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現前地,所得的無雜染清淨法界相。
7. 遠行地:七地遠行地,所得的種法無差別法界相。
8. 不動地:八地不動地,所得的不增不減,相自在依止,土自在依止法界相。
9. 善慧地:九地善慧地,所得的智自在依止法界相。
10. 法雲地:十地法雲地,所得的業自在依止、陀羅尼門叁摩地自在依止。
(四)以止觀由五相修
1. 因:A. 集總修B. 無相修C. 無功用修D. 熾盛修E. 無喜足修。
2. 果:由上述五修的因,菩薩能成辦A. 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B. 離種種相得法苑樂。C. 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D. 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E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等五種的果。
(五)十地與六度:十地菩薩所修的波羅蜜多,由增勝故,說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到十地修智度,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前所述,後四地中所修四種波羅蜜多爲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
(六)修行時間:菩薩修行的時間,須經叁無數大劫,而此叁無數大劫中又分爲五個階段。又修行者須具足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等四力,才名爲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
七、增上戒學分:由大乘戒的四種殊勝說明菩薩增上戒的殊勝。
(一)四種殊勝:1. 差別 2. 共不共學處 3. 廣大 4. 甚深。
八、增上心學分:由六種差別論述菩薩增上定學的殊勝。
(一)六種差別
1. 所緣:大乘教法爲菩薩定心的所緣境。
2. 種種:菩薩有種種無量的深定,如大乘光明定、集福定王、賢守、健行等一切定。
3. 對治:一切法總相緣智,如以楔出楔道理,能遣阿賴耶識中的一切粗重障。
4. 堪能:菩薩安住靜慮中,能自在受生,不受定力之拘限。
5. 引發: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
6. 作業:菩薩因通力能引發種種的神通業;又能引發總攝諸難行的十難行;又能引發修到彼岸、成熟有情、淨佛國土、修諸佛法等業。
九、增上慧學分:以「自性、所依」等十六相而成立無分別智。
(一)十六相:1. 自性 2. 所依 3. 因緣 4. 所緣 5. 行相 6. 任持 7. 助伴 8. 異熟 9. 等流 10. 出離 11. 至究竟12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 13. 差別 14. 無分別後得譬喻 15. 無功用作事 16. 甚深
(二)根本無分別智:喜足、顛倒、無戲論無分別。
(叁)得無分別智: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等。
(四)簡別聲聞智與菩薩智:無分別差別、非少分差別、無住差別、畢竟差別、無上差別。
十、果斷分:說明唯識的證果。
(一)說明果斷
1. 果斷:菩薩無住涅槃,以舍雜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
2. 此中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
3. 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舍雜染分,轉得清淨分。
(二)六轉依:1. 損力益能轉 2. 通達轉 3. 修習轉 4. 果圓滿轉 5. 下劣轉 6. 廣大轉等六種轉依,顯示離染還淨的層次,說明大小二乘的差別。
(叁)下劣轉過失:1. 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2. 違越一切菩薩法。3. 與下劣乘同解脫。
(四)廣大轉功德:1. 生死法中以自轉依爲所依止得自在。2. 于一切趣示現一切有情之身。3. 于最勝生及二乘中種種調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諸有情。
十一、彼果智分:從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叁身說明果智的殊勝。
(一)十義:以 1. 五相 2. 證得 3. 五種自在 4. 叁處依止 5. 六種攝持 6. 差別 7. 功德 8. 十二甚深 9. 七念10五業等十義說明諸佛法身
(二)補充說明:1. 一乘的目的及意趣 2. 同時有多佛 3. 佛陀畢竟不涅槃 4. 受用身非自性身 5. 變化身非自性身 6. 二身常 7. 化身非畢竟相 8. 成佛應更作功用
(叁)結說:論題及作者的名字: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我阿僧伽(阿僧伽即無著菩薩)略釋究竟。
本論的傳譯如下:
一、阿僧伽作,後魏.佛陀扇多譯,《攝大乘論》,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分上下二卷而不分品目。爲最早的譯本,文筆簡潔,有些只用數字即表現其義。
二、無著菩薩造,陳.真谛譯,《攝大乘論》,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又名梁譯《攝大乘論》分上中下叁卷,分爲十品,即依十種殊勝的次第,但第一品的初二章,實際是全論的序說與綱要。譯得較詳細,論文和其他版本有先後次序不同,攝論學派以此典爲宗。
叁、無著菩薩造,唐.玄奘譯,《攝大乘論本》,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又名《攝大乘本論》分上中下叁卷共十一品,序說與綱要別立一品。譯文最優,爲當今所通用。
另世親菩薩造,隋.達磨笈多共行矩等,《攝大乘論釋論》,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十卷(內含本論)全論釋共十品,亦依十種殊勝的次第,但第一品的初二章,實際是全論的序說與綱要,又稱《隋譯世親攝論》。論文大致和陳.真谛譯是相同的。
本論的注疏甚多,印度有世親、無性二論師所作的注釋。世親的《攝大乘論釋》有叁種漢譯本:
一、世親菩薩釋,陳.真谛譯,《攝大乘論釋》,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又名《梁譯攝大乘論釋》、《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論》,略作《攝論釋》、《梁釋論》,共十五卷。闡示八識體一、種現一體及阿陀那七識異名說等,爲隋唐二譯所無,余相異處亦頗多。主要爲攝論宗所用,華嚴宗法藏等則依真谛之舊本,而配于五教中始終二教之說。
二、世親菩薩造,隋.達磨笈多共行矩等,《攝大乘論釋論》,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又稱《隋譯世親攝論》,十卷(內含本論)全論釋共十品。
叁、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攝大乘論釋》,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又名《攝大乘論世親釋》、《世親釋論》,世稱《唐譯世親攝論》,共十卷。
無性的《攝大乘論釋》有一種漢譯本:
一、無性菩薩造,唐.玄奘譯,《攝大乘論釋》,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又名《攝大乘論無性釋》,世稱《無性攝論》,共十卷。約與世親攝大乘論釋同時譯出,對一些唯識名相解釋詳盡,成唯識論依本書處甚夥,窺基之述記亦多援引本書釋義。
另在藏經目錄及高僧傳中記載四十一個論釋,均是唐朝以前的注釋,可見當時《攝大乘論》的流傳多麼盛行,可惜迄今這些論釋都已佚失了。
現代注解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叁種
一、太虛大師著,《攝大乘論初分講義》,收于太虛大師全集第十五冊,爲解釋唐譯本之上卷(總標綱要分、所依知分)。
二、印順法師講;演培法師等記,《攝大乘論講記》,收在《妙雲集》上編之六。共分科文、懸論、正釋叁部份。科文是對《攝大乘論》的分段科判。懸論是對本論外延續問題所作的敘述,包括釋題、論與釋論及的翻譯、組織、地位等問題的說明。正釋是本書的主要部分,逐句解說論文,對于某些重要問題,還專設附論說明,其依世親釋,通無著論並取經如《華嚴經》等、及論如《中邊論》及《莊嚴論》等爲證。
叁、王恩洋居士撰,《攝大乘論疏》,大乘精舍印經會印行,王恩洋居士根據多年研究所作注釋,站在正統的唯識宗立場,對《攝大乘論》逐句解釋,疏中也常引用世親、無性的釋文。
(香光尼衆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攝大乘論 解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