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现前地,所得的无杂染清净法界相。
7. 远行地:七地远行地,所得的种法无差别法界相。
8. 不动地:八地不动地,所得的不增不减,相自在依止,土自在依止法界相。
9. 善慧地:九地善慧地,所得的智自在依止法界相。
10. 法云地:十地法云地,所得的业自在依止、陀罗尼门三摩地自在依止。
(四)以止观由五相修
1. 因:A. 集总修B. 无相修C. 无功用修D. 炽盛修E. 无喜足修。
2. 果:由上述五修的因,菩萨能成办A. 念念中销融一切粗重依止。B. 离种种相得法苑乐。C. 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D. 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E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等五种的果。
(五)十地与六度:十地菩萨所修的波罗蜜多,由增胜故,说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到十地修智度,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前所述,后四地中所修四种波罗蜜多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智波罗蜜多。
(六)修行时间:菩萨修行的时间,须经三无数大劫,而此三无数大劫中又分为五个阶段。又修行者须具足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等四力,才名为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七、增上戒学分:由大乘戒的四种殊胜说明菩萨增上戒的殊胜。
(一)四种殊胜:1. 差别 2. 共不共学处 3. 广大 4. 甚深。
八、增上心学分:由六种差别论述菩萨增上定学的殊胜。
(一)六种差别
1. 所缘:大乘教法为菩萨定心的所缘境。
2. 种种:菩萨有种种无量的深定,如大乘光明定、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一切定。
3. 对治:一切法总相缘智,如以楔出楔道理,能遣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粗重障。
4. 堪能:菩萨安住静虑中,能自在受生,不受定力之拘限。
5. 引发: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
6. 作业:菩萨因通力能引发种种的神通业;又能引发总摄诸难行的十难行;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修诸佛法等业。
九、增上慧学分:以「自性、所依」等十六相而成立无分别智。
(一)十六相:1. 自性 2. 所依 3. 因缘 4. 所缘 5. 行相 6. 任持 7. 助伴 8. 异熟 9. 等流 10. 出离 11. 至究竟12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 13. 差别 14. 无分别后得譬喻 15. 无功用作事 16. 甚深
(二)根本无分别智:喜足、颠倒、无戏论无分别。
(三)得无分别智: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等。
(四)简别声闻智与菩萨智:无分别差别、非少分差别、无住差别、毕竟差别、无上差别。
十、果断分:说明唯识的证果。
(一)说明果断
1. 果断:菩萨无住涅槃,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
2. 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
3. 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二)六转依:1. 损力益能转 2. 通达转 3. 修习转 4. 果圆满转 5. 下劣转 6. 广大转等六种转依,显示离染还净的层次,说明大小二乘的差别。
(三)下劣转过失:1. 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2. 违越一切菩萨法。3. 与下劣乘同解脱。
(四)广大转功德:1. 生死法中以自转依为所依止得自在。2. 于一切趣示现一切有情之身。3. 于最胜生及二乘中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诸有情。
十一、彼果智分:从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说明果智的殊胜。
(一)十义:以 1. 五相 2. 证得 3. 五种自在 4. 三处依止 5. 六种摄持 6. 差别 7. 功德 8. 十二甚深 9. 七念10五业等十义说明诸佛法身
(二)补充说明:1. 一乘的目的及意趣 2. 同时有多佛 3. 佛陀毕竟不涅槃 4. 受用身非自性身 5. 变化身非自性身 6. 二身常 7. 化身非毕竟相 8. 成佛应更作功用
(三)结说:论题及作者的名字: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阿僧伽即无著菩萨)略释究竟。
本论的传译如下:
一、阿僧伽作,后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分上下二卷而不分品目。为最早的译本,文笔简洁,有些只用数字即表现其义。
二、无著菩萨造,陈.真谛译,《摄大乘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名梁译《摄大乘论》分上中下三卷,分为十品,即依十种殊胜的次第,但第一品的初二章,实际是全论的序说与纲要。译得较详细,论文和其他版本有先后次序不同,摄论学派以此典为宗。
三、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名《摄大乘本论》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一品,序说与纲要别立一品。译文最优,为当今所通用。
另世亲菩萨造,隋.达磨笈多共行矩等,《摄大乘论释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十卷(内含本论)全论释共十品,亦依十种殊胜的次第,但第一品的初二章,实际是全论的序说与纲要,又称《隋译世亲摄论》。论文大致和陈.真谛译是相同的。
本论的注疏甚多,印度有世亲、无性二论师所作的注释。世亲的《摄大乘论释》有三种汉译本:
一、世亲菩萨释,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名《梁译摄大乘论释》、《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论》,略作《摄论释》、《梁释论》,共十五卷。阐示八识体一、种现一体及阿陀那七识异名说等,为隋唐二译所无,余相异处亦颇多。主要为摄论宗所用,华严宗法藏等则依真谛之旧本,而配于五教中始终二教之说。
二、世亲菩萨造,隋.达磨笈多共行矩等,《摄大乘论释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隋译世亲摄论》,十卷(内含本论)全论释共十品。
三、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名《摄大乘论世亲释》、《世亲释论》,世称《唐译世亲摄论》,共十卷。
无性的《摄大乘论释》有一种汉译本:
一、无性菩萨造,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名《摄大乘论无性释》,世称《无性摄论》,共十卷。约与世亲摄大乘论释同时译出,对一些唯识名相解释详尽,成唯识论依本书处甚伙,窥基之述记亦多援引本书释义。
另在藏经目录及高僧传中记载四十一个论释,均是唐朝以前的注释,可见当时《摄大乘论》的流传多么盛行,可惜迄今这些论释都已佚失了。
现代注解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
一、太虚大师著,《摄大乘论初分讲义》,收于太虚大师全集第十五册,为解释唐译本之上卷(总标纲要分、所依知分)。
二、印顺法师讲;演培法师等记,《摄大乘论讲记》,收在《妙云集》上编之六。共分科文、悬论、正释三部份。科文是对《摄大乘论》的分段科判。悬论是对本论外延续问题所作的叙述,包括释题、论与释论及的翻译、组织、地位等问题的说明。正释是本书的主要部分,逐句解说论文,对于某些重要问题,还专设附论说明,其依世亲释,通无著论并取经如《华严经》等、及论如《中边论》及《庄严论》等为证。
三、王恩洋居士撰,《摄大乘论疏》,大乘精舍印经会印行,王恩洋居士根据多年研究所作注释,站在正统的唯识宗立场,对《摄大乘论》逐句解释,疏中也常引用世亲、无性的释文。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摄大乘论 解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