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禮之簡繁,非其重要。費用供養,並無標准,量己之力,多少不拘,貧無一文,攝受平等。惟所皈依者,必正式出家比丘,乃稱僧寶,始符叁皈。
問:又拜師傅與向法師皈依,未悉是兩回事,還是一回事
(王志成)
答:拜師之義,求藝解惑,大而文章武術,農工商醫,小而洗 衣服,擦皮鞋,各有其技,技各有道。學必求能者傳授,此曰拜師。皈依雖亦是拜師,義與前說大異,皈者反邪歸正,依者恃之以脫六道也。前者只求其藝,人無分別。後者必出家比丘,方與佛法一體,佛法在僧團中,故稱僧團曰寶。皈必叁寶,缺一而事不立,則百弊叢生,流入魔外矣。
問:臺灣神廟(供神鬼者)是屬于道教還是佛教
如果是道教,則何以還供菩薩,(如觀世音)其善男信女何以佛徒自居
(心炳)
答:供鬼神之廟,不能以其神定爲何教,因民間對于神佛鬼怪,久已不分,只是模糊影響,拜拜而己。再以僧道之徒而論,研教明道之士,固然不少,非僧非道非俗,混充廟祝者亦多。神佛鬼怪,一律供養,彼等非爲弘教,不足深責,一般善男信女,自命佛徒,亦是盲知盲從,更難怪矣。
問:若是在叁惡道者請佛力能得拔度到西方否
(林洪秀英)
答:佛陀同體大悲,普度九有,二力相感,有緣可超。傳載鹦鹉往生,是叁惡道可得往生。理雖如此,事卻甚少,因叁惡道,不易發生覺心,則無感應,二力缺一,故事難成。
問:敬請老師介紹曆來高僧大德之著,以便日後能購閱,(生現僅看益、憨山、紫木百、蓮池大師全集。覺甚好,因欲多看些。)(周寶月)
答:高僧大德之著,何可勝數,叁藏靈文,除經律白文以外,一切論注疏解,皆其所著。學者如求深造,不能舍經而求集,讀經參注,兩美俱收矣。如必看專集,禅則五燈會元,指月錄,壇經等,淨則徹悟禅師語錄,印光法師文鈔等,教則谛閑法師全集,太虛法師全集等,皆大觀也。
問:竊有一佛門俗諺,一時不知出于何處典籍史傳之中,敢煩請大德開示即“參禅又念佛,猶如帶角虎”。敬請大德惠示告知此語是出于哪一位禅門宗匠之法句及記載于何典傳之中
(隱名氏)
答:所詢俗語二句,自無典籍可言,若照來函原文,似是俗語矣。但區區亦曾聞有類此之語,錄下希參,乃爲“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來問上句,文字與此不同,而義無大離,下句帶字,是否戴字之訛,料帶定是錯字。若據區區所知,句爲宋杭州延壽法師之偈,師曾駐錫永明寺,世號曰永明壽禅師,爲蓮宗之六代祖,著有宗鏡錄,內有此偈。
問:我們的家裏,敬拜的竈君老爺,門官,土地,五土龍神,又是什麼教
(林秀豔)
答:此皆中國古俗,所謂五祀之神,不見經傳,或系一方之俗,並非家家皆祀也。
問:心經僅念咒語即可
抑應將心經及咒語全念
(郝傳森)
答:單念合念,要在心誠,心果誠矣,無所不可。若心敷衍了事,或有口無心,單念合念,皆不如法。
問:感應果系佛之靈驗,我佛向無虛願,我佛決無诳語,凡有感應,即應絕對實現,如果不實現,又系何故
(郝傳森)
答:細玩上期所答水月之喻,當解感應之理。有感斯應,無感不應。凡不得應,皆是感力不足,水能滅火,日能消冰,若杯水車薪,其火不滅。叁冬之冰,半日難消,水非不能滅,冰非不能消,水與日之力,少而不足也。
問:一個人一次皈依法師後,有無再次或多次皈依其他法師之限
(郝傳森)
答:皈依法師,須出家僧,僧者衆之謂,皈依師僧團之代表也。皈依僧之義,乃皈依佛教之一切僧衆,只皈依一人,即是僧皆我師矣。然今人不明此義,亦有皈依多人者,名曰結緣,乃一時之風尚。此不必泥,各隨各人之心願而已。
問:嘗閱“高僧傳”(選讀)竟未見列有比丘尼者,難道說尼師就不能修成正果嗎
(幻愚)
答:君自讀高僧傳耳,此傳專載者比丘。再所雲正果,請問何等正果,成佛乎,羅漢乎,往生淨土乎
暫不言尼師,君見到高僧,正果是何等
倘能指得出,對尼師便不懷疑。
問:“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是金剛經內中扼要之處,衆生因處處著相,故馳相逐迷,此是出世法,然若有其子罵(或打)其父,若以不取于相,任其打罵,似乎乖倫常,若責之,則生已取于相,與法不合,乞長者釋疑。(鄭朝信)
答:功夫由勉強而進自然,由著相而進無相,此乃任何人修行,先淺入深之次第。若明乎此理,自然處理得法,因不明佛理,一切動作,不免顛倒,明情達理以後,應付環境,皆能善巧。子行忤逆,是惡衆生,生受花報,死墮叁途。父既學佛明道,當加憐憫,外則攝折二法,與以調伏,內則因緣空觀,不起念!若不如是,自起煩惱,增他罪業,乃是著相。
問:學佛人不著能行所行,能忍所忍,一味心中無事,則念佛似不必回向,以有回向,則已著,不知然否
(鄭朝信)
答:衆生根性,有利與鈍,利者能以頓悟,鈍者必須漸修。利根心有妄念,處處著相,經知識開示,能知自己之妄念與著相。鈍根妄念著相,而不自知,是以長迷也。念佛法門,本有不回向之名,乃對利根言之,鈍根者不足語此。今日多鈍根,對于佛法在初信之時,不妨暫取著相,方有個入處。試思念佛拜佛,參禅、持戒、修福等,何一莫非著相,若盡廢之,學者起修,無入手處矣。利根一聞千悟,或直超竿頭,有此秉賦,許汝承當。
問:人死後靈魂往何處去
(郭明堂)
答:我國儒經中,多有記載,最顯明者,易之“遊魂爲變”,魂既曰遊,是飄蕩于大空之中,無有定所。大空之中,分九類衆生,歸納六道,即天人修畜鬼獄也。此魂機緣合時,投入六道之一,再受其生,再受其死。
問:菩薩行願“無緣大慈”無緣二字,究竟是怨親平等,無所不緣乎
抑或無所緣乎
(梁子斡)
答:菩薩行願,無非六度萬行,茲悲喜舍。所謂無緣者,乃自行化他,心不著相,外無攀緣,故曰“無緣”。
問:昔日世尊于菩提樹下,臘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叁歎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這樣說來,成佛很容易嗎
(趙麗亮)
答:佛言“若離妄想”,祖師說“但去凡情”何能欺人,但談之容易,作之困難,果能離妄想,去凡情,即成就矣。只是百千萬劫之習氣作祟,不肯離,不肯去,故愈迷愈深,毫無抖擻之力,故沈淪于六道耳。
問:凡夫被業牽引流轉,故有六道輪回,菩薩被悲心牽引流轉,悲心所到處,就是菩薩所到之處,如悲心驅使你到地獄去度生,你就情不能自己的,非去地獄度生不可。否則,你將感到自心有所不安,菩薩有隔陰之迷,以何法保持來生再修行乎,抑或再變成凡夫,若然入六道輪回乎
(梁子斡)
答:菩薩品位甚多,有迷不迷,不迷者無論矣,迷者但有其願,遇緣則覺,不失繼續重修之機。願力之大,不可思議,曆代祖師,多是乘願人也。若往地獄,須量自己修功,是否能在地獄同事,是否苦中尚能自在度他
倘心有余而力不足,等于不谙泅水,入海拯溺,兩敗無益。
問:近來之用功者無論出家或在家人,往往有被魔困,甚至于不知進食,亂犯妄言,一般色身有毛病有醫師可治,但是對此類之者應如何治
(本如)
答:用功並無師承,或是不明經義,枉走邪路,方有此病。或是不守戒律,夾雜外道,叁毒熾盛,邪知邪見,亦有此病。病非一日所成,醫亦不能一療而愈,自必棄其所修,日久忏悔,再盡人事,延請醫生,方法變其思想,藥石治其經絡,或有效焉。
問:佛度衆生否
現有叁十二相及度衆生,何得言無
(吳商生)
答:佛動靜語默,皆是度衆,而空盡度衆之相,故曰佛不度衆生。衆生性德皆佛,修德以顯之,自顯自性,故曰佛不度衆生。講說有理有事,此從理上立言也。
問:身體與我固屬兩回事,何以老師言:我是清清潔潔,不染汙點,身體是不淨不垢,兩者莫不相關,那麼依第七識“我”不是無明嗎
(吳商生)
答:身指四大假合之物,自屬不淨。我指四淨德之真我,即真如本性,所謂無物何染,故曰清淨妙心。第七識之我,乃四顛倒之我執,非本性之真我,切莫相混。
問:如何在無念中避免掉舉
(陳淑英)
答:既無念矣,安有掉舉,既無掉舉,所避者何
問:廣學多聞好,或是專心念佛好,廣學多聞似乎就不能多念佛,多念佛似乎也不能廣學多聞,是不是
究竟應如何
(陳淑英)
答:廣學屬于求知,念佛屬于實行,在世學曰知行合一,在佛法曰行解相應。所謂專心念佛,及多念者,專到萬緣放下,多到日課十萬,便可不求學聞,與道相應。若一日坐得半支香,念得千聲佛,大有時間在,不去求學聞,要做甚事要做甚事
問:觀世音菩薩與佛有何差別、關系
(聞觀世音是覺位大菩薩,彼非已成佛乎
(簡宗修)
答:佛在果位,菩薩修位,以月喻之,光有盈虧,佛如十五之月,光明圓滿。菩薩在修地,步步前進,由住行向地,而至等覺,如朔弦魄望,逐漸增明,無明斷盡,佛果即成。然觀音菩薩,則當別論,此菩薩早證佛果,名“正法明如來”,以悲心過重故,化菩薩身,協助各土之佛度衆,此差別與關系也。
問:彌勒菩薩尚未成佛(因爲“他”還要聽釋迦說法),爲什麼就知道要繼釋迦後到此世界立教說法
(簡宗修)
答:此世尊之懸記,載諸經典,據聖言量而言,非隨便雲雲。
問:佛教有十殿閻羅殿,而且有十殿閻羅王等等,這記載是依人間的事來表顯理之方便說,或者人間以外實有所在
(周怡君)
答:閻羅之名,散見各經,十王之名,則系中國及日本所撰。爲人世之外,確有之境,此是對初學之人,不明教理之真實語,幾時學人悟徹真如,則叁千大千皆空,必證無相叁昧,始能言此而是方便,否則惑業牽纏,自討其苦。臺端既有心學佛,須看佛經爲根據,深信因果入正見。
問:六祖壇經行由品有一段…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