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田,舊日種子,不遇增上緣,無由而起作用。佛號種子(念即由心,是心是佛)愈積愈厚,時時有增上緣,能得先起作用,報盡生西,惟舊種依然存在,故曰帶業。生西後,舊種仍須求斷,方證補處,是與通途之法,始異而終同也。若謂只管造惡,而以佛號作護符,則誤會矣。
問:一生造惡,臨終十念,即得往生。如此則不妨只管造惡,待到臨終,專作十念可矣。又何必日日苦修乎
(遊玉耀)
答:指夙有善根,一時著迷之人而言。若非夙有善根,健康之時尚不喜聞佛名,何況四大分離萬苦交煎之際,而能念佛乎
觀經下品下生,固雲臨終十念,要在“至心”二字。至心是放下萬緣,徹底專精之謂。俗子待到臨終,皆是多所依戀,決難念佛,安能還發至心。此時能發至心者,定屬夙根深厚之人,不容借口僥幸。
問:念佛之時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但在要完之時,爲何只念“阿彌陀佛”四字,是有甚麼關系嗎
(慧霖)
答:先念緩,後念急,急時四字易念耳。
問:聽老師在說法之時,講阿彌陀佛四字,就包含叁藏十二部經,又是經王和咒王,那麼還是有阿彌陀佛這人沒有
或是僅僅的一個經王咒王的代名呢
(慧霖)
答:此須分二段答覆:一、“阿”字爲一切梵字發音之初,無“阿”字即無一切經;又爲八萬四千陀羅尼之心,無“阿”字即無八萬四千陀羅尼。僅此一字,亦可曰經王咒王。是顯密二教均不能離此一字。若講四字勝義,顯教各大經中處處指歸,人多曉了,不必複贅。茲就密教言,“阿”字總表佛部,具理智不二義。“彌”字總表蓮花部,具生法二空義。“陀”字總表金剛部,具堅固不壞義。所說包括叁藏十二部誰曰不宜
二、上系解釋四字勝義,何可疑無其人,淨土叁經,所說甚詳,彌陀乃爲極樂導師,不過此尊導師洪名,已具此不可思議功德耳。
問:弟子自學佛到如今,爲什麼沒有聽說過阿彌陀佛的聖誕
(慧霖)
答:阿彌陀佛,乃法藏比丘修成,彌陀經曰:“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再說到法藏生時,無量壽經曰:“過去無量不思議無央數劫……有大國王名世饒王……棄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如此久遠,年尚不知,何能知其月日。今人以舊曆十一月十七日爲彌陀聖誕,相傳是日爲永明大師誕辰,借來紀念彌陀。
問:年少而至老只念佛求生西方,與閑時少研佛理,將盡能力救脫衆生,如何方好,有何不同
(慧性)
答:發菩提心是淨業正因,念佛是上求佛道,研理是廣學法門,救脫衆生是下度衆生,此叁者均是菩提心。應並尊重,不可軒轾。
問:定課念佛時妄想心繼續顯出,心不想佛,耳不聽佛,在念日子不久,亦念不多聲(約念一千多聲),知念多聲始可斷妄,但無時間,如此者,只可種善緣,亦能生西否
現事多亂心甚重,暫停待將事少,才開始定念好嗎
(慧性)
答:至心十念,亦可往生,何況日課千聲。凡夫家居,安能無事,若待事少再念,則永無能念之時矣。要在自己觀機利用時間,作事用身用手,念佛用心用口。定課但能早起半點鍾,即能照作,散課隨時隨地,皆可執行,不管心亂不亂,總是一直念去好。
問:又普門品中:“若有女子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菩薩是度衆往西,豈有度衆生出生娑婆世界乎
(陸天養)
答:生西必聞法信修,方能成就,其有衆生,但修人天福報,不發出世大心者,自不能超出娑婆。菩薩即以此類衆生,而與求男求女之人;實以此衆,佛緣未熟,本在娑婆,行一時之權智,滿求者之心願,並非度衆出生娑婆也。
問:佛有叁身:一、釋迦佛,二、大日如來佛,叁、彌陀佛,實一佛之德,所流出之叁體也。大日者,釋迦之法身;釋迦者,大日之化身。亦分爲:釋迦教,大日教,彌陀教叁教。爲彌陀者之身,究爲何身
釋迦教大日教所爲何解
(管新盤)
答:此密家之說,釋迦教即顯宗,大日教即密宗,彌陀教即顯密雙融之淨土宗。既雲大日爲法身,釋迦爲化身,彌陀自是報身矣。
問:淨土宗,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叁經爲宗,遵以念佛,藉他力而求解脫,我等愚夫愚婦,因時間及事務關系,未能讀誦兩種壽經,專念小彌陀經及念佛,臨命終時,倘一心不亂,是否違犯未誦壽經
可否往生淨土
(管新盤)
答:淨土叁經,各有其用。無量壽經主廣修六度萬行,觀無量壽經主心作觀想,阿彌陀經主一心持名。研教時不妨廣學,修法時貴在專一,果能依彌陀經持名有恒,決定往生,況能持至一心,更千妥百穩矣。
問:一般居士,現爲國家服務,對于佛示,求解脫法門,因俗務瑣事羁身,未遵奉行,除每日念佛後誦彌陀經外,始終未能奉行佛示法門,可否往生淨土
有否違犯居士戒
(管新盤)
答:日誦彌陀經及念佛,便是奉行佛法,身在含元殿上,何必更問長安
至雲居士戒,乃另爲一事,須依他正受,今雖未受,凡屬佛子,殺、盜、邪淫、妄語、飲酒,亦須發心自戒耳。
問:念佛人因疑未斷盡,信不堅固,往生邊城,若然往生邊城,是不是有佛接引
抑或自己往生乎
(智梁)
答:化佛接引,不過蓮花不及開耳。
問:古德常有淨業功成,平時或臨命終時,每有見彌陀,見觀音、勢至或諸菩薩,吾人所以能認識不常見之客其名是誰,必有人介紹,才能認識。若佛及菩薩,突而其來,並無人介紹,亦無自我介紹,何以能認識乎
能保不差誤乎
(智梁)
答:叁聖乃我平素意念已久之相,屆時當如念而現,不過更加莊嚴。再舉一喻,夢中所見之人,並無介紹,有時亦知其名字,理與此同。
問:自友啓示宗教的信仰,自心信念持行學佛念佛之時,心猿意馬侵擾菩提果園,是否障深業重
(黃重富)
答:障深業重,娑婆之人,大抵皆然,不止居士。念佛心亂,是功夫尚淺,應有理象,不可急躁,以求速效。只宜念時字字清楚,自聽字字清楚,再從一至十(一氣叁句再叁句後四句)記數清楚,久久自能一心。
問:東土難生,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明師難遇,而我東土已生,人生已得,佛法微聞,明師未遇,有志入釋門修真,遠離六道輪回之苦,不合家境窘迫,家務纏身,是否無衲福之緣
(黃榮富)
答:東土二字錯記,乃是“中國難生”,中國指一國之中心,別于邊地。淨土法門,有師固佳,無師亦能看書自修,而成功不限于出家也,但肯發心,無須擇境。
問:夜眠之時妄想頓生,想而不想,不想而想,往往魔軍隨時隨地進攻靈山之境,倉猝之時,持佛擋退,息而複來,是否精神衰弱或者戒定未持
(黃榮富)
答:此仍功淺現象,是精神衰弱,亦是戒定無力。眠時宜默持四字洪名,(不念南無),不管有魔無魔,只是醒時便持。
問:阿彌陀經雲:“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時經行”。極樂世界爲出離叁界之聖域,豈尚有食欲乎
佛是否尚有飲食之欲乎
請釋其疑!(葉普開)
答:凡夫界之色空二天,尚無食欲,安有佛陀還存食欲之理。極樂世界之飲食,一爲帶業往生未斷習氣之衆生而現,然亦是意食。二爲六塵說法,以使此土衆生起極欣極厭之心。
問:或疑金剛經無相,淨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
(林夢丁)
答:僅入手修法不同,但淨土之寂光,亦是無相。此皆是一真法界,有何不相融處
問:魔術(如走陰之類)敢觀地獄相,雲何不敢觀極樂世界相
(呂慧良)
答:外道之智,只知高者爲天堂,低者爲地獄,高者自知無分能去,只好說些地獄鬼話,欺騙愚人。至不觀極樂世界者,彼于佛經毫不了解,又安足以語取道。
問:觀經中觀世音菩薩放六道光明,救六道衆生之苦厄,那麼叁惡道之衆生,到底菩薩救他們往什麼地方去
(呂慧良)
答:要須視其業力及夙根深淺而定,惡業淺夙根厚者,亦可頓出輪回,反之則次第漸超耳。
問: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是否即能現佛,如不能一心不亂,恐不能往生吧
(白潔卿)
答:不問現佛與否,得到一心,自是最好境界。縱得不到一心,只要臨終正念分明,亦能往生,但品位不高耳。
問:持名念佛外,必須想佛威德相好,種種光明,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次第觀想,觀成就時能往生西方,如觀不成或單觀相好光明,極樂世界八功德水,或諸寶行樹或諸鳥之音,是否一樣能觀成功
這樣觀法,是否合理,可不可往生
(白潔卿)
答:持名與觀想,原是兩事。古人曾主兼修,後來漸主分修。即持名者不必兼觀想也。至雲單想相好光明等,亦甚合理,即爲第十叁雜想觀之法,理事不違,安能不生。
問:龍舒淨土文中,雲持是咒“滿二十萬遍即菩提芽生,滿叁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此是與念佛入定一樣道理否
(許炎墩)
答:此亦克期求證之一法,如持名之一日至七日義耳。
問:彌陀經中“今現在說法”一句,是否隨時隨地念念至甯靜地步,觀想經中妙境,就是聞法
(張廷榮)
答:小彌陀經未教作觀,不必如是著想。此句不過雲今日之時,彌陀亦正在極樂說法也。
問:偈中之“我今大皈依”句,若但皈依二字,則學人亦粗知其義,今加“大”字,其義爲何
(陳如德)
答:此有叁義。一者佛之法身遍滿法界,我之心願亦隨之遍滿法界。如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雲“歸命盡十方”,是其一例。二者古德雲:皈依阿彌陀佛,即是皈依一切諸佛。叁者阿彌陀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量壽經及觀經皆雲:彌陀光中化佛無數,我今皆皈依之。備斯叁義,是故雲大。
問:嘗閱淨土古德語錄中雲:“極樂世界,純是大乘菩薩之境界”。而觀經中品上生章中,有說苦空無我四谛等法,又往生者,複有證聲聞小果者,其義雲何
(陳如德)
答:昙鸾大師注優婆提舍願生偈雲:“聲聞以實際爲證(叁德中只樂涅)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指彌陀)…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