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有沉没 5. 他所扰恼、三种远离1. 住处远离 2. 见远离 3. 闻远离、五种厚重过失能为定障1. 忿 2. 慢 3. 欲贪 4. 萨迦耶见 5. 不能堪忍。
(四)抉择非三摩呬多地:阐明十二种不定地和十二种不定地的对治法。
(五)抉择有心地:言诸心差别而转,略由五相︰1. 世俗道理 2. 胜义道理 3. 所依(阿赖耶识)能依(七转识) 4. 俱有 5. 染净建立,并加以解释。
(六)抉择无心地:说明七种因缘,1. 在缘缺 2. 作意缺 3. 未得 4. 相违 5. 断故6. 灭故 7. 已生故,七种情况下心不得生。
(七)抉择闻所成慧地:初释归依,次释沙门、婆罗门的差别,次释欲、有、梵行三求,次释内明,次杂抉择闻所成慧地的义理。
(1) 广辩皈依:考察所归的物件,皈依的种类,能皈依者的资格,皈依者应具的正行,皈依者所能获得功德。
(2) 六种理门略释圣教:真义理门、证得理门、教导理门、远离三边理门、不可思议理门、意趣理门。
(3) 造论六因:欲令法义当广流布、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能入正法、为令失设种种义门重开显故、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为欲显发甚深义故、欲以种种美妙言词生净信故。
(八)抉择思所成慧地:初就事思议、有非有思议、因果思议、乘思议等四种思议,次说明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二十九门分别。
(九)抉择修所成慧地:阐明声闻乘相应的作意和大乘相应的作意等十六种修。
(十)抉择声闻地及独觉地:只抉择声闻地,初就成立无种姓等七门分别,次辨声闻种类,次辨四圣谛等,次分别律仪,次声闻行果,后杂抉择。
(十一)抉择菩萨地:一切菩萨行果等。
(1) 说明菩萨的十种发心,四种恒常随护心,九种正行,对五种有情众起邪行名无哀愍,五种无堪任性有情。
(2) 五法三自性:相、名、分别、真如、正智等五法。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等三自性。以释名,辩体,差别,三性与五法关系,三性与三无性,依止,作用,有无,染净等方面分别三性。
(3) 以五因缘说明菩萨威德不可思议,有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自性、功能、加行、转、还大菩提五种相,圆满、无垢、不动、无等、能作有情利益事业、功能六相略摄如来功德。
(4) 以施、戒、见、心、语、智、垢七种清净,说明菩萨惠施乃能清净。
(5) 抉择三聚净戒等。
(6) 十种颠倒道能证得一百四十种不共佛法。
(十二)抉择有余依、无余依二地,分别二种涅槃界中离系、寿行、转依、住等多门差别。
三、第三摄释分,解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说法和解释的仪则。
(一)契经体,文、义二种
(二)五法释经:1. 法要 2. 等起 3. 义 4. 释难 5. 次第。
(三)六种契经文:1. 名身 2. 句身 3. 字身 4. 语 5. 行相 6. 机请。
(四)十种契经义:1. 地义 2. 相义 3. 作意等义 4. 依处义 5. 过患义 6. 胜利义7. 所治义8. 能治义9略义10. 广义。
(五)十二经教:1. 契经 2. 应颂 3. 记别 4. 讽颂 5. 自觉 6. 缘起 7. 譬喻 8. 本事 9. 本生 10. 方广 11. 未曾有 12. 论议。
(六)三种等起:1. 事 2. 时 3. 补特伽罗依处。
(七)二种义:1. 总义 2. 别义。
(八)二种释难:1. 自设难 2. 他设难。
(九)三次第:1. 圆满次第 2. 解释次第 3. 能成次第。
(十)法师十相:1. 善于法义 2. 能广宣说 3. 具足无畏 4. 言语善巧 5. 善方便说 6. 具足成就法随法行 7. 威仪具足 8. 勇猛精进 9. 无有厌倦 10. 具足忍力。
(十一)说者与听众:处五众中宣说八种言。
(十二)安住听者:令住恭敬,无倒听闻。
(十三)略广赞佛:讲经前必先称扬佛德。
四、第四摄异门分,略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差别,分为白品与黑品。
(一)白品(善法)用四偈说明;第一偈有师等八门,第二偈有智等十五门,第三偈有如来等十门,第四偈有欲等九门。
(二)黑品(不善法)用一偈说明:有生老死等十一门。
五、第五摄事分,略摄十七地有关的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事义。
(一)经:用1. 行 2. 十二处 3. 缘起 4. 四食 5. 四谛 6. 十八界 7. 四念住 8. 四正断 9. 四神足 10. 五相 11. 五力 12. 七觉支 13. 八正道 14. 出入息念 15. 三增上学 16证净等说明。
(二)律:用利聚等十门说明。
(三)论:先叙述流转杂染二十二事,还灭清净十九事;接着广辩以异门等四门广辩其相。后聚等六门,又十八门等说明。
本论的传译如下:
一、中国的传译
(一)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
(二)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十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相当于第三十五至五十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
(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相当于第四十至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
(四)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九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相当于〈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大同,但另有〈序品〉。
(五)刘宋.求那跋摩译《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菩萨戒本》的异译。
(六)梁.真谛译《十七地论》,五卷(已佚),相当于第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
(七)梁.真谛译,《决定藏论》,三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相当于第五十一至五十四卷〈摄决择分五识身相应地意地〉。
(八)唐.玄奘译《王法正理论》,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相当于第六十一卷。
(九)唐.玄奘译《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事分与决择分取自本论中的本地分与摄决择分。
二、藏文的传译
(一)无著造《瑜伽行地》,区分前十二地(二十六卷)、声闻地(二十卷)、菩萨地(二十二卷)、摄决择(四十三卷)、摄事(二十二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都不分卷),共八部份。收于《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
三、梵文的传译
(一)1930~1936年间日本荻原云来将在尼泊尔发现而收藏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之《菩萨地》梵本,罗马字化并且校订刊行。1966年N. Dutt亦以别种梵文写本来刊行校订本。1973年K. Shukla亦将「声闻地」的梵本校订出版。
(二)西藏被发现的《瑜伽师地论》全部梵文写本,1957年V. Bhattacharya已经将第一地至第五地作为第一册出版。
本论的注疏如下:
一、中国的注疏
(一)最胜子造;玄奘译《瑜伽师地论释》,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据说原书有六百卷之多,玄奘法师只译一卷。
(二)唐.窥基著《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为本论卷一~卷六六之略释本。
(三)唐.窥基著《瑜伽师地论劫章颂》,一卷,收于《卍续藏》第七十五册,仅是将卷二中关于劫之名目、次第与七言四句颂摄之,共三十六颂半。
(四)唐.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四十八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
(五)日本增贺造《瑜伽论问答》,七卷,收于《大正藏》第六十五册。
(六)唐.法成撰;智慧山记《瑜伽师地论分门记》,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存有「本地分」与「摄决择分」详细科判。
(七)唐.法成述;福慧记《瑜伽师地论手记》,四卷,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八)韩清净等编《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共三册,会集相关的注疏与论典而将论本科判与注释。
(九)太虚大师讲《瑜伽真实义品讲要》,太虚大师全书全书第七。
(十)太虚大师讲《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太虚大师全书全书第七。
(十一)欧阳渐撰《瑜伽师地论叙》,二卷。
二、藏译注疏:
(一)最胜子等造;旧录或作胜友译,《瑜伽师地论释》,即玄奘译《瑜伽师地论释》。
(二)德光造;燃灯吉祥智、戒胜同译《菩萨地释》。
(三)德光造;慧铠、智军同译《菩萨戒品释》。
(四)胜子造;胜友、慧铠、智军译《菩萨戒品广释》。
(五)海云造;寂贤、戒胜同译《菩萨地释》。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瑜伽师地论 解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