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P2

  ..续本文上一页识田,旧日种子,不遇增上缘,无由而起作用。佛号种子(念即由心,是心是佛)愈积愈厚,时时有增上缘,能得先起作用,报尽生西,惟旧种依然存在,故曰带业。生西后,旧种仍须求断,方证补处,是与通途之法,始异而终同也。若谓只管造恶,而以佛号作护符,则误会矣。

  问:一生造恶,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如此则不妨只管造恶,待到临终,专作十念可矣。又何必日日苦修乎

  (游玉耀)

  答:指夙有善根,一时着迷之人而言。若非夙有善根,健康之时尚不喜闻佛名,何况四大分离万苦交煎之际,而能念佛乎

  观经下品下生,固云临终十念,要在“至心”二字。至心是放下万缘,彻底专精之谓。俗子待到临终,皆是多所依恋,决难念佛,安能还发至心。此时能发至心者,定属夙根深厚之人,不容借口侥幸。

  问:念佛之时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但在要完之时,为何只念“阿弥陀佛”四字,是有甚么关系吗

  (慧霖)

  答:先念缓,后念急,急时四字易念耳。

  问:听老师在说法之时,讲阿弥陀佛四字,就包含三藏十二部经,又是经王和咒王,那么还是有阿弥陀佛这人没有

  或是仅仅的一个经王咒王的代名呢

  (慧霖)

  答:此须分二段答覆:一、“阿”字为一切梵字发音之初,无“阿”字即无一切经;又为八万四千陀罗尼之心,无“阿”字即无八万四千陀罗尼。仅此一字,亦可曰经王咒王。是显密二教均不能离此一字。若讲四字胜义,显教各大经中处处指归,人多晓了,不必复赘。兹就密教言,“阿”字总表佛部,具理智不二义。“弥”字总表莲花部,具生法二空义。“陀”字总表金刚部,具坚固不坏义。所说包括三藏十二部谁曰不宜

  二、上系解释四字胜义,何可疑无其人,净土三经,所说甚详,弥陀乃为极乐导师,不过此尊导师洪名,已具此不可思议功德耳。

  问:弟子自学佛到如今,为什么没有听说过阿弥陀佛的圣诞

  (慧霖)

  答:阿弥陀佛,乃法藏比丘修成,弥陀经曰:“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再说到法藏生时,无量寿经曰:“过去无量不思议无央数劫……有大国王名世饶王……弃国行作沙门号曰法藏”。如此久远,年尚不知,何能知其月日。今人以旧历十一月十七日为弥陀圣诞,相传是日为永明大师诞辰,借来纪念弥陀。

  问:年少而至老只念佛求生西方,与闲时少研佛理,将尽能力救脱众生,如何方好,有何不同

  (慧性)

  答:发菩提心是净业正因,念佛是上求佛道,研理是广学法门,救脱众生是下度众生,此三者均是菩提心。应并尊重,不可轩轾。

  问:定课念佛时妄想心继续显出,心不想佛,耳不听佛,在念日子不久,亦念不多声(约念一千多声),知念多声始可断妄,但无时间,如此者,只可种善缘,亦能生西否

  现事多乱心甚重,暂停待将事少,才开始定念好吗

  (慧性)

  答:至心十念,亦可往生,何况日课千声。凡夫家居,安能无事,若待事少再念,则永无能念之时矣。要在自己观机利用时间,作事用身用手,念佛用心用口。定课但能早起半点钟,即能照作,散课随时随地,皆可执行,不管心乱不乱,总是一直念去好。

  问:又普门品中:“若有女子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菩萨是度众往西,岂有度众生出生娑婆世界乎

  (陆天养)

  答:生西必闻法信修,方能成就,其有众生,但修人天福报,不发出世大心者,自不能超出娑婆。菩萨即以此类众生,而与求男求女之人;实以此众,佛缘未熟,本在娑婆,行一时之权智,满求者之心愿,并非度众出生娑婆也。

  问:佛有三身:一、释迦佛,二、大日如来佛,三、弥陀佛,实一佛之德,所流出之三体也。大日者,释迦之法身;释迦者,大日之化身。亦分为:释迦教,大日教,弥陀教三教。为弥陀者之身,究为何身

  释迦教大日教所为何解

  (管新盘)

  答:此密家之说,释迦教即显宗,大日教即密宗,弥陀教即显密双融之净土宗。既云大日为法身,释迦为化身,弥陀自是报身矣。

  问:净土宗,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经为宗,遵以念佛,藉他力而求解脱,我等愚夫愚妇,因时间及事务关系,未能读诵两种寿经,专念小弥陀经及念佛,临命终时,倘一心不乱,是否违犯未诵寿经

  可否往生净土

  (管新盘)

  答:净土三经,各有其用。无量寿经主广修六度万行,观无量寿经主心作观想,阿弥陀经主一心持名。研教时不妨广学,修法时贵在专一,果能依弥陀经持名有恒,决定往生,况能持至一心,更千妥百稳矣。

  问:一般居士,现为国家服务,对于佛示,求解脱法门,因俗务琐事羁身,未遵奉行,除每日念佛后诵弥陀经外,始终未能奉行佛示法门,可否往生净土

  有否违犯居士戒

  (管新盘)

  答:日诵弥陀经及念佛,便是奉行佛法,身在含元殿上,何必更问长安

  至云居士戒,乃另为一事,须依他正受,今虽未受,凡属佛子,杀、盗、邪淫、妄语、饮酒,亦须发心自戒耳。

  问:念佛人因疑未断尽,信不坚固,往生边城,若然往生边城,是不是有佛接引

  抑或自己往生乎

  (智梁)

  答:化佛接引,不过莲花不及开耳。

  问:古德常有净业功成,平时或临命终时,每有见弥陀,见观音、势至或诸菩萨,吾人所以能认识不常见之客其名是谁,必有人介绍,才能认识。若佛及菩萨,突而其来,并无人介绍,亦无自我介绍,何以能认识乎

  能保不差误乎

  (智梁)

  答:三圣乃我平素意念已久之相,届时当如念而现,不过更加庄严。再举一喻,梦中所见之人,并无介绍,有时亦知其名字,理与此同。

  问:自友启示宗教的信仰,自心信念持行学佛念佛之时,心猿意马侵扰菩提果园,是否障深业重

  (黄重富)

  答:障深业重,娑婆之人,大抵皆然,不止居士。念佛心乱,是功夫尚浅,应有理象,不可急躁,以求速效。只宜念时字字清楚,自听字字清楚,再从一至十(一气三句再三句后四句)记数清楚,久久自能一心。

  问:东土难生,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明师难遇,而我东土已生,人生已得,佛法微闻,明师未遇,有志入释门修真,远离六道轮回之苦,不合家境窘迫,家务缠身,是否无衲福之缘

  (黄荣富)

  答:东土二字错记,乃是“中国难生”,中国指一国之中心,别于边地。净土法门,有师固佳,无师亦能看书自修,而成功不限于出家也,但肯发心,无须择境。

  问:夜眠之时妄想顿生,想而不想,不想而想,往往魔军随时随地进攻灵山之境,仓猝之时,持佛挡退,息而复来,是否精神衰弱或者戒定未持

  (黄荣富)

  答:此仍功浅现象,是精神衰弱,亦是戒定无力。眠时宜默持四字洪名,(不念南无),不管有魔无魔,只是醒时便持。

  问:阿弥陀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时经行”。极乐世界为出离三界之圣域,岂尚有食欲乎

  佛是否尚有饮食之欲乎

  请释其疑!(叶普开)

  答:凡夫界之色空二天,尚无食欲,安有佛陀还存食欲之理。极乐世界之饮食,一为带业往生未断习气之众生而现,然亦是意食。二为六尘说法,以使此土众生起极欣极厌之心。

  问:或疑金刚经无相,净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

  (林梦丁)

  答:仅入手修法不同,但净土之寂光,亦是无相。此皆是一真法界,有何不相融处

  

  问:魔术(如走阴之类)敢观地狱相,云何不敢观极乐世界相

  (吕慧良)

  答:外道之智,只知高者为天堂,低者为地狱,高者自知无分能去,只好说些地狱鬼话,欺骗愚人。至不观极乐世界者,彼于佛经毫不了解,又安足以语取道。

  问:观经中观世音菩萨放六道光明,救六道众生之苦厄,那么三恶道之众生,到底菩萨救他们往什么地方去

  (吕慧良)

  答:要须视其业力及夙根深浅而定,恶业浅夙根厚者,亦可顿出轮回,反之则次第渐超耳。

  问: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是否即能现佛,如不能一心不乱,恐不能往生吧

  (白洁卿)

  答:不问现佛与否,得到一心,自是最好境界。纵得不到一心,只要临终正念分明,亦能往生,但品位不高耳。

  问:持名念佛外,必须想佛威德相好,种种光明,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次第观想,观成就时能往生西方,如观不成或单观相好光明,极乐世界八功德水,或诸宝行树或诸鸟之音,是否一样能观成功

  这样观法,是否合理,可不可往生

  (白洁卿)

  答:持名与观想,原是两事。古人曾主兼修,后来渐主分修。即持名者不必兼观想也。至云单想相好光明等,亦甚合理,即为第十三杂想观之法,理事不违,安能不生。

  问:龙舒净土文中,云持是咒“满二十万遍即菩提芽生,满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陀佛”,此是与念佛入定一样道理否

  (许炎墩)

  答:此亦克期求证之一法,如持名之一日至七日义耳。

  问:弥陀经中“今现在说法”一句,是否随时随地念念至宁静地步,观想经中妙境,就是闻法

  (张廷荣)

  答:小弥陀经未教作观,不必如是著想。此句不过云今日之时,弥陀亦正在极乐说法也。

  问:偈中之“我今大皈依”句,若但皈依二字,则学人亦粗知其义,今加“大”字,其义为何

  (陈如德)

  答:此有三义。一者佛之法身遍满法界,我之心愿亦随之遍满法界。如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云“归命尽十方”,是其一例。二者古德云:皈依阿弥陀佛,即是皈依一切诸佛。三者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量寿经及观经皆云:弥陀光中化佛无数,我今皆皈依之。备斯三义,是故云大。

  问:尝阅净土古德语录中云:“极乐世界,纯是大乘菩萨之境界”。而观经中品上生章中,有说苦空无我四谛等法,又往生者,复有证声闻小果者,其义云何

  (陈如德)

  答:昙鸾大师注优婆提舍愿生偈云:“声闻以实际为证(三德中只乐涅)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指弥陀)…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