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 解题

  论名:大智度论

  著译者: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大智度论》,梵文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全一百卷,详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又名《摩诃般若释论》、《大慧度经集要》、《大智度经论》,简称《智度论》、《大论》、《智论》、《释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五册。「大智度」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译,为诠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般若经》)的注释书,内容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波罗蜜的宗教实践。全论所引经典极多,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以及初期大乘之法华、华严等诸经典,和印度其他一般思想,对理论、思想、传说、历史、地理、僧团实践规定等解说甚为详细,为研究印度大乘佛教兴起时代的重要资料,甚至可视为大乘佛教的百科全书,对中国、日本的佛教学者有很大的影响。与《百论》、《中论》、《十二门论》等三论合称四论。

  本论的地位及特色:

  一、论书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以及初期大乘之法华、华严等诸经典。并言及胜论派及其他印度一般之思想,可谓为当时之佛教百科全书。

  二、本论不仅为印度唯识思想形成之重要典籍,即连「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真如思想、空与中道思想之相即,均深受本书之影响。

  三、本论中之佛身观与法身观,是密教思想之先驱,且为真言陀罗尼之根源。

  四、龙树菩萨以后的大乘佛教等诸说,几乎都是以本论为中心而开展。为大乘佛教的重要论书,对印度及中国佛教影响相当深远,尤其是自本论译出以来,成为历来各宗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论典。

  五、本论自译出以来,研究风气甚盛,与三论学派(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相合,则成为四论学派,为历来各宗所依用援引之重要论典,天台之四教义卷十二即尊之为「大乘通申论」。

  六、论中所诠显之诸法实相的妙趣,堪称是早年构成天台宗思想的中心。

  七、华严宗引用本论,主张《华严》是不共般若。

  八、本论六度中的禅波罗蜜、戒波罗蜜的阐扬,对禅宗和律宗具有重大贡献。

  九、论文初品主要阐述名相事数,恰是佛教传入中国二百余年佛学家一直搞不清楚的问题,详译出来,原原本本地加以解释,可适应学者研究的要求。

  十、本论为龙树晚年之著作。在般若思想之弘扬上,立足于「诸法实相」之积极肯定立场,并极力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波罗蜜等宗教之实践,故可了解龙树以前佛教学说之大要。

  本论的大意:

  相传本论之原文有十万多颂,在本译本中,最初之三十四卷,系《大品般若经》初品之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加以节略。首缘起第一,略述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因缘。继释经初品中如是我闻一时第二,乃至释初品中信持无三毒第五十二,是为释序品第一。顺次以下释奉钵品第二,乃至释嘱累品第九十,是为释摩诃衍论。各卷的大意如下:

  第一卷 缘起论、释初品如是我闻一时

  龙树菩萨指出二十一种释尊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原因,内有十力、四无所畏功德、及四种悉檀者。接着解释「如是、我、闻、一、时」五字的别义。

  第二卷 释初品中总说如是我闻、释初品中婆伽婆

  总说佛陀宣讲如是我闻的意趣。解释「佛」的别名有婆伽婆、多陀阿伽陀、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辑侈遮罗那三般那、修伽陀、路迦惫、阿耨多罗、富楼沙昙藐婆罗提、含多提婆魔逸舍喃、佛陀等如来十号,并引用《放牛譬喻经》等论证佛是一切智人。

  第三卷 释初品中住王舍城、释初品中共摩诃比丘僧、别释初品中三众义

  解释「住」的名义、「王舍城」命名的缘由、佛陀住王舍城原因,、「共」、「摩诃」、「比丘」、「僧伽」之意,最后释义「三众」

  第四卷 释初品中菩萨

  解释「菩萨」一义,以此比较大、小乘菩萨观的差异与优劣,从而显示大乘菩萨的殊胜。

  第五卷 释初品中摩诃萨埵、释初品中菩萨功德

  解释「摩诃萨埵」之意,说明何谓「陀罗尼」的含义、种类;释空、无作、无相等三昧;众生等忍和法等忍。

  第六卷 释初品中十喻

  以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等十喻,了解空法。

  第七卷 释初品中佛世界愿、释初品中三昧、释初品中放光

  说明诸菩萨顾受无量诸佛世界,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等,能断种种见、缠及诸烦恼,游戏出生百千三昧,为补处绍尊位者。并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颐。如是等无量佛世界种种严净,顾皆得之。接着解释三昧王三昧。最后描述释尊放光的种种情况,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八卷释初品中放光之余

  解释佛放常光及出广长舌、佛人狮子游戏三昧等,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

  第九卷 释初品中现普身、释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

  佛从无量阿僧祇劫,集大功德、修诸苦行、常施众生、持种种戒、忍、精进、禅定,及无比清净不可坏不可尽智慧,世世修行,已具足满。此果力故,得不可称量殊特威神。所以佛德特尊,现最胜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接着论证十方诸佛菩萨的真实不谬。

  第十卷 释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之余

  多宝世界的普明菩萨请问宝积佛:「以何因缘有大光明照于世间,地大震动,又见佛身?」宝积佛回答之。宝积佛国的普明菩萨却欲觐谒释迦如来,宝积如来应允,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诸法相,与宝积佛说诸法相正同;便言世界虽远,法相不异,增益大信,心转坚固。最后普明菩萨持千叶金色莲华供养释迦如来,世尊以此宝华散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佛。

  第十一卷 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释初品中赞檀波罗蜜义、释初品中檀相义、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

  说明佛为何将般若波罗蜜这种菩萨摩诃萨法告诉舍利弗而不告诉其他人。接着说明菩萨为了普度一切众生而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观诸法不生不灭,如涅槃相,故在行布施时作无相观,不见施者、受者及所施物。再说明布施中获得种种利益。接着论述净施与不净施;世间施与出世间施;声闻施与佛菩萨施以及内施与外施,最后论述法施为何在一切施中最为第一。

  第十二卷 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之余

  本卷继续论述初品中檀波罗蜜之法施,主要内容有:菩萨为何能具足满檀波罗蜜而余人不能和行檀波罗蜜能生六波罗蜜。

  第十三卷 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释初品中戒相义、释初品中赞尸罗波罗蜜义

  「尸罗」意译为戒,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为戒。持戒诸多功德,破戒者常堕三恶道中,受苦万端等,劝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戒相义」说明戒即是止非防过,恶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从他受,息身、口恶等是为戒相。论述五戒的内容及毁犯的过失。接着说明在六斋日持斋受八戒,以此善缘,恶鬼远去,住处安稳,福增无量。最后提出出家受戒胜于在家持戒。

  第十四卷 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之余、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

  主要讲菩萨是怎样具足满尸罗波罗蜜和菩萨持戒能生六波罗蜜以及菩萨持戒能深入诸法实相,行空之昧,用慧眼来观察罪不罪皆不可得。戒亦不可得。

  说明羼提即是忍辱。忍辱有生忍和法忍两种,菩萨行生忍能得无量福德,行法忍能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便得如所愿。

  第十五卷 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之余、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

  首先说明菩萨如何具足法忍,接着解释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可意译为精进,说明精进乃一切善法之本,及阐明菩萨观精进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

  第十六卷 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之余

  主要说明菩萨如何具足精进波罗蜜、及身、心精进之区别及菩萨为何常行精进而心无厌足。

  第十七卷 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说明菩萨誓愿度一切众生为何却又远在静处求得禅定、如何能得禅波罗蜜、入四禅及菩萨能行禅波罗蜜而余人不能。

  第十八卷 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释初品中般若相义

  说明菩萨如何行般若波罗蜜、为何独称般若波罗为摩诃、何谓入三种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菩萨智慧为何称般若波罗蜜。

  第十九卷 释初品中三十七品

  说明以何因缘于菩萨道中说三十七道品以及阐明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二十卷 释初品中三三昧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

  说明三昧为何又名三解脱门以及菩萨如何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

  第二十一卷 释初品中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释初品中九想义、释初品中八念

  说明禅修的种种业处及诸禅定。背是净洁五欲,离却着心故名背舍。胜是不净中净颠倒等诸烦恼贼故,是名胜处。此以遍满缘故、名一切处,即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十法,使其各各周遍于一切处。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灭受想定。及于人之尸相上起九种观想。佛为除众生恐怖因缘,所以于九想后次第说八念。即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

  第二十二卷 释初品中八念之余

  详细说明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等修法,最后总结说明八念次第。又分别声闻八念只为自身,菩萨八念是为一切众生。

  第二十三卷 释初品中十想、释初品中十一智

  说明无常想、苦想、无我想、食厌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想、尽等十想皆是除结使,缘涅槃相。

  接着解释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

《大智度论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