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实智等十一智,最后龙树分别十智各各相、各各缘、各各别异、各各观法。说明实智无分别,唯佛具有,十智入如实智中,唯一实智。最后叙述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等三种觉观三昧及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等三根。
第二十四卷 释初品中十力
菩萨欲得十力,学般若波罗蜜当修念佛三昧,非但念佛身,更要念佛二十种功德法身。
第二十五卷 释初品中四无所畏四无碍智
佛为断除众生疑妄,灭诸诽谤,自说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等真实功德。分别十力与四无所畏虽皆名智,但有种种差异。接着说明声闻法及摩诃衍中的菩萨四无碍智之差别。
第二十六卷 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
说明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欲无灭、精进无灭、念无灭、慧无灭、解脱无灭、解脱知见无灭、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等十八种不共法是真不共法,声闻、辟支佛于前十力等皆有少分,而于此十八不共法却始终无分。
第二十七卷 释初品中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佛大慈能与一切众生乐,大悲能拔一切众生苦。菩萨大慈悲是假大,心念而不能真正与乐、拔苦。佛大慈悲是真大是佛道之根本,菩萨得先借助慈悲见众生苦,再生心救苦,然后才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论说:「欲得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并说明习行般若波罗蜜,能得道智、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等四种智慧并可以断烦恼习,上菩萨位,住阿鞞跋致地。
第二十八卷 释初品中六神通等
欲得六神通,当学般若波罗蜜,并可胜二乘智慧,得诸陀罗尼门及诸三昧门,接着说明陀罗尼和三昧的不同,在于心相应和心不相应。声闻人中不用陀罗尼持诸功德,菩萨为一切众生,必须陀罗尼持诸功德,故陀罗尼唯大乘有,诸三昧不同,或时易身则失。故大小乘共有。
第二十九卷 释初品中随喜回向等
先总说菩萨随喜声闻、辟支佛施、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六事,能过其上。因求声闻、辟支佛人,勤身作功德疲劳,菩萨默然随喜,以智慧方便心力故得福德多。并指出六波罗蜜义,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萨若多若少,等心一切,皆是波罗蜜。论中着重举声闻人例以少施而得报大,但有限量,不乃菩萨少施以方便力回向的大。最后为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能行五波罗蜜,能得四种好报。
第三十卷 释初品中善根供养
菩萨以财法二供养成就善根,更学般若波罗蜜,满一切众生愿,能令众生住六波罗蜜,并以因中说果成就种种功德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尽。
第三十一卷 释初品中十八空
说明学般若波罗蜜能知内法空、外法空、内外法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法空、无为法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等十八空义。
第三十二卷 释初品中四缘义
学般若波罗蜜,能知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等四缘义,人着四缘而生邪见,如来为破着故,说诸法空,而不破四缘。接着说明「如」、「法性」、「实际」等意涵,并赞叹菩萨的大力功德。
第三十三卷 释初品中到彼岸等
学般若波罗蜜,能为诸佛眷属,能不起悭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乱心、痴心等六蔽心,能得布施、持戒、修定三种福处,能得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能闻诸佛所说十二部经。
第三十四卷 释初品中信持
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当信持三世佛法,发十八大愿。五波罗蜜,如鸟无两翼,般若波罗蜜,如有翼之鸟。因此般若波罗蜜能成办大事,故言得诸功德及大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第三十五卷 释奉钵品第二、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四天王以四钵奉上菩萨。诸天当作方便,令是菩萨离于淫欲,从初发意常作童贞,不与色欲接触。唯断淫欲出家者,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一切法但有名字,但一切法皆不可得,不可得故空,但以名字说。菩萨一日修智慧,超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之上。因菩萨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就佛道,度脱无量众生,令得涅槃,而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就佛道,度脱无量众生,令得涅槃。
第三十六卷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二
舍利弗向佛陀提出三个问题:一菩萨如何住阿鞞跋致地、净佛道地?二为菩萨住何等地,能为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三为菩萨如何习行般若波罗蜜?佛陀一一答之。
第三十七卷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三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萨婆若不与过去、现世、未来等三际合。以萨婆若是实法,三际是生灭相,求觅不可得。以六波罗蜜乃至实际皆空,无有自性,如梦如幻,心无所著。佛告舍利弗,诸相应中,般若波罗蜜相应,为最第一,最尊、最胜、最妙、为无有上。
第三十八卷 释往生品第四之一
舍利弗问佛,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从何处终,来生此间;从此间终,当生何处?佛一一答之并以阿弥陀佛为例,其先世时作法藏比丘,佛将导遍十方世界,示清净国,令其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其国。
第三十九卷 释往生品第四之二
菩萨住六波罗蜜,常勤精进,利益众生。成就三十二相,诸根净利,使众人爱敬,然后以三乘法度脱之。常行十善,不堕三恶道。菩萨行六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中,具足智慧。成就见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听法、见僧,严净佛土。最后说明净五眼中之肉眼净、天眼净、慧眼净。
第四十卷 释往生品第四之三、释叹度品第五、释舌相品第六
说明净五眼中之法眼净、佛眼净,再修修如意、天眼、他心、宿命、天耳、漏尽神通波罗蜜,增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毕竟空中行六波罗蜜。
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叶等人赞叹摩诃般若波罗蜜,世尊出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出无数无量光明,普照十方。是时佛见大众,于一切诸法,得是法忍,便发微笑。告阿难言:「是众中十万亿人,于诸法中,得无生忍,是诸人于未来世,过六十八亿劫,当得作佛,劫名华积,佛号皆名觉华。」
第四十一卷 释三假品第七、释劝学品第八
说明并破斥法假施设,受假施设,名假施设等三假名。菩萨欲利他、自利、为除法爱当学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广说三乘故,三乘人应于是中学成。
第四十二卷 释集散品第九
集是指诸法因缘而生。散是指诸法因缘而灭。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诸法无集无散,生无从来,灭无从去,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应住一切法,因一切法相空故,不可得故。依空门、毕竟无相门,菩萨一切不受,通达诸法实相。
第四十三卷 释集散品第九之余、释行相品第十
说明般若波罗蜜之体相。般若之体:「般若波罗蜜者,是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若有佛、若无佛,常住法相、法位。」般若之相:「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密。色法是一边,无色法是一边;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等诸二法亦如是。复次,无明是一边,无明尽是一边,乃至老死是一边,老死尽是一边,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边,此非般若波罗蜜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二门,广说无量般若波罗蜜相。」论又曰:「离有、离无,离非有非无,不堕愚痴而能行善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三门,是般若波罗蜜相。」接着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若有行相,则是无方便,不能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及后世苦。更不能得声闻、辟支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若无行相,则是有方便。诸法无所受三昧可使菩萨摩诃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第四十四卷 释幻学品第十、释句义品第十二
说明一切法皆是幻法及善知识与恶知识的区别。接着说明无句义是菩萨句义。因为一切菩萨句义入般若波罗蜜智慧光中则不现。因为无句义是菩萨句义,所以菩萨观一切世间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共法、不共法皆是自空相,无碍相,不二相,不应着。因为一切法自相空,不动故。
第四十五卷 释摩诃萨品第十三、释断见品第十四、释富楼那品第十五
说明菩萨于毕定众中为上首,故名摩诃萨。毕定众指性地人,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菩萨乃至阿鞞拔致地菩萨,摩诃萨是最上最大者。接着说明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断一切见网,故名摩诃萨。,在释富楼那品中说明菩萨摩诃萨以萨婆若心行六度,不取不着诸波罗蜜相,是菩萨摩诃萨大庄严。及以四无量心,行六波罗蜜,为利益众生故,发趣大乘。
第四十六卷 释乘乘品第十六、释庄严品第十七、释摩诃衍品第十八
说明菩萨乘大乘道之相接着明菩萨六度乃至一切种智大庄严、无大庄严为大庄严、无缚无脱大庄严等三种大庄严。最后为六波罗蜜、十八空是摩诃衍。
第四十七卷 释摩诃衍品第十八之余
说明菩萨所行三昧,虽然有无量无边之数,并提出一百零八种代表性的逐一解释。这一百零八种归结起来都是释禅波罗蜜,如果广演开来,则一切三昧都在其中,皆应言用无所得,以等同般若故无量无边三昧和合名为摩诃衍。
第四十八卷 释四念处品第十九
说明四念处等十八种法若与般若波罗蜜毕竟空和合,则能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接着说明四念处的修观方法,修观作用及大小乘人在修习过程中的主要区别及略论其余十七种摩诃衍…
《大智度论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