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P17

  ..续本文上一页,礼之简繁,非其重要。费用供养,并无标准,量己之力,多少不拘,贫无一文,摄受平等。惟所皈依者,必正式出家比丘,乃称僧宝,始符三皈。

  问:又拜师傅与向法师皈依,未悉是两回事,还是一回事

  (王志成)

  答:拜师之义,求艺解惑,大而文章武术,农工商医,小而洗 衣服,擦皮鞋,各有其技,技各有道。学必求能者传授,此曰拜师。皈依虽亦是拜师,义与前说大异,皈者反邪归正,依者恃之以脱六道也。前者只求其艺,人无分别。后者必出家比丘,方与佛法一体,佛法在僧团中,故称僧团曰宝。皈必三宝,缺一而事不立,则百弊丛生,流入魔外矣。

  问:台湾神庙(供神鬼者)是属于道教还是佛教

  如果是道教,则何以还供菩萨,(如观世音)其善男信女何以佛徒自居

  (心炳)

  答:供鬼神之庙,不能以其神定为何教,因民间对于神佛鬼怪,久已不分,只是模糊影响,拜拜而己。再以僧道之徒而论,研教明道之士,固然不少,非僧非道非俗,混充庙祝者亦多。神佛鬼怪,一律供养,彼等非为弘教,不足深责,一般善男信女,自命佛徒,亦是盲知盲从,更难怪矣。

  问:若是在三恶道者请佛力能得拔度到西方否

  (林洪秀英)

  答:佛陀同体大悲,普度九有,二力相感,有缘可超。传载鹦鹉往生,是三恶道可得往生。理虽如此,事却甚少,因三恶道,不易发生觉心,则无感应,二力缺一,故事难成。

  问:敬请老师介绍历来高僧大德之著,以便日后能购阅,(生现仅看益、憨山、紫木百、莲池大师全集。觉甚好,因欲多看些。)(周宝月)

  答:高僧大德之著,何可胜数,三藏灵文,除经律白文以外,一切论注疏解,皆其所著。学者如求深造,不能舍经而求集,读经参注,两美俱收矣。如必看专集,禅则五灯会元,指月录,坛经等,净则彻悟禅师语录,印光法师文钞等,教则谛闲法师全集,太虚法师全集等,皆大观也。

  问:窃有一佛门俗谚,一时不知出于何处典籍史传之中,敢烦请大德开示即“参禅又念佛,犹如带角虎”。敬请大德惠示告知此语是出于哪一位禅门宗匠之法句及记载于何典传之中

  (隐名氏)

  答:所询俗语二句,自无典籍可言,若照来函原文,似是俗语矣。但区区亦曾闻有类此之语,录下希参,乃为“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来问上句,文字与此不同,而义无大离,下句带字,是否戴字之讹,料带定是错字。若据区区所知,句为宋杭州延寿法师之偈,师曾驻锡永明寺,世号曰永明寿禅师,为莲宗之六代祖,著有宗镜录,内有此偈。

  问:我们的家里,敬拜的灶君老爷,门官,土地,五土龙神,又是什么教

  (林秀艳)

  答:此皆中国古俗,所谓五祀之神,不见经传,或系一方之俗,并非家家皆祀也。

  问:心经仅念咒语即可

  抑应将心经及咒语全念

  (郝传森)

  答:单念合念,要在心诚,心果诚矣,无所不可。若心敷衍了事,或有口无心,单念合念,皆不如法。

  问:感应果系佛之灵验,我佛向无虚愿,我佛决无诳语,凡有感应,即应绝对实现,如果不实现,又系何故

  (郝传森)

  答:细玩上期所答水月之喻,当解感应之理。有感斯应,无感不应。凡不得应,皆是感力不足,水能灭火,日能消冰,若杯水车薪,其火不灭。三冬之冰,半日难消,水非不能灭,冰非不能消,水与日之力,少而不足也。

  问:一个人一次皈依法师后,有无再次或多次皈依其他法师之限

  (郝传森)

  答:皈依法师,须出家僧,僧者众之谓,皈依师僧团之代表也。皈依僧之义,乃皈依佛教之一切僧众,只皈依一人,即是僧皆我师矣。然今人不明此义,亦有皈依多人者,名曰结缘,乃一时之风尚。此不必泥,各随各人之心愿而已。

  问:尝阅“高僧传”(选读)竟未见列有比丘尼者,难道说尼师就不能修成正果吗

  (幻愚)

  答:君自读高僧传耳,此传专载者比丘。再所云正果,请问何等正果,成佛乎,罗汉乎,往生净土乎

  暂不言尼师,君见到高僧,正果是何等

  倘能指得出,对尼师便不怀疑。

  问:“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金刚经内中扼要之处,众生因处处着相,故驰相逐迷,此是出世法,然若有其子骂(或打)其父,若以不取于相,任其打骂,似乎乖伦常,若责之,则生已取于相,与法不合,乞长者释疑。(郑朝信)

  答:功夫由勉强而进自然,由着相而进无相,此乃任何人修行,先浅入深之次第。若明乎此理,自然处理得法,因不明佛理,一切动作,不免颠倒,明情达理以后,应付环境,皆能善巧。子行忤逆,是恶众生,生受花报,死堕三途。父既学佛明道,当加怜悯,外则摄折二法,与以调伏,内则因缘空观,不起念!若不如是,自起烦恼,增他罪业,乃是着相。

  问:学佛人不着能行所行,能忍所忍,一味心中无事,则念佛似不必回向,以有回向,则已着,不知然否

  (郑朝信)

  答:众生根性,有利与钝,利者能以顿悟,钝者必须渐修。利根心有妄念,处处着相,经知识开示,能知自己之妄念与着相。钝根妄念着相,而不自知,是以长迷也。念佛法门,本有不回向之名,乃对利根言之,钝根者不足语此。今日多钝根,对于佛法在初信之时,不妨暂取着相,方有个入处。试思念佛拜佛,参禅、持戒、修福等,何一莫非着相,若尽废之,学者起修,无入手处矣。利根一闻千悟,或直超竿头,有此秉赋,许汝承当。

  问:人死后灵魂往何处去

  (郭明堂)

  答:我国儒经中,多有记载,最显明者,易之“游魂为变”,魂既曰游,是飘荡于大空之中,无有定所。大空之中,分九类众生,归纳六道,即天人修畜鬼狱也。此魂机缘合时,投入六道之一,再受其生,再受其死。

  问:菩萨行愿“无缘大慈”无缘二字,究竟是怨亲平等,无所不缘乎

  抑或无所缘乎

  (梁子斡)

  答:菩萨行愿,无非六度万行,兹悲喜舍。所谓无缘者,乃自行化他,心不着相,外无攀缘,故曰“无缘”。

  问:昔日世尊于菩提树下,腊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这样说来,成佛很容易吗

  (赵丽亮)

  答:佛言“若离妄想”,祖师说“但去凡情”何能欺人,但谈之容易,作之困难,果能离妄想,去凡情,即成就矣。只是百千万劫之习气作祟,不肯离,不肯去,故愈迷愈深,毫无抖擞之力,故沉沦于六道耳。

  问:凡夫被业牵引流转,故有六道轮回,菩萨被悲心牵引流转,悲心所到处,就是菩萨所到之处,如悲心驱使你到地狱去度生,你就情不能自己的,非去地狱度生不可。否则,你将感到自心有所不安,菩萨有隔阴之迷,以何法保持来生再修行乎,抑或再变成凡夫,若然入六道轮回乎

  (梁子斡)

  答:菩萨品位甚多,有迷不迷,不迷者无论矣,迷者但有其愿,遇缘则觉,不失继续重修之机。愿力之大,不可思议,历代祖师,多是乘愿人也。若往地狱,须量自己修功,是否能在地狱同事,是否苦中尚能自在度他

  倘心有余而力不足,等于不谙泅水,入海拯溺,两败无益。

  问:近来之用功者无论出家或在家人,往往有被魔困,甚至于不知进食,乱犯妄言,一般色身有毛病有医师可治,但是对此类之者应如何治

  (本如)

  答:用功并无师承,或是不明经义,枉走邪路,方有此病。或是不守戒律,夹杂外道,三毒炽盛,邪知邪见,亦有此病。病非一日所成,医亦不能一疗而愈,自必弃其所修,日久忏悔,再尽人事,延请医生,方法变其思想,药石治其经络,或有效焉。

  问:佛度众生否

  现有三十二相及度众生,何得言无

  (吴商生)

  答:佛动静语默,皆是度众,而空尽度众之相,故曰佛不度众生。众生性德皆佛,修德以显之,自显自性,故曰佛不度众生。讲说有理有事,此从理上立言也。

  问:身体与我固属两回事,何以老师言:我是清清洁洁,不染污点,身体是不净不垢,两者莫不相关,那么依第七识“我”不是无明吗

  (吴商生)

  答:身指四大假合之物,自属不净。我指四净德之真我,即真如本性,所谓无物何染,故曰清净妙心。第七识之我,乃四颠倒之我执,非本性之真我,切莫相混。

  问:如何在无念中避免掉举

  (陈淑英)

  答:既无念矣,安有掉举,既无掉举,所避者何

  

  问:广学多闻好,或是专心念佛好,广学多闻似乎就不能多念佛,多念佛似乎也不能广学多闻,是不是

  究竟应如何

  (陈淑英)

  答:广学属于求知,念佛属于实行,在世学曰知行合一,在佛法曰行解相应。所谓专心念佛,及多念者,专到万缘放下,多到日课十万,便可不求学闻,与道相应。若一日坐得半支香,念得千声佛,大有时间在,不去求学闻,要做甚事要做甚事

  

  问:观世音菩萨与佛有何差别、关系

  (闻观世音是觉位大菩萨,彼非已成佛乎

  (简宗修)

  答:佛在果位,菩萨修位,以月喻之,光有盈亏,佛如十五之月,光明圆满。菩萨在修地,步步前进,由住行向地,而至等觉,如朔弦魄望,逐渐增明,无明断尽,佛果即成。然观音菩萨,则当别论,此菩萨早证佛果,名“正法明如来”,以悲心过重故,化菩萨身,协助各土之佛度众,此差别与关系也。

  问:弥勒菩萨尚未成佛(因为“他”还要听释迦说法),为什么就知道要继释迦后到此世界立教说法

  (简宗修)

  答:此世尊之悬记,载诸经典,据圣言量而言,非随便云云。

  问:佛教有十殿阎罗殿,而且有十殿阎罗王等等,这记载是依人间的事来表显理之方便说,或者人间以外实有所在

  (周怡君)

  答:阎罗之名,散见各经,十王之名,则系中国及日本所撰。为人世之外,确有之境,此是对初学之人,不明教理之真实语,几时学人悟彻真如,则三千大千皆空,必证无相三昧,始能言此而是方便,否则惑业牵缠,自讨其苦。台端既有心学佛,须看佛经为根据,深信因果入正见。

  问:六祖坛经行由品有一段…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