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根器如何,若谓较一般人迟钝,何以一闻佛法,便能依稀解悟,若谓较一般人锐利何以烦恼习气,如此之重
(王志贤)
答:学佛要在行解相应,有闻必修,居士根器,莫非宿缘,大概过去重闻,而轻于修,故今闻可悟,惑感难伏。
问:弟子缺乏人缘与法缘,应如何培植
弟子弘法之机缘,何时才成熟
(王志贤)
答:弘法首在求学通达,次在广行三施,求学方知法,广施则结缘。在求诸己,行诸己,厚培久养,非可躁进。
问:弟子涉世未深,如何增长阅历
抑或应专心潜修,不问世事
(王志贤)
答:出家在家,环境不同,出家者,可以不问世事,在家者,既内有眷属,外处社交,为谋生计,何能不问世事。至问如何增长阅历,处眷属,处社会,饱受一切顺逆,阅历资格自深。
问:弟子是否弘法之材
如堪弘法,如何学著述或讲经,或是勿作此打算,专心念佛名号
(王志贤)
答:所问诸端,皆不一定,金出于矿,玉出于璞。矿冶可成精金,璞琢方成美玉,不冶不琢,矿璞依然。古语并无天生释迦,义犹是耳。
问:弟子面貌丑,口才笨,较适合于潜修,较不适合出现于道场,然否
(王志贤)
答:佛法在道不在貌,阿楼驮目盲,禅宗六祖貌寝,俱是圣人,世法晏婴裴度,身短貌陋,俱为良相。果能道有所寄,貌何妨碍。况居士眉目端正,六根不缺,不过略觉清瘦而已,何可自卑。至于口才,在慧未开,一旦充于中,自能发辩才也。
问:弟子患神经衰弱,影响于学业和道业弘法与利生至巨,不知如何克制此障碍
祈示。(王志贤)
答:此却关于修养,而不知乐道,道果充沛,精神自发。希将“身见”“我相”,一齐抛开,专心于道,自然障除。
问:宗教不能离开仪式,然观今日佛法之衰,大皆出于自身教内由仪式而演成之形式流弊,致与神道者混杂无异,诸如法会瞎凑热闹,游街求福等,而为有识者之垢病,虽曰其亦为有所结缘功德,然坏佛法者,大皆尽在此事,是乃末法众生根器如此,今欲弘佛法,又恐误佛法,是仪式既不可废,又厌其坏正法之流弊,于此敬请师尊详为开示。(黄宏介)
答:自必先通佛法,始有所弘,所弘者法,无法何由弘。生所举者,只仪式与形式,是弘法范围之一节目。如商店之广告,戏剧开首之锣鼓。广告背后须有货品,锣鼓以后须有歌舞。如无货品而发广告,无歌舞空敲锣鼓,乃是欺人,而又破坏自己。是故两者,今日有相需必要,惟人才高低不一,如手与足,有工作者,有走路者,要量才自取一途而已,果有真法矣,不宣传亦自兴盛。
问:今日学佛青年,亦每见有以佛法为招牌,自欺欺人者,对彼若以“默摈”之,则感彼或年轻尚有回首之日,则不忍以摈之,然又不能忍见其眼前之胡作非为,欺世盗名,而误未学佛者之慧命,如此,则将若何
(黄宏介)
答:以才教不才,以能教不能,乃贤哲之义务。菩萨之悲心。尽其在我,听其在他,尽其在我是菩提,听其在他是随缘。设非怙恶不悛之大憝,不必默摈,设是怙恶大憝,自必默摈,摈与不摈,皆是慈悲。倘一直苦劝,彼或益起烦恼,摈之或有自省之时也。至于第三者之慧命,视其因缘,彼虽诱惑,我与匡正,修桥拆桥,各行各是。
问:太阳系中之行星如金星、木星、土星、火星、水星、天王星、冥王星……以及卫星月球……等,其中只有二星球温度略近地球,其余均千万度以上或百千度冰点以下,据天文学家称其他星球没有生物存在的可能,即使月球温度略近地球或有生物,但未必有人类存在,十方诸佛度人或度何类生物于此一佛土上
(林清和)
答:众生有六道九界之别,佛平等皆度,并非专度人类,忽略其他。月球倘有生物,佛即度之。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或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经文煌煌,可参也。
问:如能除掉妄情,即可无梦吗
(吴商生)
答:古人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又云:“智人之心,如珠在渊。”据此,倘无妄想,可以无梦。
问:既知贤劫出佛千尊(已成定数),然则尚未成佛前的诸佛,现在何处
(王幻如)
答:一个大千,则有小千中千,大千又复无量沙数。而众生此处生彼处灭,甲处灭乙处生。今百年出于东,又百年出于西,三僧劫之久,变动屡屡,必有天眼通者,方能说出,尚须指明哪个时期,方能答得契机。
问:末法一万年,在此期间,佛法有无时盛时衰现象
有无感应事迹
(王幻如)
答:譬如说一年,年有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此为常度,其间宁无小异
春三月之间,亦有凉寒之日,秋三月之间亦有温热之时。尧舜之仁,曾出四凶,桀纣之暴,亦出忠孝。正末佛法,亦复如是。
问:若劝一位外国人念经或念佛号,是念中文的音呢
还是翻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
(王幻如)
答:某外国曾有翻译之经,方能顺其本国之音而念,彼若无之,如何而念。彼能通中文,教其诵中文经,如不谙中文,自有口授,彼只心诚,自得大益。传载雁群听经,鹦鹉念佛,雁与鹦鹉,俱不识字,却能闻音,“此方真教礼,清净在音闻。”故曰闻而心诚,自得大益。
问:放声诵经,在此山间住宅较小,但能使一切山神土地闻此音声,亦可得度否
(黄徐招)
答:经声传于空中,等于行法布施,鬼神闻之,自然获益,但其得度与否,亦须彼信奉而定。惟施法在我,信奉在他,各行各事,各有因缘,各有福慧,各有所得。
问:随顺众生应要怎样
(黄徐招)
答:原则不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不执著我见,不障碍他人行为,大体如是,详情难尽。但应最注意者,随顺其善,不但赞叹之,且须助成之,君子成人之美,亦犹是也。
问:在古书上常见有鬼神报恩之事,生有点疑问,因鬼神在三恶道里自己还是不能自在,受业力煎迫,哪能再向三善道的人报恩呢
(郑胜阳)
答:三恶道情形不一,不可概论。畜则神识依身,不得自由,地狱不能自出,亦不自由。神鬼之身,有生得小通,因缘熟时,可报恩怨。佛与各家之书,都有是等记载。
问:今之神庙昌行,真有灵乎
(郑胜阳)
答:有鬼神依凭者,则有灵,无鬼神依凭者,则无灵。鬼神之道,佛家并不否认,不过不似世俗迷罔非礼而祭之也。又知其所处惟苦,自不能了,不去盲目皈依,而加悲悯超度也。
问:世人谓天帝常派神往察人间善恶之事,善者赐以吉祥,恶者降以灾祸,这些话正确否
(郑胜阳)
答:世人谓者,世间之看法也,中国儒家,有如是看法。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帝许我罚有罪矣。”“天锡公纯嘏。”“天命诛之。”儒家本少观神天者,尚有如是记载,而古今中西宗教,观神天更不胜举矣。佛家虽重因果,然亦不反对事相,万法唯心,神之赏罚,亦心所造,何可非之。
问:后学每观他人病苦,心甚痛苦,常欲以持经咒为他人消除病苦,然自感修持功夫不够,不敢轻试,免招人讥,奈何
为病者除苦,以何法为佳
(郑志西)
答:心甚善也,当存是心。应自惭愧,以求功夫精进,再则默持,不使人知,效则有功德,不效亦无人讥刺。
问:阅树刊一七九期“大藏会阅”佛说九横经有九因缘命未尽便横死。其六七八九尚易知外,其余一二三四五各项,均不易解。自愧浅陋,敬请赐教!举例更佳(知止)
答:一、不应饭为饭者:饭、食也,谓不应当吃的东西,强食致损;如有人赌吃大量盐而致死之类。二、不量饭者;谓饮食不知节量。三、不习饭饭者:谓对于某种饮食,素不习惯,勉强食之;或不知时宜,冬夏寒热用药错误之类。四、不出生者;谓旧食未消而再进饮食,致肚腹胀满等。五、止熟者;熟、谓已消化而积在肠中的粪便。谓大小便急时,不即上厕,止之不行,致生诸病。
问:前面有一座山,照一般人之见解,此山是我亲目所见,其存在决无问题,但以光学及生理学来说,我之见此山乃由日球表面原子、分子,剧烈震荡,击动以太,传达地面,地面物体受之,因其天然震数之异,吸收其某部分,而反射其余,遂分出色彩及明暗,我之见山,乃此自山反射之波动向各方面进行,遇我目中凸镜,曲折而聚于网膜为倒影,其色彩明暗,形状均与面前之山无异,此倒影使网膜上之紫色素起化学变化,刺激视神经端之圆椎体,视神经将此刺激力传至中枢神经,始见山之感觉。以上所说是否法执
那么佛破法与自然科学是否有相同之结论
(吴商生)
答:生之意,以为光学生理学,皆系科学,必经详究实验,发明此理,事无有差。须知法执之义,非单指虚妄错误之事,乃包括一切而论,凡知一而不求他理者,皆法执也。以真如言,如如不动,经有明文,殊不知尚有随缘,心法如是,万法缘然。能圆解方一切无碍,执端则事必不通。目能看山,所引之理,证验确实,然尚有他理,不执此废他可耳,否即法执矣。
问:见性之人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现在要请问,见性以后有神通或是没有
(周慧德)
答:见性即是除惑,除惑有深浅之别,见思惑尽断者,自有神通,故神通亦有大小之分,不能一概而论。
问:古德云“向善知识,问见性之路而使心悟,答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这句与楞严经所说的“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是不是相反的
(周慧德)
答:古德所云,其意即“歇即菩提。”“但去凡情,别无圣解。”经义大旨,“远离世间憎爱。”亦即歇了与去凡情等,两不相反。
问:初信者如发心向法师皈依,其手续如何,费用需若干
(如供养等)(王志成)
答:初次皈依,曰反邪三皈。多人同时皈依,法师升座说法,礼则繁,一二人皈依,法师随缘方便,则礼简。其手续,法师之指导,向三宝礼叩,自说三皈三遍,发给皈牒,即为完成,事甚简单,但得益与否,在求皈者心之诚慢…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