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雲各寺唱贊不同,此系南北中外口音關系,經典內容,無不一律,應注重其實際,不必在外表上吹求。
問:萬法皆由因緣生,無非是假相,一法不有是否謂緣生性空
(蓮雲班)
答:藏通學人,業識未空,應作此觀,真實谛故。若到業識轉智,平等大覺,則性相不二,萬法一如矣。
問:佛教說叁心不可得,若逢樂不喜,逢苦不憂,此心何心,我等因遠隔師訓聽深理實不明了
(蓮雲班)
答:叁心不可得,且暫不說,果能逢樂不喜,逢苦不憂,便是不起分別,此心漸向平等。但既謂逢樂逢苦,是心內已起分別,而以法排遣,抑製其喜憂,此乃發乎情,止乎禮,爲忍之道心也。
問:佛以慈悲攝化群迷,故有諸法,若迷歸悟,即無一法可說,不過是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否
(蓮雲班)
答:諸上善人,既明“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自當知衆雖在迷,佛亦無法,佛若有法,則是聖解矣。不過契理契機,有不盡之善巧方便而已。
問:佛法導論裏,圓淨居士說,佛教是起信非強信,這點我最贊同,一味強信只是自我麻醉而已;但如何使我起信呢
這點我深感煩惱!(陳朝福)
答:古人有言,“英雄所見大致相同”此言兩智平等,方能彼此了解,佛我智慧,大相懸殊,不信其言,無足怪也。起信之法,大別有二,一者重其人,因信其言,二者究其理,因信其言。是皆謂之正信,而非勉強,如不重其人,不究其理,舍之而已,有何煩惱。既因不能起信,而又生煩惱,是重其人矣,而無由得入也,第一之路不通,惟有取第二途徑,如兩皆不取,是惶惑有障也。
問:已具神通,如何辨別其爲佛道或外道
(吳茂雄)
答:神通大別有六,能了生死,厥惟漏盡一通,而外道無之。余雖相同,然起用正邪有別,大小力量有別,智者自能辨之。
問:地藏經雲“一切智成就如來,未出家時,發願早成佛道,廣度罪輩,令使無余”,地藏菩薩未出家時,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以上二願皆佳但未審何願爲勝
(賴棟梁)
答:二願之期望,是皆爲廣度罪苦,令使安樂,期果既同,則無有高下。惟其二者之方法有異,此應論果不必論法,如一人用木瓢取水一斤,又一人用金瓢取水一斤,請問兩者之水孰多孰少
問:叁寶弟子買業産(耕地)或參加政治, 否謂再加染深煩惱濁
(梁明象)
答:在家弟子,不離營生,但須存心平衡,莫討他人便宜,本分所得,亦不爲貪。
問:朱子以鬼神爲陰陽二氣之往來伸屈合散,橫渠謂鬼神爲二氣之良能,伊川則謂鬼神爲天地之妙用,而皆排斥佛教六道輪回之說,諸氏見理精辟,且嘗出入二氏,何以會生出此種斷見
(鍾鈞梁)
答:諸氏謂鬼神爲陰陽二氣,天地妙用,自不同西學純尚物質,尚不得謂是斷見。問此陰陽二氣,究竟謂何
既認有二氣,不過名詞不同而已,再問妙用謂何
用必依體,亦是名詞之異,實則皆認爲有其事也。儒家經書,未嘗言無鬼神,詩易傳史,各有記載,檢閱昭然,孔子並未非之,而未儒非之,是其學派創言,非傳承儒宗之學也。諸氏雖曾涉獵梵典,然皆不精,卻又陽斥陰取,靜坐談性,觀其學案所雲,大類禅家語錄,或其別有苦衷,對一時風氣有所思移乎
問:宋儒悟理甚深,行持又多與佛教戒律相符,然不信後有之說,依佛法言,身後應落何道
(鍾鈞梁)
答:彼不信後有,卻信前有,其注明德之性,而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實亦信乎後有,鬼神爲後有之一,諸氏既信二氣,又注“至誠如神”句,曰神謂鬼神,此皆人後有之事也。所謂夾岸桃花新雨後,馬蹄無處避殘紅也。
問:“叁輪體空”布施不著相,每有作善事,有無必要一一作回向
(王清漢)
答:叁輪空否,以心有無印象爲斷,我輩初機,求心無相,雖知其理,但能真不著相,卻非一日之功。每作善事,念存回向,亦是有相,何得雲空,但回向不爲自己,向與衆生,亦是漸離我相之善巧,不問空與不空,已勝爲我者多矣。
問:彌勒菩薩系已證果之菩薩,何以仍居欲界天第四層之兜率天乎
(何玉貞)
答:叁界諸天,有二特處,一色界之五不還,二欲界之兜率內院也。此二處不受叁災,乃聖人暫居之所,不還多爲聲緣解脫之地,內院乃佛降娑婆之行宮,實不同凡夫業牽之依報而不得自在者也。
問:衆生是原有或緣生
如系原有不合緣生之原則,如系緣生,先有會造業之衆生乎
先感業果報而成爲衆生乎
如系前者清淨之衆生爲何會造業
如系後者已先無自己爲何造業,豈能別人之業我們會感果報
是則太冤枉,如系自生他生共生緣生,那麼衆生不斷被創造出來乎,似均不是,可能會被老師罵爲世間見,但被蓮友問,無法解答。(蔡明谷)
答:所問多出誤會,故界線不清,致有張冠李戴,堪分四段答之。一、“衆生是原有”,至“先感業果報而成爲衆生乎”。所謂衆生者,是雲衆多緣集而有生命也。萬物之生,皆屬于緣,此其公例,不獨人爲然也。茲就人言,乃五蘊四大,十二因緣等,多緣而成爲人。更須知真空即妙有,妙有仍真空,而此空有如靜則無所生,如動則變現萬物矣。動則諸有相互和合,故生幻相,此一動即是造作,不必問其善惡也。人之識蘊,即本性不覺而動所變,色蘊即父母媾精而化,識色合則諸緣畢集,此衆生先期之大概,故不必言善惡之類也。二、“如系前者之清淨衆生”一段,既緣集變衆生矣,則五陰熾盛,是衆生非清淨,清淨自不成衆生,蓋緣集是夾雜混染,不雜不染方爲清淨,五陰熾盛,則攀緣造業,從此善惡始分,業有善惡,報有樂苦,皆自作自受,與他無關。叁、“衆生不斷被創造出來”一段,無人創造衆生,緣生前已言之,始則無相之本性不覺而動,而與諸有混合,繼則迷染愈深,顛倒六道難出矣。如能自覺,求返本性,先止薰染,繼求斷惑,靜止諸緣,衆生何有哉。四、“蓮友問無法解答”一段,此理甚深,不能多讀佛經者,難以領會,即與說恐亦聽不了了。
問:釋迦世尊二千多年前應化來此世界,後分四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滅法。世尊未降生以前,叫什麼時期,衆生有佛法可聞乎
(張寬心)
答:每尊佛現,其法皆有此四期,不獨釋迦爲然。一個世界,同時並無二佛,然一佛滅一佛現,其間相距,須經百千萬億年,前佛法運,亦分“正像末滅”,後佛法運,亦分正像未滅,是知滅後起正,正前是滅也。據上推斷,釋尊未降以前,便是前佛滅法時期,時既滅法,衆生安得有法可聞耶。
問: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層天,有男女飲食之欲,摩耶夫人生佛七日後,即升天上,不知佛母生到天宮,是男子身或天女身。(張寬心)
答:第二層天,雖屬欲界,並非欲界必行其欲,以此界有如是事耳,如我居之南閻浮提,豈非欲界耶
而一生之清淨行者,何止千萬,人間如此,天上可知。摩耶夫人,譯爲大幻,各經雲是大權法身,以大願幻爲千佛之母,在忉利天身相,經中未言男女,縱現女身,亦如觀音之應化,不必如凡情執著,男爲男女爲女也。
問:目前因環境關系,未能受五戒,然欲利用暑期休假時,研誦(研其義,誦其文)淨宗經典,未知可否
(劉自任)
答:皈依與受戒,固爲學佛者必行,然先期明理起信,而後爲此,方曰有根,不致東西流動也。利用暑假,誦文研義,今正是時,大佳大佳。
問:若遇經中有難念字,查字典讀法有數種,是否可采取最常用者
萬一誤讀成誦,是否罪過
(劉自任)
答:佛經生字之音,有與普通念法不同者,除真言外,卻亦不多。宜先詳考字典切注,取一讀音,倘再疑惑,可向老學佛之人請詢。縱或有錯,但已盡心學思,並非粗疏,心既誠矣,自無過咎。
問:據說初發心學佛者,先讀佛經,而後觀各論著爲宜,此言然乎
現今可請到之淨宗叁要經注解,以何者最優
請詳舉出書名作者。(劉自任)
答:原則如此,但有例外,如初機看經不了,先看概論等小冊,作爲入門梯航,亦是方便之法。尊問淨宗叁要經,是否爲“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等,若如是則無優劣,所謂治病者即良藥也。但此叁經行持,各有不同,彌陀經提倡“持名”,觀經指導觀想,無量壽經,則說西方之本迹,及六度萬行,並善惡因果。今修淨者,大抵多采持名,故阿彌陀經宜先讀也。
問:觀世音菩薩凡人有求必感應,求之在我,應之在彼,而求者雖懇卻,感應卻有颢冥快慢之異,其故安在。頃日,心向觀音菩薩祈夢請示研經之法,了不可得,反得是夜難眠且心有戚戚然之苦。甚惑請開示。(劉自任)
答:事凡有求于佛,有可許則許之原則,如求悖現爲非,即不感應,亦有求必合法方許可,如不修持而求證果,亦不感應,蓋必合符理智,否則涉于怪誕也。研經之法,自有途徑,在佛家有“聞思修”叁種,在儒家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等五級,事理昭然,何必祈夢,開悟與否,在乎功夫。
問:昔有一婦人懷孕叁年,待圓澤禅師來作她的兒子,後禅師果一見不能回避,不作她兒子而竟無辦法,夫靈隱寺無上師,尚知要往生西方,而不願投胎,夫圓澤禅師之智,既能知過未,何以竟不知有西方可往生乎
(賴棟梁)
答:凡事之成熟,在乎衆緣合和時機具備,衆緣雖有,而時機不備,是尚不到合和,故事尚不能成。圓澤禅師遇懷孕婦人,已是時機當前,所謂緣合和矣,故不能避。無上師僅是夢境一素,而無他緣合和,爲時機尚未當前,故可不即入胎也。無上師未見投胎之處,願求西方,則可緩一相當時間,而改修淨土,圓澤師既已面對將産之婦人,而再改修淨土,其淨土能當時成乎,若緩豈不殺此二命矣。況母子緣分,皆有前因,欲避極難。所謂因果定律也,李源之強牽圓澤來者,即是業緣牽引耳。
問:又該婦人既懷孕叁年,胞內原有神識才能生長,孕十個月自然可能出生,又何必再待圓澤神識而出生乎
(賴棟梁)
答:有福德之人,及…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