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处,即过来人修习时可告人之最明显分别所在。后学以为定不发慧,则成就有限,可以说比外道不如。净土宗念佛至一心不乱时此定力已至发慧程度,故得往生
(门外汉)
答:所提三项,只是定慧,因禅法亦定也。求定之法,不外止观,禅净密律四纲是也。然每纲各有细目。求慧之法,不外闻思修,教理行参,四法是也,诸法亦有细节,修者尚定慧平均,惟行不如法,偏定偏慧,皆是正因,终胜外道。净土宗三根普被,开慧者上生,不开慧者下品,故弥陀经只说一心,余义让行者自辨。
问:禅宗之见性成佛,密宗之当生成佛,此佛与释迦弥陀是异是同
后学以为就愿行圆满上区别,佛是有等级的。然则禅密诸大德,以为然否
又不立文字的心法名曰禅宗,似乎有点勉强,不如“教外别传”圆融,心法岂是靠修习能成
(门外汉)
答:见性成佛,是自性显露之谓,佛者觉也。性为本觉,由迷启悟曰始觉,功夫递进,曰随分觉。至圆满极果,曰究竟觉。当生成佛,乃修法时,三密相应,观成本尊,大德常在定中者,另当别论,普通学人,出观仍是凡夫。释迦弥陀,皆究竟觉,常住寂光,似在弥勒未来以前,无有比伦。此外尚有藏通别圆诸说,是亦不同。禅宗不立文字,乃一时之权巧,并非随便云云,无头乱修。必经名师,逗引开悟,悟为见道,见道而后修道,方不歧中又歧,见性而后研教,方契如来实义。此必有如猫捕鼠,如鸡孵卵之苦功,且须要如丧考妣,大死一番之精神,各有宗承,各有家风。绝非闭门造车,盲人瞎马,不能只见几个口头野狐之流,遂谓禅宗尔尔,则大误矣。
问:万法因缘生,佛菩萨度世亦不离此一原则,证之释尊弟子俱成阿罗汉而那位只会念扫帚一字之某尊者便知佛之缘行法力无边。今届末法,众生求度岂不难之又难
末法时期有无佛菩萨慈悲众生,另弘法门广度众生
(门外汉)
答:古德云,正法时期戒成就,像法时期禅成就,末法时期净成就。佛菩萨有感必应,随时现身,度化众生,但我辈障重,虽遇错过,是可悲耳,净土法门,名曰门余大道,即是八万四千法门以外之另一法门,何必他求!
问:布施以三轮体空为贵,然则以功德回向菩提道及众生,是否落相
因回向必有我、功德、对方之三相故。(林慧明)
答:佛氏门中,讲理不废事,说事不废理。三轮体空理也,回向事也,浅学浅解者,自以回向为方便,夙学入深者,自应契归体空为直实。我人功德是相,回向是著相,三轮体空亦是相,存念亦是著相,然则如之何而可
曰,不住无为,不尽有为,亦不回向,亦是念空,庶近之矣。
问:常见病重者,极愿代为祈祷求佛菩萨加被,令其消除病苦,并增正信,然又恐道力微薄,未获感应反令众生疑惑佛菩萨之神力,不知平素修何法,存何心方遇事能得感应
(林慧明)
答:凡受病苦,皆属夙孽,已熟之果,虽发忏悔,事已嫌迟,况自不悔耶
他人代忏,乃是忏者慈悲之心,自有功德,惟忏者得多分,被忏者得少分耳。然尚须被忏者信心生愧否则少分亦不感应也。凡属佛法,均有力量,不必分别,更应知佛法不可思议,业力亦不可思议,法力胜业力,则业可消,业力胜法力,则业不消。
问:据说扶鸾亦有佛祖降旨,我想扶鸾亦属佛教错否
(陈灯逢)
答:鸾坛是神道设教之一种,与佛教无关,所谓佛旨者,皆系鸾坛中人假造,或属灵鬼伪托,其所出鸾语,少明佛学者,类能辨之,居士切勿皂白不分。
问:云人死了,有罪者入地狱受报,无罪者就往生,但每闻人说,在某处睇见某鬼,在某处盼见某鬼,此从何而有
(林秀艳)
答:这话大错大错,往生二字,是指往极乐世界而言,不但无罪不能去,就是大善大德,亦不能去,惟有常念阿弥陀佛,得到一心,始能前往,在弥陀经中所言甚明,必须相信。说到入地狱,亦不如此简单,此苦世界中,有六种界线,乃是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名曰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永在苦轮中转。生前念佛之人,不入其中,往生极乐,不知念佛之人,死后随其善恶,而入六道。
问:我的父母过世后,我思念怀忆他,有时切甚就在他的主位香炉内上香,祷告他给我夜梦见他面,总没有梦见过他面,这样想来无鬼论吗
(林秀艳)
答:人死之后,六道之中不知入于何道,若在鬼道,或能感召,余则皆不能来也。思想求梦,实无所益,不如念佛,为亲祝福求超升也。
问:不问烧香拜佛念经,只求研究佛教典籍,及遵行佛教教条,可算是佛教否
(李茂鸿)
答:学佛程序有四,曰信、曰解、曰行、曰证。如能烧香拜佛念经者,信也。研究教典者,解也。遵教条需实行者,行也。人能如是,乃真佛徒,后必速得成就,成就即是证也。
问:佛教徒除研究佛教教义外,为何还要烧香拜神及念经
这样不是变成迷信了吗
(李茂鸿)
答:佛教信徒,并不崇拜鬼神,焚香亦只是对佛表示恭敬,念经则有数种不同:一者教义载在经中,不念何能解;二者佛教修功,曰戒、曰定、曰慧、念经者,求定之一法耳。知此者,烧香念经,而非迷信,不知此希邀福报者,不免迷信也。
问:窃以为罗汉尚未超三界,只有佛已超三界,太虚大师曾将三界分大小,小三界亦不及色界(见佛法总论),就人天言,可谓超三界之圣者矣。人类所指之天,常为忉利天也。盖三界以上不受火水风劫,自已避大劫,若罗汉已不退转,则是已了轮回。又无色界以上究是何界
后学尚不得知,拟似属佛界,则辟支尚不可及,况罗汉乎
少读经典,疑问已久,故请开示!(门外汉)
答: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耳。罗汉译曰无生,已断尽见思二惑,是已超出,不有分段生死矣。无色界外,仍有世界,四维上下,重重无尽,此是以质境言。若言佛界,便有“法”“报”之不同,法界寂光无相,并无界限,报界(术语曰报土)随报身而现,乃是化境,专为利众而示耳。佛之报土,既为利益众生,感者即可涉入,声缘菩萨,皆能往游,否则佛现此土胡为乎
问:天界之分是佛尊金口所宣乎
详何经典
(门外汉)
答:大乘经中,多有记载,无法列举。无已,有“法苑珠林”一种,等于佛教类书,虽属震旦之作,皆是根据教典,内有世界安立部分,可窥崖略。
问:佛法不明体用,色空之义不了,所谓体则曰真如,曰法性,曰法界,曰法体,曰般若,曰心……假名甚多,各宗不同,今欲概知法体之说,请问要看何种佛书
乞示知。(门外汉)
答:居士既知此名词,各宗不同,欲概知其缘由,自必遍阅各宗经典,方能清楚。如求略知,只在“佛学辞典”上查阅,亦能分别名相,但不能详其义耳。然此动机,为研教乎
为证道耶
如为证道,短者“金刚”,“入楞伽”,长者“华严”,“大般若”,“法华”等,任择一种,专意攻之自能识法性体要。若为研教,便须汇各宗主经,对照异同,方明旨趣耳。
问:受为五蕴之一,所言“观受是苦”,是否仅指“受”蕴而言,抑普指五蕴
(吴任辉)
答:五蕴之“色”,是指外在身形,其“受想行识”,是开内在心相,其中受字,乃代表心一部之名词。观受是苦之受,与蕴法之受,义小有异,只单作领受解,并非代词而已。身所受之困厄,是“色”蕴之苦,心所受之忧恼,是“受想行识”四蕴之苦。
问:“苦”是实在,“乐”是虚伪,事理显然,但心经上对苦之义,亦属于空,乞再释示。(吴任辉)
答:心经乃是发挥般若玄理之理,言万法色相,为因缘和合假有,而万法实无自性,故曰空。无自性是真空,现色相是妙有,然性是相体,相是性用,是性相体用一如,真空妙有一如,故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二句极为圆通。但心经是言性之经,自然对空详尽演说,不专言性之经,又当观机,或说性空,或说相有。虽然,而心经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二句,而与任何经文,并无矛盾。四谛说苦,心经言空,一就体言,一就用言,切勿误会也。
问:吾人之命根不断,不能与世间隔绝,当然息息相关,但处此苦苦之世界,而发心学佛,求解脱,应持何种态度为相宜
(吴任辉)
答:观自所受是苦,应当明了因果,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求解脱。观他所受是苦,应当同体起悲,随缘法施,善巧化导,教他解脱。
问:如何学习佛法,能使身心健康,古人云山有玉石草木不凋,人有至道形貌不衰,又云富润屋德润身,学佛之人,如多病衰颓,何能奋起精进,任重致远乎
因请指示健康少病之道。(合于佛法者)(黄清荣)
答:病弱固属秉赋与环境,然按佛理,亦与三世因果有关。明乎此,惟有至心忏悔,诸恶莫作,以绝罪缘,众善奉行,以培福因,使其夙业,无缘不生,造而能转,此其一。进而再深解佛理,应知“身见”,乃见惑之首,“我相”乃菩提之障,有此二者,不但为学佛之碍,而于世法,终日恻恻戚戚,亦失宽和气象,心不旷达,何由健康,此其二。
问:十善业道经是世尊在海底龙宫说的,当时的听众是什么类的。俗语说四海龙王,那么龙宫也是四个是不是
现世海上大轮船各方面通行,乃至大海战等,对于龙宫能妨碍否
(朱幼)
答:世尊在龙宫说法,经中明言,皆是水族之类,聚集而听。至云龙宫,受轮船及海战等妨碍与否,可以不劳所虑。所云龙王,系能通灵变化之龙神,而非蠢顽动物之龙畜,其宫亦系福报所化,非人世物质之建筑,故不受人类之妨碍。
问:我是佛教徒,往往要到佛堂去学理,丈夫见到常常出去,他就大为不满,这个难解的问题,怎么办呢
再佛教是一样的,为什么各个佛寺教的赞声不同
(张修证)
答:人生学佛,多有障碍,此须善巧方便,不可固执。若真心学佛,心中便是道场,家庭也是道场,何必外出。自己房中,早晚一炉香,百千声佛号,但出至诚,便能得益,似较乱跑惹是生非尚觉清净。若因执著,夫妻吵闹而使家庭不安,反启外人毁谤。至…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