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名:瑜伽師地論
著譯者: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100卷,收錄于《大正藏》第叁十冊,經號1579。
《瑜伽師地論》,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舊名《十七地論》,略稱《瑜伽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冊,本論題名「瑜伽師地」,瑜伽爲相應,並有一致、和合等義。本論系統闡述大乘佛教唯識學,貫穿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所觀的境、所修的行、所證的果位。主張世間萬物乃人類根本心識之阿賴耶識假現之現象,須遠離有與無、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之觀念,並以禅觀所曆的精神境界和修持瑜伽所達到的各種果位,爲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唯識宗)的根本經典。
本論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論系統闡述唯識學的基本理論,爲我國佛教史上之重要論書。
二、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唯識宗)的根本經典。
叁、本論以禅觀所曆的精神境界和修持瑜伽所達到的各種果位,爲研究佛教思想的豐富資源。
四、本論開示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修行,將由凡轉聖的過程、條件及方法做完整詳細的說明,完備介紹修行的次第。
五、本論涉及《阿含經》、《法句經》、《經集》等部派佛教的教義,和佛教以外的宗教和印度、中國的種種文化現象,因之在當時被稱爲「佛教的百科全書」。
六、瑜伽有十支末論,都是依據本論撰寫的。後人稱爲一本十支。
六、最近學術考證,本論「攝事分」爲《雜阿含經》的本母,深具原始佛教的精髓。
七、本論中的菩薩戒,自古以來就以「菩薩戒本」單獨流通。于中對于菩薩精神之戒行是以六度四攝爲綱領;亦含有受戒、自誓受、忏悔等羯磨法;對于戒行之開遮持犯之分別甚爲清晰。
八、本論記載瑜伽師們豐富的禅定教學,可以了解到大乘瑜伽師與部派佛教瑜伽師間的關系。
本論的大意:
《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是包含有被叫做《十七地論》的十七個階梯。其中,最初的兩個(五識身相應地和意地)是寫著通常的意識構造(結構),其次的七地(有尋有伺地乃至無心地)是禅定的諸階段,以上前半九地,是瑜伽行者所觀的內容(境)。其次的叁地,是相應于叁學,這是相當于修行的准備階段(加行)。其後是隨應于修行者根機的叁乘的階位(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和得果的二種涅槃地(有余依和無余依),如此完結了十七地的階段。這個後半八地,如此,可認爲是包含「行」和「果」的諸階位與路線(道)。
本論分爲五分:一、本地分,一至五十卷,說明瑜伽禅觀境界十七地之義,內容可以歸納爲境、行、果叁相,爲本論之主體。二、攝決擇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顯揚十七地之不易明白精要之義。叁、攝釋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即解釋《阿含經》內容。四、攝異門分,八十叁卷至八十四卷,闡釋《阿含經》內不同的名,表達相同的內容之解說。五、攝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解釋《雜阿含經》之經律論。第一本地分爲全論的基本理論,把瑜伽師所依、所行的境界區分十七地,來說明叁乘觀行的根本事相,後四分是釋論,解釋論本經律的要義,各分簡介如下:
一、本地分
依〈本地分〉立名,內容是說明叁乘瑜伽行者必備的條件與知識,最初的兩個(五識身相應地和意地)爲意識結構,其次的七地(有尋有伺地至無心地)是禅定的諸階段,這九地,是瑜伽行者所觀的內容(境)。其次的叁地,相應于戒定慧叁學,相當于修行的准備階段(行)。其後是隨應于修行者根機的叁乘的階位(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和得果的二種涅槃地(有余依和無余依),分爲十七地的階段。
(一)五識身相應地,就前五識以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五方面說明:
(1) 自性: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境。
(2) 所依:五根與意根及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3) 所緣:五境。
(4) 助伴:俱有相應的心所。
(5) 作業:了別自境。
(二)意地,就第六、第七、第八等叁識以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五方面說明:
(1) 自性:心、意、識。
(2) 所依:意及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3) 所緣:一切法如其所應。
(4) 助伴:具有相應的五十叁種心所。
(5) 作業:有共不共業;和前五識相同的是共業,特殊的是不共業。
由此更用色聚、相應品等十門以解釋其義用。這是因爲一切諸法依識而起,以識爲體,識法最勝,故先建立以上二地。
(叁)有尋有伺地(四)無尋唯伺地(五)無尋無伺地,以界、相、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雜染等起五門以說明,並分別闡明這叁地的有漏、無漏諸法。
(1) 界:界、處、量、壽、受用、生、自體、因緣果,八相組成。
(2) 相:尋伺體性、行相、等起、差別、抉擇、流轉,七相組成。
(3) 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依處、事、求、受用、正行、聲聞乘資糧方便、獨覺乘資糧方便、波羅密多引發方便,八相組成。
(4) 不如理作意:廣辯十六種外道的思想差別。
(5) 雜染:明叁種雜染: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
(六)叁摩呬多(等引)地,就定地說,從五方面說明
(1) 總標:四靜慮、八解脫、叁等持(空、無願、無相叁叁摩地)、等至(五現見、八勝處、十遍處、四無色、無想、滅盡定等等至)等四種叁摩呬多。
(2) 安立:此等四種是叁摩呬多地,欲界的心一境性不在其內。
(3) 作意差別:了相作意等七種根本作意及緣法作意等四十種作意。
(4) 相差別:所緣相、因緣相、應遠離相、應修習相四種相,又有自心相、外相、所依相等叁十二相。
(5) 略釋諸經宗要:依經總釋解脫等叁種定義。
(七)非叁摩呬多地,即修定中未能如法,一切散亂,自性不定,有十二種相。這兩地總攝一切定非定位所有諸法。
(八)有心地(九)無心地,都用地施設、心亂不亂、生不生、分位、第一義等五門建立。
(1) 五識身相應、意、有尋有伺、無尋唯伺四地是有心地。
(2) 無尋無伺地中,無想定、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其余是有心地。
(3) 依第一義建立,只無余依涅槃界中,阿賴耶識永滅,是無心地。
(十)聞所成地,于五明處聽聞了解:
(1) 內明處:事施設建立相、想差別施設建立相、攝聖教義相、佛教所應知處相等四種相。
(2) 醫方明處:有于病相善巧、病因善巧、已生病斷滅善巧、已斷病後更不生善巧等四種方便。
(3) 因明處:有論體性、論處所、論所依、論莊嚴、論墮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七種。
(4) 聲明處:法施設建立相、義施設建立相、補特迦羅施設建立相、時施設建立相、數施設建立相、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六種。
(5) 工業明處:營農工、商估、事王、書算計度數印、占相、咒術、營造、生成、防邪、和合、成熟、音樂十二種類。
(十一)思所成地,是于自性清淨、思擇所知、思擇諸法叁種相相應善巧:
(1) 自性清淨:審谛思惟所聞諸法的道理等,有九種相。
(2) 思擇所知:思惟決擇一切所應知的法義,于有法了知有相,于非有法了知無相。
(3) 思擇諸法:思惟決擇經文和偈頌的法義
(十二)修所成地,修道中于四處、七支相應善巧:
(1) 四處:修處所、修因緣、修瑜伽和修果。
(2) 七支相應善巧:生圓滿、聞正法圓滿、涅槃爲上首、能成熟解脫慧、修習對治、世間一切種清淨、出世間一切種清淨七支。
(十叁)聲聞地,闡明聲聞的種姓、發心、修行和得果。
(1) 四瑜伽處︰初種姓瑜伽,第二數取趣瑜伽,第叁安立瑜伽,第四世出世瑜伽。
(十四)獨覺地,由五相說明:1. 獨覺種姓 2. 獨覺道(修行的方法) 3. 獨覺習(證果的方法) 4. 獨覺住(身心安住處) 5. 獨覺行(自利利他的行爲)。
(十五)菩薩地,闡明菩薩的種姓、發心、修行和得果,分四持瑜伽處︰
(1) 初持瑜伽處:《種姓》等十八品,總明菩薩所學之法,說明菩薩的種姓、發心、具備的七種知識1. 自利 2. 利他的途徑 3. 世間出世間的真理 4. 請佛菩薩的威力 5. 成就有情的方法 6. 自我圓成佛果的道路 7. 無上佛果的妙境、修學法門1. 六度 2. 四攝 3. 供養叁寶 4. 親近善知識 5. 修四無量 6. 大乘叁十七菩提分法等種種利樂有情功德事。
(2) 第二持隨法瑜伽處:《相品》、《分品》、《增上意樂品》、《住品》等四品,隨初持所學法而起修。
(3) 第叁持究竟瑜伽處:《生品》、《攝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等五品,由修習而圓滿。
(4) 第四持次第瑜伽處:《正發菩提心品》一品,重明以前諸品次第的意義。
(十六)有余依地:闡明有余依涅槃有叁種相。
(十七)無余依地:闡明無余依涅槃有叁種相。
二、第二攝抉擇分,對于本地分中的問題加以抉擇,並抉發本地分所沒有詳述的深隱要義。分十二大段︰
(一)抉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先以略義十門建立阿賴耶,闡明唯識的道理;後以廣義六門解說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相善巧等六種善巧,闡明法相的道理。
(二)抉擇有尋有伺等叁地:先分辨焰摩因饒益衆生而稱爲法王以及大海水鹹等因緣。後說明煩惱雜染、業雜染和生雜染。
(叁)抉擇叁摩呬多地:解釋《隨身念經》、二解脫1. 心解脫 2. 慧解脫、眠纏、五種與定相違法1. 犯戒 2. 無無間加行 3. 無殷重加行 4.…
《瑜伽師地論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