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路上人,便無墮落之虞矣。佛法戒定慧,即是斬此之利斧。
問: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大居士要怎樣才能拔除這五條地獄之根
(鍾雲昌)
答:佛法所修者,戒定慧叁者而已,戒則勉強控製,諸惡莫作。定則心地甯靜,浩然正氣顯現,私欲邪念不起。慧則照破幻妄,不爲所迷,不迷即是拔除。但此叁者,雖有前後,然必融而爲一,所謂定慧平均,拔除幻妄,始有力耳。
問:中論爲龍樹菩薩造,青目菩薩釋,惟讀其文氣,一脈相承,學生實不能分何者爲龍樹,何者爲青目
(李應南)
答:論中之文,有偈式文,有散行式文。偈式者論,散行式者釋也。
問:老師曾說破除二障除自己去做,時時省察外,另無他法,既只能自行,化他不是不見效果了嗎
亦即自行外,借助他人之力化我,並無用處嗎
(謝有昆)
答:萬法因緣生,必合和而成,但一事之成,力有主客之別,自者主力,他者助力。因緣合和之理,固是二力,然必自動,他力方能爲助,自如不動,他力枉然。我去化他,即自行,借他化我,亦是自行。
問:學佛的目的在離苦得樂,這個樂永遠存在嗎
若永遠存在,如何得到
(謝有昆)
答:佛學說樂,有真實與方便之別,乃隨順衆生根器而善巧假定。永遠樂者,按涅不生滅而言,有種種修持之法,依之信持,功夫圓滿,自然得到。俗言:“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此之謂也。
問:嘗聽李居士言:“苦之所以産生即因內在願望與外在環境不相配合,故感有苦”,今師言“苦僅不覺而已”,是否有沖突
(謝有昆)
答:李居士所言,與在下所言,並無沖突,一言部分,一言原則,合觀則一。究竟無苦,惟有涅,此必起修,必覺始肯修持。所謂不覺、始覺、隨分覺、究竟覺,究竟覺者,涅也。不覺不證涅,故離苦自覺始。
問:請問所有的“果”既都由“因”“緣”而來,即使我們的思想也都有其“因緣”,那麼我們還有什麼“自由意志”
(隱名氏)
答:意志隨個人自由而起,此名之曰因,其所起意志,必有希望,所希者成,名之爲果,所希不成,即是空有意志而已。其思想之起,又必因何而起,自必有其事物牽引,其事物即因緣也。
問:學佛旨在離苦樂,而苦樂皆爲煩惱障,則何舍此障而求彼障
(隱名氏)
答:樂有世間樂,與出世間樂,世間樂,五欲六塵是,出世間樂,清淨寂滅是。世間樂名曰壞苦,自是煩惱障。出世間樂,名曰涅,以無苦名樂,非著諸相之樂,乃是解脫之德,大自在也。
問:生在天上,有如人間之懷胎嗎,是怎樣出生法
(吳旺安)
答:衆生出生,分“卵胎濕化”四類,天上系化生,然仍在生死輪回中,不及極樂世界不生不滅好。
問:佛菩薩聖像,爲何都光著足
(吳旺安)
答: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示現于印度,印俗古多赤腳,實則我國古時,入門亦以脫履爲敬。再佛陀慈悲,赤足可免踏死生物。此界之人,所見此界佛裝,故造佛菩薩之像,依此爲准。
問:觀音濟度本願真經,這本經書可靠不可靠
(林金)
答:此經區區未曾見聞,如非耳目狹隘,恐有疑問。因只言經名,未見內容,故不敢遽斷。然經上加一“真”字,便似他教及乩壇所出,佛經中除陀羅尼用“真”字外,凡經之題,多無是字,故言疑也。
問:曼陀羅室主人著之觀音傳,可靠不可靠
(林金)
答:傳乃後人之稱述,並非經文,自不妨加贊幾分,但內容須于佛經有據爲准。此著乃系別名,區區亦未寓目,不敢說是說非。倘系佛教徒著者,自可假作宣傳之品,如系他教及乩壇誤寫者,何處來,則仍還何處爲佳。
問:中陰身是在哪個世界
(林金)
答:哪個世界有衆生,哪個世界便有中陰身。
問:佛,是不是另有一個佛世界
(林金)
答:可以如是說,但另一者,可遠可近,可在目有。蓋世界本無,乃心幻化,衆生穢土,乃衆生心現,衆生見之。佛居淨土,乃佛心現,佛眼見之。如人居室作夢,夢醒本見兩種境界,然此兩種境界,俱在此室。
問:金剛經雲:“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又雲:“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但諸恒河尚多無數”。足知空間之大不可思議,存于太空間中如恒河者,其數不知有多少,亦不可思議。凡佛所言,與現今科學家所證者相符。真不可思議大之空間,不可思議多之萬物,何自而來耶
太陽之熱量無量大(科學家之估計爲另一事)地球若是其大,而浮遊空中,日夜運轉,胡爲其然耶
不知佛經中有解釋否
敬請開示,甚感甚謝!(馬執中)
答:菩薩破塵沙惑盡,方證佛果,任何問題,經中皆有原則。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因無明即是晦暗空,由明再生暗見相,既生妄見,自現妄境。經論中無明爲因生叁細,生者來也。又般若心經,多人所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謂萬物之相,空謂萬物之性,相依性有,共業使然,“何來,胡然”,大略如是。
問:“佛言,受欲莫甚于色,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爲道者矣”。作何解
敬請詳爲開示。(王平郎)
答:欲顯者有五,財色名食睡也,魔力大者,以色獨最。財色同時,可舍財而取色;名食睡與色同時,亦必取色而舍余。是色乃惟一之大魔,他皆不能與旅。考諸古今中外史書,載貪色者累累,有以重色而棄王位者,有以色荒亡國而不悔者,有爲色移而忘君父之難者,有死在刹那猶戀色不舍者。他欲無此大力,故曰“賴有一矣”。
問:佛教初學課本注解楊仁山居士著述地獄在兩極,在我們南閻浮提地球否
(戴添丁)
答: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一切皆是名相,唯心所現,自作自縛,是真實說。既現大洲山海,便有地獄天堂,本無定處,隨處而現,義奧理微,凡不易知,必說方便一處,求易通俗。既無方所,任說一處,即爲某處,理事始臻無礙。如是自當依照聖量,信其所言,若必辯東辯西,便是癡人說夢矣,古德解世界安立,皆此原則。楊老居士,所指兩極,即南閻浮提即此地球。
問:四大部洲在須彌山四面大鹹水海中,外有鐵圍山圍之,而此四大部洲皆有地獄否
本願經說:鐵圍山之內,地獄在中,又叁海之內是大地獄,叁海是指身語意
(戴添丁)
答:娑婆大千世界,有無量之四大洲,皆有六道,何止一個小單位之幾部分。地藏經說叁海,就是叁海,忽又說指身口意,是喻叁業所造使然,前答曾說事理融合,謂之無礙,融會說未嘗不可,偏執說則非宜。
問:本願經說南方清潔之地,作其龛室及回首向南而不說向東、西、北,意思如何
(戴添丁)
答:茫茫虛空,實無四方上下,爲便于言說,假名方向。經指一方,不過使人心定一處,于佛菩薩,即有感應,按理法身遍虛空,論事須依教奉行。如君之問,則無事不有疑者,古人曾說,此是戲論。設推廣之,極樂世界爲何指西,琉璃世界爲何說東,豈非皆有問題。
問:觀世音菩薩乃是劫前古佛,名正法明如來,並非娑婆世界的凡人,爲什麼還有生日、出家日、成道日
(孫正修)
答:古今中外曆法,本各不同,本國古人之生辰,尚不准確,何況有史以前,以及其他世界乎
此不過後人紀念菩薩,假定之一日耳。再以出家成道論,亦欲多親近幾次而已。
問:人類是物質的奴隸,人身是畚尿的工廠。此語是積極或是消極
修淨行人常憶念此語,是否有益或無益
(鍾雲昌)
答:佛經有“觀受是苦”“觀身不淨”此是求開正慧之法,勝似說物質奴隸,畚尿工廠。存此念,對于“懲忿室欲”“砥礦廉隅”是積極,對于“爭權奪利”“弱肉強食”是消極。修淨行人,有個人常念之法,或禅之話頭或淨之佛號,貴在相繼不斷,打成一片,更不必別起一念,攀緣物質畚尿,致使正念掉舉,或趨散亂。倘遇物欲誘惑時,不妨作苦空不淨觀也。
問:法師大德講經時,後學常在講堂內打瞌睡,自知根淺福薄,意識愍暗,尊貴的佛法不能親得,自佑有過,未知如何調伏貪睡之欲
(鍾雲昌)
答:輕則擦耳、挺胸,或用力掐拳、張目。若仍不能驅此睡魔,宜預二枚鎳幣,遇瞌睡時,以二鎳幣合夾大腿內方,用力扣住一擰,痛極睡覺即去矣。不能下此決心,則到外面走走,回去再聽,可能清醒。
問:每次參加法會時,法師唱念消災延壽、大智、大行、大悲、大願等之洪名,可見佛菩薩也各有特殊悲世愍人之宏願。至于當來下生,是不是贊他願他應當再來下凡人世度衆生
誠如斯言則吾們肉眼凡夫豈能悉其變身
(楊開慶)
答:何等法會,何種儀規,並非任何法會,呆板一式。推測居士所問,或系佛前大供,供者供齋也,義取其普,必十方叁世俱無所遣,方爲普也。當來下生,乃謂彌勒菩薩,將來釋迦世尊法滅之後,即來娑婆,成佛度衆,固應獻供示敬也。再者凡設供養,或加贊歎,乃表自心之誠敬,非必眼見後始供與贊。例如每年教師節,贊歎孔子,清明掃墓,祭祀祖先,試問有誰,眼見孔子及其祖先
心誠神來享矣。
問:佛經經文的解釋,每見有歧異者,比如,對某個名詞的诠釋,某人以爲如此,某人以爲如彼,然皆從漢字字面之意義去解釋它,生甚感奇怪,爲什麼不直接去察照梵文原本
若單在漢字字面用工夫,則成訓诂,雖理論高妙,然梵文若無這種意義,豈非“離經”于不佑不覺中乎
(簡宗修)
答:此即翻譯之難處,必先精某一國之文字,而後始能運用某一國之文字。翻經困難,讀經解經,亦先須文理精通,始不解錯,歧異者,不解真實義耳。然亦有兩解皆對者,或一解其體,或一解其相,雖異未傷也。
問:弟子自揣可能壽命不長,但悲憫衆生之心亦極切,此短暫之時光,應偏重于自度或度他。(王志賢)
答:此不一定,壽有天賦,修得報得,種種不同,史書各有記載,袁了凡即共知一例也。然學佛人,不必著壽者相。至于兩度問題,人各有願,爲居士之計自度爲急,度他隨緣。
問:弟子之…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