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名:瑜伽师地论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十七地论》,略称《瑜伽论》。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论题名「瑜伽师地」,瑜伽为相应,并有一致、和合等义。本论系统阐述大乘佛教唯识学,贯穿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观的境、所修的行、所证的果位。主张世间万物乃人类根本心识之阿赖耶识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之观念,并以禅观所历的精神境界和修持瑜伽所达到的各种果位,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唯识宗)的根本经典。
本论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论系统阐述唯识学的基本理论,为我国佛教史上之重要论书。
二、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唯识宗)的根本经典。
三、本论以禅观所历的精神境界和修持瑜伽所达到的各种果位,为研究佛教思想的丰富资源。
四、本论开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修行,将由凡转圣的过程、条件及方法做完整详细的说明,完备介绍修行的次第。
五、本论涉及《阿含经》、《法句经》、《经集》等部派佛教的教义,和佛教以外的宗教和印度、中国的种种文化现象,因之在当时被称为「佛教的百科全书」。
六、瑜伽有十支末论,都是依据本论撰写的。后人称为一本十支。
六、最近学术考证,本论「摄事分」为《杂阿含经》的本母,深具原始佛教的精髓。
七、本论中的菩萨戒,自古以来就以「菩萨戒本」单独流通。于中对于菩萨精神之戒行是以六度四摄为纲领;亦含有受戒、自誓受、忏悔等羯磨法;对于戒行之开遮持犯之分别甚为清晰。
八、本论记载瑜伽师们丰富的禅定教学,可以了解到大乘瑜伽师与部派佛教瑜伽师间的关系。
本论的大意:
《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是包含有被叫做《十七地论》的十七个阶梯。其中,最初的两个(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是写著通常的意识构造(结构),其次的七地(有寻有伺地乃至无心地)是禅定的诸阶段,以上前半九地,是瑜伽行者所观的内容(境)。其次的三地,是相应于三学,这是相当于修行的准备阶段(加行)。其后是随应于修行者根机的三乘的阶位(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和得果的二种涅槃地(有余依和无余依),如此完结了十七地的阶段。这个后半八地,如此,可认为是包含「行」和「果」的诸阶位与路线(道)。
本论分为五分:一、本地分,一至五十卷,说明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为本论之主体。二、摄决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显扬十七地之不易明白精要之义。三、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即解释《阿含经》内容。四、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阐释《阿含经》内不同的名,表达相同的内容之解说。五、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解释《杂阿含经》之经律论。第一本地分为全论的基本理论,把瑜伽师所依、所行的境界区分十七地,来说明三乘观行的根本事相,后四分是释论,解释论本经律的要义,各分简介如下:
一、本地分
依〈本地分〉立名,内容是说明三乘瑜伽行者必备的条件与知识,最初的两个(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为意识结构,其次的七地(有寻有伺地至无心地)是禅定的诸阶段,这九地,是瑜伽行者所观的内容(境)。其次的三地,相应于戒定慧三学,相当于修行的准备阶段(行)。其后是随应于修行者根机的三乘的阶位(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和得果的二种涅槃地(有余依和无余依),分为十七地的阶段。
(一)五识身相应地,就前五识以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五方面说明:
(1) 自性: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境。
(2) 所依:五根与意根及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3) 所缘:五境。
(4) 助伴:俱有相应的心所。
(5) 作业:了别自境。
(二)意地,就第六、第七、第八等三识以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五方面说明:
(1) 自性:心、意、识。
(2) 所依:意及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3) 所缘:一切法如其所应。
(4) 助伴:具有相应的五十三种心所。
(5) 作业:有共不共业;和前五识相同的是共业,特殊的是不共业。
由此更用色聚、相应品等十门以解释其义用。这是因为一切诸法依识而起,以识为体,识法最胜,故先建立以上二地。
(三)有寻有伺地(四)无寻唯伺地(五)无寻无伺地,以界、相、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杂染等起五门以说明,并分别阐明这三地的有漏、无漏诸法。
(1) 界:界、处、量、寿、受用、生、自体、因缘果,八相组成。
(2) 相:寻伺体性、行相、等起、差别、抉择、流转,七相组成。
(3) 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依处、事、求、受用、正行、声闻乘资粮方便、独觉乘资粮方便、波罗密多引发方便,八相组成。
(4) 不如理作意:广辩十六种外道的思想差别。
(5) 杂染:明三种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
(六)三摩呬多(等引)地,就定地说,从五方面说明
(1) 总标:四静虑、八解脱、三等持(空、无愿、无相三三摩地)、等至(五现见、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无想、灭尽定等等至)等四种三摩呬多。
(2) 安立:此等四种是三摩呬多地,欲界的心一境性不在其内。
(3) 作意差别:了相作意等七种根本作意及缘法作意等四十种作意。
(4) 相差别:所缘相、因缘相、应远离相、应修习相四种相,又有自心相、外相、所依相等三十二相。
(5) 略释诸经宗要:依经总释解脱等三种定义。
(七)非三摩呬多地,即修定中未能如法,一切散乱,自性不定,有十二种相。这两地总摄一切定非定位所有诸法。
(八)有心地(九)无心地,都用地施设、心乱不乱、生不生、分位、第一义等五门建立。
(1) 五识身相应、意、有寻有伺、无寻唯伺四地是有心地。
(2) 无寻无伺地中,无想定、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其余是有心地。
(3) 依第一义建立,只无余依涅槃界中,阿赖耶识永灭,是无心地。
(十)闻所成地,于五明处听闻了解:
(1) 内明处:事施设建立相、想差别施设建立相、摄圣教义相、佛教所应知处相等四种相。
(2) 医方明处:有于病相善巧、病因善巧、已生病断灭善巧、已断病后更不生善巧等四种方便。
(3) 因明处:有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七种。
(4) 声明处:法施设建立相、义施设建立相、补特迦罗施设建立相、时施设建立相、数施设建立相、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六种。
(5) 工业明处:营农工、商估、事王、书算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生成、防邪、和合、成熟、音乐十二种类。
(十一)思所成地,是于自性清净、思择所知、思择诸法三种相相应善巧:
(1) 自性清净:审谛思惟所闻诸法的道理等,有九种相。
(2) 思择所知:思惟决择一切所应知的法义,于有法了知有相,于非有法了知无相。
(3) 思择诸法:思惟决择经文和偈颂的法义
(十二)修所成地,修道中于四处、七支相应善巧:
(1) 四处:修处所、修因缘、修瑜伽和修果。
(2) 七支相应善巧:生圆满、闻正法圆满、涅槃为上首、能成熟解脱慧、修习对治、世间一切种清净、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七支。
(十三)声闻地,阐明声闻的种姓、发心、修行和得果。
(1) 四瑜伽处︰初种姓瑜伽,第二数取趣瑜伽,第三安立瑜伽,第四世出世瑜伽。
(十四)独觉地,由五相说明:1. 独觉种姓 2. 独觉道(修行的方法) 3. 独觉习(证果的方法) 4. 独觉住(身心安住处) 5. 独觉行(自利利他的行为)。
(十五)菩萨地,阐明菩萨的种姓、发心、修行和得果,分四持瑜伽处︰
(1) 初持瑜伽处:《种姓》等十八品,总明菩萨所学之法,说明菩萨的种姓、发心、具备的七种知识1. 自利 2. 利他的途径 3. 世间出世间的真理 4. 请佛菩萨的威力 5. 成就有情的方法 6. 自我圆成佛果的道路 7. 无上佛果的妙境、修学法门1. 六度 2. 四摄 3. 供养三宝 4. 亲近善知识 5. 修四无量 6. 大乘三十七菩提分法等种种利乐有情功德事。
(2) 第二持随法瑜伽处:《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等四品,随初持所学法而起修。
(3)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等五品,由修习而圆满。
(4) 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正发菩提心品》一品,重明以前诸品次第的意义。
(十六)有余依地:阐明有余依涅槃有三种相。
(十七)无余依地:阐明无余依涅槃有三种相。
二、第二摄抉择分,对于本地分中的问题加以抉择,并抉发本地分所没有详述的深隐要义。分十二大段︰
(一)抉择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先以略义十门建立阿赖耶,阐明唯识的道理;后以广义六门解说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相善巧等六种善巧,阐明法相的道理。
(二)抉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先分辨焰摩因饶益众生而称为法王以及大海水咸等因缘。后说明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
(三)抉择三摩呬多地:解释《随身念经》、二解脱1. 心解脱 2. 慧解脱、眠缠、五种与定相违法1. 犯戒 2. 无无间加行 3. 无殷重加行 4.…
《瑜伽师地论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