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P15

  ..续本文上一页天路上人,便无堕落之虞矣。佛法戒定慧,即是斩此之利斧。

  问: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大居士要怎样才能拔除这五条地狱之根

  (钟云昌)

  答:佛法所修者,戒定慧三者而已,戒则勉强控制,诸恶莫作。定则心地宁静,浩然正气显现,私欲邪念不起。慧则照破幻妄,不为所迷,不迷即是拔除。但此三者,虽有前后,然必融而为一,所谓定慧平均,拔除幻妄,始有力耳。

  问:中论为龙树菩萨造,青目菩萨释,惟读其文气,一脉相承,学生实不能分何者为龙树,何者为青目

  (李应南)

  答:论中之文,有偈式文,有散行式文。偈式者论,散行式者释也。

  问:老师曾说破除二障除自己去做,时时省察外,另无他法,既只能自行,化他不是不见效果了吗

  亦即自行外,借助他人之力化我,并无用处吗

  (谢有昆)

  答:万法因缘生,必合和而成,但一事之成,力有主客之别,自者主力,他者助力。因缘合和之理,固是二力,然必自动,他力方能为助,自如不动,他力枉然。我去化他,即自行,借他化我,亦是自行。

  问:学佛的目的在离苦得乐,这个乐永远存在吗

  若永远存在,如何得到

  (谢有昆)

  答:佛学说乐,有真实与方便之别,乃随顺众生根器而善巧假定。永远乐者,按涅不生灭而言,有种种修持之法,依之信持,功夫圆满,自然得到。俗言:“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此之谓也。

  问:尝听李居士言:“苦之所以产生即因内在愿望与外在环境不相配合,故感有苦”,今师言“苦仅不觉而已”,是否有冲突

  (谢有昆)

  答:李居士所言,与在下所言,并无冲突,一言部分,一言原则,合观则一。究竟无苦,惟有涅,此必起修,必觉始肯修持。所谓不觉、始觉、随分觉、究竟觉,究竟觉者,涅也。不觉不证涅,故离苦自觉始。

  问:请问所有的“果”既都由“因”“缘”而来,即使我们的思想也都有其“因缘”,那么我们还有什么“自由意志”

  (隐名氏)

  答:意志随个人自由而起,此名之曰因,其所起意志,必有希望,所希者成,名之为果,所希不成,即是空有意志而已。其思想之起,又必因何而起,自必有其事物牵引,其事物即因缘也。

  问:学佛旨在离苦乐,而苦乐皆为烦恼障,则何舍此障而求彼障

  (隐名氏)

  答:乐有世间乐,与出世间乐,世间乐,五欲六尘是,出世间乐,清净寂灭是。世间乐名曰坏苦,自是烦恼障。出世间乐,名曰涅,以无苦名乐,非著诸相之乐,乃是解脱之德,大自在也。

  问:生在天上,有如人间之怀胎吗,是怎样出生法

  (吴旺安)

  答:众生出生,分“卵胎湿化”四类,天上系化生,然仍在生死轮回中,不及极乐世界不生不灭好。

  问:佛菩萨圣像,为何都光着足

  (吴旺安)

  答: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示现于印度,印俗古多赤脚,实则我国古时,入门亦以脱履为敬。再佛陀慈悲,赤足可免踏死生物。此界之人,所见此界佛装,故造佛菩萨之像,依此为准。

  问:观音济度本愿真经,这本经书可靠不可靠

  (林金)

  答:此经区区未曾见闻,如非耳目狭隘,恐有疑问。因只言经名,未见内容,故不敢遽断。然经上加一“真”字,便似他教及乩坛所出,佛经中除陀罗尼用“真”字外,凡经之题,多无是字,故言疑也。

  问:曼陀罗室主人著之观音传,可靠不可靠

  (林金)

  答:传乃后人之称述,并非经文,自不妨加赞几分,但内容须于佛经有据为准。此著乃系别名,区区亦未寓目,不敢说是说非。倘系佛教徒著者,自可假作宣传之品,如系他教及乩坛误写者,何处来,则仍还何处为佳。

  问:中阴身是在哪个世界

  (林金)

  答:哪个世界有众生,哪个世界便有中阴身。

  问:佛,是不是另有一个佛世界

  (林金)

  答:可以如是说,但另一者,可远可近,可在目有。盖世界本无,乃心幻化,众生秽土,乃众生心现,众生见之。佛居净土,乃佛心现,佛眼见之。如人居室作梦,梦醒本见两种境界,然此两种境界,俱在此室。

  问:金刚经云:“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又云:“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但诸恒河尚多无数”。足知空间之大不可思议,存于太空间中如恒河者,其数不知有多少,亦不可思议。凡佛所言,与现今科学家所证者相符。真不可思议大之空间,不可思议多之万物,何自而来耶

  太阳之热量无量大(科学家之估计为另一事)地球若是其大,而浮游空中,日夜运转,胡为其然耶

  不知佛经中有解释否

  敬请开示,甚感甚谢!(马执中)

  答:菩萨破尘沙惑尽,方证佛果,任何问题,经中皆有原则。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因无明即是晦暗空,由明再生暗见相,既生妄见,自现妄境。经论中无明为因生三细,生者来也。又般若心经,多人所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谓万物之相,空谓万物之性,相依性有,共业使然,“何来,胡然”,大略如是。

  问:“佛言,受欲莫甚于色,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作何解

  敬请详为开示。(王平郎)

  答:欲显者有五,财色名食睡也,魔力大者,以色独最。财色同时,可舍财而取色;名食睡与色同时,亦必取色而舍余。是色乃惟一之大魔,他皆不能与旅。考诸古今中外史书,载贪色者累累,有以重色而弃王位者,有以色荒亡国而不悔者,有为色移而忘君父之难者,有死在刹那犹恋色不舍者。他欲无此大力,故曰“赖有一矣”。

  问:佛教初学课本注解杨仁山居士著述地狱在两极,在我们南阎浮提地球否

  (戴添丁)

  答: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一切皆是名相,唯心所现,自作自缚,是真实说。既现大洲山海,便有地狱天堂,本无定处,随处而现,义奥理微,凡不易知,必说方便一处,求易通俗。既无方所,任说一处,即为某处,理事始臻无碍。如是自当依照圣量,信其所言,若必辩东辩西,便是痴人说梦矣,古德解世界安立,皆此原则。杨老居士,所指两极,即南阎浮提即此地球。

  问:四大部洲在须弥山四面大咸水海中,外有铁围山围之,而此四大部洲皆有地狱否

  本愿经说:铁围山之内,地狱在中,又三海之内是大地狱,三海是指身语意

  (戴添丁)

  答:娑婆大千世界,有无量之四大洲,皆有六道,何止一个小单位之几部分。地藏经说三海,就是三海,忽又说指身口意,是喻三业所造使然,前答曾说事理融合,谓之无碍,融会说未尝不可,偏执说则非宜。

  问:本愿经说南方清洁之地,作其龛室及回首向南而不说向东、西、北,意思如何

  (戴添丁)

  答:茫茫虚空,实无四方上下,为便于言说,假名方向。经指一方,不过使人心定一处,于佛菩萨,即有感应,按理法身遍虚空,论事须依教奉行。如君之问,则无事不有疑者,古人曾说,此是戏论。设推广之,极乐世界为何指西,琉璃世界为何说东,岂非皆有问题。

  问:观世音菩萨乃是劫前古佛,名正法明如来,并非娑婆世界的凡人,为什么还有生日、出家日、成道日

  (孙正修)

  答:古今中外历法,本各不同,本国古人之生辰,尚不准确,何况有史以前,以及其他世界乎

  此不过后人纪念菩萨,假定之一日耳。再以出家成道论,亦欲多亲近几次而已。

  问:人类是物质的奴隶,人身是畚尿的工厂。此语是积极或是消极

  修净行人常忆念此语,是否有益或无益

  (钟云昌)

  答:佛经有“观受是苦”“观身不净”此是求开正慧之法,胜似说物质奴隶,畚尿工厂。存此念,对于“惩忿室欲”“砥矿廉隅”是积极,对于“争权夺利”“弱肉强食”是消极。修净行人,有个人常念之法,或禅之话头或净之佛号,贵在相继不断,打成一片,更不必别起一念,攀缘物质畚尿,致使正念掉举,或趋散乱。倘遇物欲诱惑时,不妨作苦空不净观也。

  问:法师大德讲经时,后学常在讲堂内打瞌睡,自知根浅福薄,意识愍暗,尊贵的佛法不能亲得,自佑有过,未知如何调伏贪睡之欲

  (钟云昌)

  答:轻则擦耳、挺胸,或用力掐拳、张目。若仍不能驱此睡魔,宜预二枚镍币,遇瞌睡时,以二镍币合夹大腿内方,用力扣住一拧,痛极睡觉即去矣。不能下此决心,则到外面走走,回去再听,可能清醒。

  问:每次参加法会时,法师唱念消灾延寿、大智、大行、大悲、大愿等之洪名,可见佛菩萨也各有特殊悲世愍人之宏愿。至于当来下生,是不是赞他愿他应当再来下凡人世度众生

  诚如斯言则吾们肉眼凡夫岂能悉其变身

  (杨开庆)

  答:何等法会,何种仪规,并非任何法会,呆板一式。推测居士所问,或系佛前大供,供者供斋也,义取其普,必十方三世俱无所遣,方为普也。当来下生,乃谓弥勒菩萨,将来释迦世尊法灭之后,即来娑婆,成佛度众,固应献供示敬也。再者凡设供养,或加赞叹,乃表自心之诚敬,非必眼见后始供与赞。例如每年教师节,赞叹孔子,清明扫墓,祭祀祖先,试问有谁,眼见孔子及其祖先

  心诚神来享矣。

  问:佛经经文的解释,每见有歧异者,比如,对某个名词的诠释,某人以为如此,某人以为如彼,然皆从汉字字面之意义去解释它,生甚感奇怪,为什么不直接去察照梵文原本

  若单在汉字字面用工夫,则成训诂,虽理论高妙,然梵文若无这种意义,岂非“离经”于不佑不觉中乎

  (简宗修)

  答:此即翻译之难处,必先精某一国之文字,而后始能运用某一国之文字。翻经困难,读经解经,亦先须文理精通,始不解错,歧异者,不解真实义耳。然亦有两解皆对者,或一解其体,或一解其相,虽异未伤也。

  问:弟子自揣可能寿命不长,但悲悯众生之心亦极切,此短暂之时光,应偏重于自度或度他。(王志贤)

  答:此不一定,寿有天赋,修得报得,种种不同,史书各有记载,袁了凡即共知一例也。然学佛人,不必着寿者相。至于两度问题,人各有愿,为居士之计自度为急,度他随缘。

  问:弟子之…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