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P18

  ..续本文上一页,惠能掷衣钵于石上,惠明追至提掇不动,请解疑,衣钵不多重,如何提不动

  (周怡君)

  答:证道及得定之人,皆有神通,即能以心体支配事相。六祖证道人也,衣钵事相。此乃小事一端,何足大惊小怪。经云“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仅使衣钵不动,故曰小事一端。

  问:请解疑一体不二的定慧在时间上可以说明何者为先否

  (周怡君)

  答:佛法有事有理,若从事上简单讲,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如是则时间上,定先慧后。若以理论,则又有他说。

  问:一般人士认为佛教是迷信,消极,又外道种种邪说之破坏佛法,佛教论藏中有否辟斥之论

  祈细示明。(吕理由)

  答:古无斥佛教“迷信、消极”名词,大概今日 言者,多系半中半西之时髦,此等人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何必计较。如有悲心度之,亦须拣时潮流行之事与说,若考据文献,恐不契机,无论其文字难明,彼目中亦无古人也。居士必欲知之,如汉苍梧太守之牟子,梁僧佑大师之弘明集,唐道宣律师之广弘明集,宋相张商英之护法论等皆是也。

  问:在家人志愿要出家研究佛学为佛弘化,后来因为家中环境关系不能出家是否犯戒请示明。(吕理由)

  答:此为志愿不遂而已,未受之,何有犯之可言。

  问:佛法不许辄显神通,况神通自神通,因果自因果,业力自业力,有了神通,消除不了因果与业力,谨闻命矣,近年来学密宗者,喜言得神通,反令无知之人生谤,转不如修净土宗带业往生为稳妥,然否

  (王超一)

  答: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学佛者,第一义谛在了生死,非仅为得通,即为毕事。所谓神通者,不过是一种技能,求了生死为本,神通是末,若能得了生死,神通自然具足。居士所见,是正法眼。

  问:明心见性是否可了脱生死,金刚经言,声闻乘一为“入流”一为“一往来”,以未脱离轮回,即未了脱生死,然否

  (王超一)

  答:明心见性,亦分次第,如晦月生光,初二三为纤月,初七八为上弦,十四五为满月。声闻乘之一二三果,见性未彻,如纤光之月,未脱生死。四果罗汉,见性三德解脱一半,如上弦之月,已断分段生死矣。

  问:在第十四讲(乙)项上说:人身难得,犹如“高山垂线穿针,盲龟浮木伸头”,这和耶稣说“富人进天国,比骆驼进入针孔更难”,是同样的比喻,这恐怕是全为鼓励人向善而说的吧

  如果说是事实,那就是说修净土的人,只要一诚,则万修万人去,极其容易;而不信佛的人,均要坠入三途,不再作人。如此,则那些乘愿再来度世的佛,将无人可度了

  再说,台湾正患人多,这些人身,是由各天国堕落下来的呢

  还是因为恶道罪满又变而为了人呢

  殊难自解,请赐教。(金亚铎)

  答:线本能穿入针孔,龟头亦能伸出板洞,所难能者,乃遇缘不易耳,此仅言人身难得,有如此者,并非言信佛,为求人身,亦未言不信佛者,均入三途,范围划清,方易讲话此其一。骆驼大而针孔小,本无进入之可能,其言乃绝对所无,与线针龟头本洞不侔此其二。修净土诚心,万修万去,是言生西解脱,不是言修求此间人身此其三。乘愿再来,是为此间有众未度,不是因为愿来,而愁此间无人也此其四。眼前之事,有何难明,暂不必远观天国堕落,及恶道罪满此其五。

  问:神通是修行的一种境界,亦是度人的一种法门,若济公活佛,金山活佛,均以神通变化,观音显像,亦是神通。英国有灵魂研究社,法国有招鬼术,亦是依神通,证明有神,于弘扬佛法,均属有益。车免近人心不古,作恶多端,如不示警,谁肯回头,只以佛不妄语为证,与以圣经证明上帝,又何择焉

  中庸说“体物而不可遗”,即是依物证神,如龟筮之类,又如能摄神像,更可使人起信,我之信有因果,乃以各种神通,均与佛所说者相符故耳。管见是否请指正

  (金亚铎)

  答:学佛者,非必不要神通,乃不许炫耀神通,及不许舍了生死,专学神通耳。凡事有利有弊,不能两全,故利弊相较,有避就之训。若为劝众,轻易显通,必有奸人以魔术充通,为非作歹,黄巾白莲等,皆其例也。若言儒经而有龟筮,佛法亦许轮相占察,若言示警,阳律设有监狱,冥报之现于世者,无时无之,且佛经儒史,记载累累,奈今之人,置若罔闻何

  若现神通,未必不招妖术惑众之嫌,是迫急操切,反生障碍。此等事只能有德者,偶一为之,若专尚此,是行不由正也,故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佛戒向俗炫示神通。

  问:照达尔文物竞天择之理,是优胜劣败,纯依强弱而不依善恶。麒麟绝种,是因其仁,人类在太初时亦然,迨思想发达,乃归于得道多助的人;请就善恶之报,予以开示。(金亚铎)

  答:学说根于心理,有说必求其圆,合己者则引之,然非一定之理也。麟因其仁而绝,只其一端,枭獍不仁,亦未见充满人间。再者,凡事必彻上彻下统观,不能只论眼前,曹操弑后与皇子,而有天下,眼前也,司马氏依样葫芦,结果也。历史所载类此者,岂只千百,因果昭昭,奚必再举。达氏适者生存之语,却可玩味,唐虞世凤麟游,地狱界恶人入,蜂蝶翔香花之间,蝇蛆嘬粪坑之内,物类相感,我不疑焉。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

  (林秀艳)

  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文,及亲传之衣钵,皆来中国,是释尊及法,早以中国为基矣。

  问:观音菩萨手拿这个净瓶与杨枝从什么地方得来的

  (林秀艳)

  答:观音菩萨,诸法自在,手中净瓶,随念应化而有,岂同凡夫用物,各处索求耶

  如一净瓶须向外求,则千手观音,千手千物,又何能一一说其来处也。

  问:观音菩萨要那净瓶与杨枝有什么意思

  (林秀艳)

  答:净瓶贮有甘露,遇缘即洒,洒人息烦恼,洒地得清凉。

  问:观音菩萨头上带的帽子有一位佛系什么佛

  (林秀艳)

  答:观音菩萨,乃极乐世界之圣,来游娑婆,接引众生,往生西方,亲觐弥陀。头顶所戴,即是弥陀。

  问:观音菩萨出生在何地及经过

  请示。(林秀艳)

  答:观音在久远劫前,已经成佛,无量世界,皆曾化身,何能一一记其生地,及其经过。只有根据经典,主眼前之事,此尊现在极乐,即是生在极乐,遍游娑婆,寻声救苦,教人念佛,往生西方。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胡美月)

  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并无主权,主张心即是佛,高出一切,能造万法,转能祸福。以上所举,是佛与他教不同之略也。

  问:佛教弟子各有何特长

  (胡美月)

  答:佛教弟子之教字,界线不清,佛教垂今二千数百年,其代代弟子数如恒沙,何能各言其长,但论佛在世之弟子,数亦万千,如问其长,应提出几人,方着边际。兹即广泛问之,只有广泛答之,无量世界,无所不见,众生心念,无所不知,过去未来,如现眼前,飞行自在,化身无量。能将须弥山纳芥子中,四王忉利诸天入内而不觉,四大海入一毛孔,诸龙鬼神而无娆,能促一劫为七日,能演七日为一劫,能将三千大千世界,安置掌中,飞往十方,且能掷过恒沙世界,而使一切众生不动,一口吸尽十方世界所有有诸风,一腹藏尽十方世界劫尽之火,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问:皈依佛两足尊怎样解释

  (胡美月)

  答:两足类中,如人与天等,以佛为尊,此言外形。福德智慧,两者具足,以佛为尊,此言内德。皈者,迷而归返,依者,恃之得度。合言我辈愚迷凡夫,应向佛投托依靠,了脱生死,离苦得乐也。

  问:“佛教”两字的名称怎样解释

  (胡美月)

  答:自能觉,而能以自所觉者觉他,此两事皆能作极圆满,是佛字义。以道法授人,使其依而修之,是教字义。合言之即以真觉之道,开场传授,使众修持,而证佛果,即“佛教”义。

  问:我们是在家混杂之家庭,如何解脱杂烦与无明

  (胡美月)

  答:希圣希贤,成佛作祖,乃人人应为之事,绝不分出家在家,佛有四众弟子,皆能证果,是其明证。不过在家者世务繁杂,较难清净耳。然果能善巧方便,运用得宜,犹之火中种莲,火中尚能生植,如遇池塘,当益繁茂矣。反之,植水中者,遇火或萎,虽各有其难易,惟有志者,无不竟成也。

  问:在深山修道,如无高僧大德指导,自己又不懂指参禅方法,应用何经作参考。(张永吉)

  答:深山修行,等于闭关,必达教相,方好为之,否则盲修瞎练,歧路多歧。经典须问自己欲修何法,开卷读之,始得其助,否则南辕北辙,甚或不解文义,毫无所得。

  问:鸟巢禅师是何时人,出身若何,一生有何事迹,他在何山修行,他修行的方法是怎样的

  敬请详示。(张永吉)

  答:师为唐朝代宗时人。俗姓潘。九岁出家,遍参南北名师,发明心地。后在秦望山,一盘曲如盖之松上栖止,人号曰鸟巢禅师,后即于此坐化。

  问:回向文里有“巧把尘劳当佛事”是什么意思

  如何实行

  (白张文适)

  答:尘劳乃烦恼之异名,烦恼能蒙垢真性,故曰尘,又能搅乱身心,故曰劳。世间诸事,多属烦恼,当取善巧方便之法,将一切烦恼,作为自觉觉他之助缘,所谓烦恼即是菩提。应如是知,应如是行。

  问:释尊以前诸佛为什么没经典

  (白张文适)

  答:世间有成住坏空,佛法有正像末灭,前佛非无经典,但法至灭期,世至坏时,经典即不存矣。试看我国有史记载之事,最古者,为伏羲神农,才不过五千年耳,其书安在,况前佛与释尊相距若干劫数,经典焉得留至现在。更要知佛佛道同,今日释尊所说,亦即前佛之经也。

  问:金刚经中说,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什么意思

  (林正考)

  答:此四句解法不一,台端大概学佛不久,区区只说容易明白之一种,后来学有进步,自会他讲。我是说自己身体,人是说他人,众生是说多数,寿者是说连续不断,相是说形状。大意是人我众生寿者等,只有假相,并无实体。

  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林正考)

  答:大意是发心,要上成佛果,下度众生。

  问:在“十二因缘”讲表中,“过去有因缘故现在有苦果,现在有因缘故未来有苦果。”问题是为何苦果多,而不见有乐之果

  语云“破迷则能启悟”“离苦自可得乐”请回答不见乐之果的原因

  (陈岚山)

  答:三界火宅,生死不断,苦也。涅寂静,不生不灭,乐也。凡夫不知,故须开悟,必了生死,始得真乐。十二因缘自“无明”位起,顺序下行,至“老死”位,名曰流转门,死而复生,生而复死,不出世间,故皆苦也。若从“老死”位起,向上逆断,任何一位截去,名曰还灭门,灭去前之苦因,则无后之苦果,超出三界,始得乐也。

  问:请问如何解释三界火宅

  (游琦)

  答:此义出法华经,三界一词谅能了解。火宅是喻,所住之宅,周围积柴燃火,住此宅中,能安几时,不过倾刻,即成灰烬。众生住在娑婆,众苦交煎,生死不断,亦由是耳。

  问:请问一佛土的土是何解

  (游琦)

  答:土谓地土,即是今称之“所在”。不必呆板指土壤之土讲,娑婆之南瞻部洲,地是土质,他所之地非尽土耳。

  问:请问孝父母中不是也有“爱”吗

  您说这是世俗人的说法,那么佛家如何说呢

  (游琦)

  答:爱是情之发,所向为父母,定其名曰孝,此爱之正者,不伤性德。若以爱向财色,定其名曰贪淫,此爱之邪者,则伤性德。爱之邪是为恶业,爱之正为有漏善业,学佛修行之人,未到业尽情空虽孝仍是爱见,若惑断智开,则孝出于性德,纯乎自然,非有爱矣。

  问:各经皆有天人龙鬼阿修罗,护佛闻法,地狱之道,六道之一,何以不列在内

  (周慧德)

  答:居士本甚聪明,此事何必多问,汝所问者,暂且不变。我一问题,请汝答复

  本月国庆已到。男女各界,任凭参加,可谓无遮大会。但过去之时,未曾见有监狱之囚人参加,是何道理,请明以告我

  

  声声不断念弥陀 放下尘心得力多 影去影来何所有 镜轮终日久揩摩--玉尺禅师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