,是言生西解脫,不是言修求此間人身此其叁。乘願再來,是爲此間有衆未度,不是因爲願來,而愁此間無人也此其四。眼前之事,有何難明,暫不必遠觀天國墮落,及惡道罪滿此其五。
問:神通是修行的一種境界,亦是度人的一種法門,若濟公活佛,金山活佛,均以神通變化,觀音顯像,亦是神通。英國有靈魂研究社,法國有招鬼術,亦是依神通,證明有神,于弘揚佛法,均屬有益。車免近人心不古,作惡多端,如不示警,誰肯回頭,只以佛不妄語爲證,與以聖經證明上帝,又何擇焉
中庸說“體物而不可遺”,即是依物證神,如龜筮之類,又如能攝神像,更可使人起信,我之信有因果,乃以各種神通,均與佛所說者相符故耳。管見是否請指正
(金亞铎)
答:學佛者,非必不要神通,乃不許炫耀神通,及不許舍了生死,專學神通耳。凡事有利有弊,不能兩全,故利弊相較,有避就之訓。若爲勸衆,輕易顯通,必有奸人以魔術充通,爲非作歹,黃巾白蓮等,皆其例也。若言儒經而有龜筮,佛法亦許輪相占察,若言示警,陽律設有監獄,冥報之現于世者,無時無之,且佛經儒史,記載累累,奈今之人,置若罔聞何
若現神通,未必不招妖術惑衆之嫌,是迫急操切,反生障礙。此等事只能有德者,偶一爲之,若專尚此,是行不由正也,故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佛戒向俗炫示神通。
問:照達爾文物競天擇之理,是優勝劣敗,純依強弱而不依善惡。麒麟絕種,是因其仁,人類在太初時亦然,迨思想發達,乃歸于得道多助的人;請就善惡之報,予以開示。(金亞铎)
答:學說根于心理,有說必求其圓,合己者則引之,然非一定之理也。麟因其仁而絕,只其一端,枭獍不仁,亦未見充滿人間。再者,凡事必徹上徹下統觀,不能只論眼前,曹操弑後與皇子,而有天下,眼前也,司馬氏依樣葫蘆,結果也。曆史所載類此者,豈只千百,因果昭昭,奚必再舉。達氏適者生存之語,卻可玩味,唐虞世鳳麟遊,地獄界惡人入,蜂蝶翔香花之間,蠅蛆嘬糞坑之內,物類相感,我不疑焉。
問:釋迦佛有沒有在中國現身教化呢
(林秀豔)
答:釋尊法身,遍滿虛空,娑婆世界,處處應現,不過我輩凡夫,睹面不識。隋朝智者大師,人以釋迦呼之,此其顯者,暗示者則不知凡幾矣。再者,釋尊之舍利,與衆聖典記律文,及親傳之衣缽,皆來中國,是釋尊及法,早以中國爲基矣。
問:觀音菩薩手拿這個淨瓶與楊枝從什麼地方得來的
(林秀豔)
答:觀音菩薩,諸法自在,手中淨瓶,隨念應化而有,豈同凡夫用物,各處索求耶
如一淨瓶須向外求,則千手觀音,千手千物,又何能一一說其來處也。
問:觀音菩薩要那淨瓶與楊枝有什麼意思
(林秀豔)
答:淨瓶貯有甘露,遇緣即灑,灑人息煩惱,灑地得清涼。
問:觀音菩薩頭上帶的帽子有一位佛系什麼佛
(林秀豔)
答:觀音菩薩,乃極樂世界之聖,來遊娑婆,接引衆生,往生西方,親觐彌陀。頭頂所戴,即是彌陀。
問:觀音菩薩出生在何地及經過
請示。(林秀豔)
答:觀音在久遠劫前,已經成佛,無量世界,皆曾化身,何能一一記其生地,及其經過。只有根據經典,主眼前之事,此尊現在極樂,即是生在極樂,遍遊娑婆,尋聲救苦,教人念佛,往生西方。
問: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胡美月)
答:在因地講,他教重信受服從,佛教則重信解覺悟。在果地講,他教不斷生死輪回,佛教獨能得到不生不滅。在崇拜講,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嘗罰由之,佛教則視天帝爲凡夫,並無主權,主張心即是佛,高出一切,能造萬法,轉能禍福。以上所舉,是佛與他教不同之略也。
問:佛教弟子各有何特長
(胡美月)
答:佛教弟子之教字,界線不清,佛教垂今二千數百年,其代代弟子數如恒沙,何能各言其長,但論佛在世之弟子,數亦萬千,如問其長,應提出幾人,方著邊際。茲即廣泛問之,只有廣泛答之,無量世界,無所不見,衆生心念,無所不知,過去未來,如現眼前,飛行自在,化身無量。能將須彌山納芥子中,四王忉利諸天入內而不覺,四大海入一毛孔,諸龍鬼神而無娆,能促一劫爲七日,能演七日爲一劫,能將叁千大千世界,安置掌中,飛往十方,且能擲過恒沙世界,而使一切衆生不動,一口吸盡十方世界所有有諸風,一腹藏盡十方世界劫盡之火,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問:皈依佛兩足尊怎樣解釋
(胡美月)
答:兩足類中,如人與天等,以佛爲尊,此言外形。福德智慧,兩者具足,以佛爲尊,此言內德。皈者,迷而歸返,依者,恃之得度。合言我輩愚迷凡夫,應向佛投托依靠,了脫生死,離苦得樂也。
問:“佛教”兩字的名稱怎樣解釋
(胡美月)
答:自能覺,而能以自所覺者覺他,此兩事皆能作極圓滿,是佛字義。以道法授人,使其依而修之,是教字義。合言之即以真覺之道,開場傳授,使衆修持,而證佛果,即“佛教”義。
問:我們是在家混雜之家庭,如何解脫雜煩與無明
(胡美月)
答:希聖希賢,成佛作祖,乃人人應爲之事,絕不分出家在家,佛有四衆弟子,皆能證果,是其明證。不過在家者世務繁雜,較難清淨耳。然果能善巧方便,運用得宜,猶之火中種蓮,火中尚能生植,如遇池塘,當益繁茂矣。反之,植水中者,遇火或萎,雖各有其難易,惟有志者,無不竟成也。
問:在深山修道,如無高僧大德指導,自己又不懂指參禅方法,應用何經作參考。(張永吉)
答:深山修行,等于閉關,必達教相,方好爲之,否則盲修瞎練,歧路多歧。經典須問自己欲修何法,開卷讀之,始得其助,否則南轅北轍,甚或不解文義,毫無所得。
問:鳥巢禅師是何時人,出身若何,一生有何事迹,他在何山修行,他修行的方法是怎樣的
敬請詳示。(張永吉)
答:師爲唐朝代宗時人。俗姓潘。九歲出家,遍參南北名師,發明心地。後在秦望山,一盤曲如蓋之松上棲止,人號曰鳥巢禅師,後即于此坐化。
問:回向文裏有“巧把塵勞當佛事”是什麼意思
如何實行
(白張文適)
答:塵勞乃煩惱之異名,煩惱能蒙垢真性,故曰塵,又能攪亂身心,故曰勞。世間諸事,多屬煩惱,當取善巧方便之法,將一切煩惱,作爲自覺覺他之助緣,所謂煩惱即是菩提。應如是知,應如是行。
問:釋尊以前諸佛爲什麼沒經典
(白張文適)
答:世間有成住壞空,佛法有正像末滅,前佛非無經典,但法至滅期,世至壞時,經典即不存矣。試看我國有史記載之事,最古者,爲伏羲神農,才不過五千年耳,其書安在,況前佛與釋尊相距若幹劫數,經典焉得留至現在。更要知佛佛道同,今日釋尊所說,亦即前佛之經也。
問:金剛經中說,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林正考)
答:此四句解法不一,臺端大概學佛不久,區區只說容易明白之一種,後來學有進步,自會他講。我是說自己身體,人是說他人,衆生是說多數,壽者是說連續不斷,相是說形狀。大意是人我衆生壽者等,只有假相,並無實體。
問: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林正考)
答:大意是發心,要上成佛果,下度衆生。
問:在“十二因緣”講表中,“過去有因緣故現在有苦果,現在有因緣故未來有苦果。”問題是爲何苦果多,而不見有樂之果
語雲“破迷則能啓悟”“離苦自可得樂”請回答不見樂之果的原因
(陳岚山)
答:叁界火宅,生死不斷,苦也。涅寂靜,不生不滅,樂也。凡夫不知,故須開悟,必了生死,始得真樂。十二因緣自“無明”位起,順序下行,至“老死”位,名曰流轉門,死而複生,生而複死,不出世間,故皆苦也。若從“老死”位起,向上逆斷,任何一位截去,名曰還滅門,滅去前之苦因,則無後之苦果,超出叁界,始得樂也。
問:請問如何解釋叁界火宅
(遊琦)
答:此義出法華經,叁界一詞諒能了解。火宅是喻,所住之宅,周圍積柴燃火,住此宅中,能安幾時,不過傾刻,即成灰燼。衆生住在娑婆,衆苦交煎,生死不斷,亦由是耳。
問:請問一佛土的土是何解
(遊琦)
答:土謂地土,即是今稱之“所在”。不必呆板指土壤之土講,娑婆之南瞻部洲,地是土質,他所之地非盡土耳。
問:請問孝父母中不是也有“愛”嗎
您說這是世俗人的說法,那麼佛家如何說呢
(遊琦)
答:愛是情之發,所向爲父母,定其名曰孝,此愛之正者,不傷性德。若以愛向財色,定其名曰貪淫,此愛之邪者,則傷性德。愛之邪是爲惡業,愛之正爲有漏善業,學佛修行之人,未到業盡情空雖孝仍是愛見,若惑斷智開,則孝出于性德,純乎自然,非有愛矣。
問:各經皆有天人龍鬼阿修羅,護佛聞法,地獄之道,六道之一,何以不列在內
(周慧德)
答:居士本甚聰明,此事何必多問,汝所問者,暫且不變。我一問題,請汝答複
本月國慶已到。男女各界,任憑參加,可謂無遮大會。但過去之時,未曾見有監獄之囚人參加,是何道理,請明以告我
聲聲不斷念彌陀 放下塵心得力多 影去影來何所有 鏡輪終日久揩摩--玉尺禅師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