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處,即過來人修習時可告人之最明顯分別所在。後學以爲定不發慧,則成就有限,可以說比外道不如。淨土宗念佛至一心不亂時此定力已至發慧程度,故得往生
(門外漢)
答:所提叁項,只是定慧,因禅法亦定也。求定之法,不外止觀,禅淨密律四綱是也。然每綱各有細目。求慧之法,不外聞思修,教理行參,四法是也,諸法亦有細節,修者尚定慧平均,惟行不如法,偏定偏慧,皆是正因,終勝外道。淨土宗叁根普被,開慧者上生,不開慧者下品,故彌陀經只說一心,余義讓行者自辨。
問:禅宗之見性成佛,密宗之當生成佛,此佛與釋迦彌陀是異是同
後學以爲就願行圓滿上區別,佛是有等級的。然則禅密諸大德,以爲然否
又不立文字的心法名曰禅宗,似乎有點勉強,不如“教外別傳”圓融,心法豈是靠修習能成
(門外漢)
答:見性成佛,是自性顯露之謂,佛者覺也。性爲本覺,由迷啓悟曰始覺,功夫遞進,曰隨分覺。至圓滿極果,曰究竟覺。當生成佛,乃修法時,叁密相應,觀成本尊,大德常在定中者,另當別論,普通學人,出觀仍是凡夫。釋迦彌陀,皆究竟覺,常住寂光,似在彌勒未來以前,無有比倫。此外尚有藏通別圓諸說,是亦不同。禅宗不立文字,乃一時之權巧,並非隨便雲雲,無頭亂修。必經名師,逗引開悟,悟爲見道,見道而後修道,方不歧中又歧,見性而後研教,方契如來實義。此必有如貓捕鼠,如雞孵卵之苦功,且須要如喪考妣,大死一番之精神,各有宗承,各有家風。絕非閉門造車,盲人瞎馬,不能只見幾個口頭野狐之流,遂謂禅宗爾爾,則大誤矣。
問:萬法因緣生,佛菩薩度世亦不離此一原則,證之釋尊弟子俱成阿羅漢而那位只會念掃帚一字之某尊者便知佛之緣行法力無邊。今屆末法,衆生求度豈不難之又難
末法時期有無佛菩薩慈悲衆生,另弘法門廣度衆生
(門外漢)
答:古德雲,正法時期戒成就,像法時期禅成就,末法時期淨成就。佛菩薩有感必應,隨時現身,度化衆生,但我輩障重,雖遇錯過,是可悲耳,淨土法門,名曰門余大道,即是八萬四千法門以外之另一法門,何必他求!
問:布施以叁輪體空爲貴,然則以功德回向菩提道及衆生,是否落相
因回向必有我、功德、對方之叁相故。(林慧明)
答:佛氏門中,講理不廢事,說事不廢理。叁輪體空理也,回向事也,淺學淺解者,自以回向爲方便,夙學入深者,自應契歸體空爲直實。我人功德是相,回向是著相,叁輪體空亦是相,存念亦是著相,然則如之何而可
曰,不住無爲,不盡有爲,亦不回向,亦是念空,庶近之矣。
問:常見病重者,極願代爲祈禱求佛菩薩加被,令其消除病苦,並增正信,然又恐道力微薄,未獲感應反令衆生疑惑佛菩薩之神力,不知平素修何法,存何心方遇事能得感應
(林慧明)
答:凡受病苦,皆屬夙孽,已熟之果,雖發忏悔,事已嫌遲,況自不悔耶
他人代忏,乃是忏者慈悲之心,自有功德,惟忏者得多分,被忏者得少分耳。然尚須被忏者信心生愧否則少分亦不感應也。凡屬佛法,均有力量,不必分別,更應知佛法不可思議,業力亦不可思議,法力勝業力,則業可消,業力勝法力,則業不消。
問:據說扶鸾亦有佛祖降旨,我想扶鸾亦屬佛教錯否
(陳燈逢)
答:鸾壇是神道設教之一種,與佛教無關,所謂佛旨者,皆系鸾壇中人假造,或屬靈鬼僞托,其所出鸾語,少明佛學者,類能辨之,居士切勿皂白不分。
問:雲人死了,有罪者入地獄受報,無罪者就往生,但每聞人說,在某處睇見某鬼,在某處盼見某鬼,此從何而有
(林秀豔)
答:這話大錯大錯,往生二字,是指往極樂世界而言,不但無罪不能去,就是大善大德,亦不能去,惟有常念阿彌陀佛,得到一心,始能前往,在彌陀經中所言甚明,必須相信。說到入地獄,亦不如此簡單,此苦世界中,有六種界線,乃是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名曰六道輪回,生生死死,永在苦輪中轉。生前念佛之人,不入其中,往生極樂,不知念佛之人,死後隨其善惡,而入六道。
問:我的父母過世後,我思念懷憶他,有時切甚就在他的主位香爐內上香,禱告他給我夜夢見他面,總沒有夢見過他面,這樣想來無鬼論嗎
(林秀豔)
答:人死之後,六道之中不知入于何道,若在鬼道,或能感召,余則皆不能來也。思想求夢,實無所益,不如念佛,爲親祝福求超升也。
問:不問燒香拜佛念經,只求研究佛教典籍,及遵行佛教教條,可算是佛教否
(李茂鴻)
答:學佛程序有四,曰信、曰解、曰行、曰證。如能燒香拜佛念經者,信也。研究教典者,解也。遵教條需實行者,行也。人能如是,乃真佛徒,後必速得成就,成就即是證也。
問:佛教徒除研究佛教教義外,爲何還要燒香拜神及念經
這樣不是變成迷信了嗎
(李茂鴻)
答:佛教信徒,並不崇拜鬼神,焚香亦只是對佛表示恭敬,念經則有數種不同:一者教義載在經中,不念何能解;二者佛教修功,曰戒、曰定、曰慧、念經者,求定之一法耳。知此者,燒香念經,而非迷信,不知此希邀福報者,不免迷信也。
問:竊以爲羅漢尚未超叁界,只有佛已超叁界,太虛大師曾將叁界分大小,小叁界亦不及色界(見佛法總論),就人天言,可謂超叁界之聖者矣。人類所指之天,常爲忉利天也。蓋叁界以上不受火水風劫,自已避大劫,若羅漢已不退轉,則是已了輪回。又無色界以上究是何界
後學尚不得知,擬似屬佛界,則辟支尚不可及,況羅漢乎
少讀經典,疑問已久,故請開示!(門外漢)
答:叁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耳。羅漢譯曰無生,已斷盡見思二惑,是已超出,不有分段生死矣。無色界外,仍有世界,四維上下,重重無盡,此是以質境言。若言佛界,便有“法”“報”之不同,法界寂光無相,並無界限,報界(術語曰報土)隨報身而現,乃是化境,專爲利衆而示耳。佛之報土,既爲利益衆生,感者即可涉入,聲緣菩薩,皆能往遊,否則佛現此土胡爲乎
問:天界之分是佛尊金口所宣乎
詳何經典
(門外漢)
答:大乘經中,多有記載,無法列舉。無已,有“法苑珠林”一種,等于佛教類書,雖屬震旦之作,皆是根據教典,內有世界安立部分,可窺崖略。
問:佛法不明體用,色空之義不了,所謂體則曰真如,曰法性,曰法界,曰法體,曰般若,曰心……假名甚多,各宗不同,今欲概知法體之說,請問要看何種佛書
乞示知。(門外漢)
答:居士既知此名詞,各宗不同,欲概知其緣由,自必遍閱各宗經典,方能清楚。如求略知,只在“佛學辭典”上查閱,亦能分別名相,但不能詳其義耳。然此動機,爲研教乎
爲證道耶
如爲證道,短者“金剛”,“入楞伽”,長者“華嚴”,“大般若”,“法華”等,任擇一種,專意攻之自能識法性體要。若爲研教,便須彙各宗主經,對照異同,方明旨趣耳。
問:受爲五蘊之一,所言“觀受是苦”,是否僅指“受”蘊而言,抑普指五蘊
(吳任輝)
答:五蘊之“色”,是指外在身形,其“受想行識”,是開內在心相,其中受字,乃代表心一部之名詞。觀受是苦之受,與蘊法之受,義小有異,只單作領受解,並非代詞而已。身所受之困厄,是“色”蘊之苦,心所受之憂惱,是“受想行識”四蘊之苦。
問:“苦”是實在,“樂”是虛僞,事理顯然,但心經上對苦之義,亦屬于空,乞再釋示。(吳任輝)
答:心經乃是發揮般若玄理之理,言萬法色相,爲因緣和合假有,而萬法實無自性,故曰空。無自性是真空,現色相是妙有,然性是相體,相是性用,是性相體用一如,真空妙有一如,故經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二句極爲圓通。但心經是言性之經,自然對空詳盡演說,不專言性之經,又當觀機,或說性空,或說相有。雖然,而心經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二句,而與任何經文,並無矛盾。四谛說苦,心經言空,一就體言,一就用言,切勿誤會也。
問:吾人之命根不斷,不能與世間隔絕,當然息息相關,但處此苦苦之世界,而發心學佛,求解脫,應持何種態度爲相宜
(吳任輝)
答:觀自所受是苦,應當明了因果,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求解脫。觀他所受是苦,應當同體起悲,隨緣法施,善巧化導,教他解脫。
問:如何學習佛法,能使身心健康,古人雲山有玉石草木不凋,人有至道形貌不衰,又雲富潤屋德潤身,學佛之人,如多病衰頹,何能奮起精進,任重致遠乎
因請指示健康少病之道。(合于佛法者)(黃清榮)
答:病弱固屬秉賦與環境,然按佛理,亦與叁世因果有關。明乎此,惟有至心忏悔,諸惡莫作,以絕罪緣,衆善奉行,以培福因,使其夙業,無緣不生,造而能轉,此其一。進而再深解佛理,應知“身見”,乃見惑之首,“我相”乃菩提之障,有此二者,不但爲學佛之礙,而于世法,終日恻恻戚戚,亦失寬和氣象,心不曠達,何由健康,此其二。
問:十善業道經是世尊在海底龍宮說的,當時的聽衆是什麼類的。俗語說四海龍王,那麼龍宮也是四個是不是
現世海上大輪船各方面通行,乃至大海戰等,對于龍宮能妨礙否
(朱幼)
答:世尊在龍宮說法,經中明言,皆是水族之類,聚集而聽。至雲龍宮,受輪船及海戰等妨礙與否,可以不勞所慮。所雲龍王,系能通靈變化之龍神,而非蠢頑動物之龍畜,其宮亦系福報所化,非人世物質之建築,故不受人類之妨礙。
問:我是佛教徒,往往要到佛堂去學理,丈夫見到常常出去,他就大爲不滿,這個難解的問題,怎麼辦呢
再佛教是一樣的,爲什麼各個佛寺教的贊聲不同
(張修證)
答:人生學佛,多有障礙,此須善巧方便,不可固執。若真心學佛,心中便是道場,家庭也是道場,何必外出。自己房中,早晚一爐香,百千聲佛號,但出至誠,便能得益,似較亂跑惹是生非尚覺清淨。若因執著,夫妻吵鬧而使家庭不安,反啓外人毀謗。至…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