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 解題▪P2

  ..續本文上一頁、如實智等十一智,最後龍樹分別十智各各相、各各緣、各各別異、各各觀法。說明實智無分別,唯佛具有,十智入如實智中,唯一實智。最後敘述有覺有觀叁昧、無覺有觀叁昧、無覺無觀叁昧等叁種覺觀叁昧及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等叁根。

  第二十四卷 釋初品中十力

  菩薩欲得十力,學般若波羅蜜當修念佛叁昧,非但念佛身,更要念佛二十種功德法身。

  第二十五卷 釋初品中四無所畏四無礙智

  佛爲斷除衆生疑妄,滅諸誹謗,自說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等真實功德。分別十力與四無所畏雖皆名智,但有種種差異。接著說明聲聞法及摩诃衍中的菩薩四無礙智之差別。

  第二十六卷 釋初品中十八不共法

  說明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舍、欲無滅、精進無滅、念無滅、慧無滅、解脫無滅、解脫知見無滅、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等十八種不共法是真不共法,聲聞、辟支佛于前十力等皆有少分,而于此十八不共法卻始終無分。

  第二十七卷 釋初品中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佛大慈能與一切衆生樂,大悲能拔一切衆生苦。菩薩大慈悲是假大,心念而不能真正與樂、拔苦。佛大慈悲是真大是佛道之根本,菩薩得先借助慈悲見衆生苦,再生心救苦,然後才發心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論說:「欲得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蜜。」並說明習行般若波羅蜜,能得道智、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等四種智慧並可以斷煩惱習,上菩薩位,住阿鞞跋致地。

  第二十八卷 釋初品中六神通等

  欲得六神通,當學般若波羅蜜,並可勝二乘智慧,得諸陀羅尼門及諸叁昧門,接著說明陀羅尼和叁昧的不同,在于心相應和心不相應。聲聞人中不用陀羅尼持諸功德,菩薩爲一切衆生,必須陀羅尼持諸功德,故陀羅尼唯大乘有,諸叁昧不同,或時易身則失。故大小乘共有。

  第二十九卷 釋初品中隨喜回向等

  先總說菩薩隨喜聲聞、辟支佛施、戒,叁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六事,能過其上。因求聲聞、辟支佛人,勤身作功德疲勞,菩薩默然隨喜,以智慧方便心力故得福德多。並指出六波羅蜜義,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薩若多若少,等心一切,皆是波羅蜜。論中著重舉聲聞人例以少施而得報大,但有限量,不乃菩薩少施以方便力回向的大。最後爲菩薩學般若波羅蜜,能行五波羅蜜,能得四種好報。

  第叁十卷 釋初品中善根供養

  菩薩以財法二供養成就善根,更學般若波羅蜜,滿一切衆生願,能令衆生住六波羅蜜,並以因中說果成就種種功德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盡。

  第叁十一卷 釋初品中十八空

  說明學般若波羅蜜能知內法空、外法空、內外法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法空、無爲法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等十八空義。

  第叁十二卷 釋初品中四緣義

  學般若波羅蜜,能知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等四緣義,人著四緣而生邪見,如來爲破著故,說諸法空,而不破四緣。接著說明「如」、「法性」、「實際」等意涵,並贊歎菩薩的大力功德。

  第叁十叁卷 釋初品中到彼岸等

  學般若波羅蜜,能爲諸佛眷屬,能不起悭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亂心、癡心等六蔽心,能得布施、持戒、修定叁種福處,能得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能聞諸佛所說十二部經。

  第叁十四卷 釋初品中信持

  菩薩學般若波羅蜜,當信持叁世佛法,發十八大願。五波羅蜜,如鳥無兩翼,般若波羅蜜,如有翼之鳥。因此般若波羅蜜能成辦大事,故言得諸功德及大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第叁十五卷 釋奉缽品第二、釋習相應品第叁之一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四天王以四缽奉上菩薩。諸天當作方便,令是菩薩離于淫欲,從初發意常作童貞,不與色欲接觸。唯斷淫欲出家者,才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一切法但有名字,但一切法皆不可得,不可得故空,但以名字說。菩薩一日修智慧,超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之上。因菩薩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就佛道,度脫無量衆生,令得涅槃,而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就佛道,度脫無量衆生,令得涅槃。

  第叁十六卷 釋習相應品第叁之二

  舍利弗向佛陀提出叁個問題:一菩薩如何住阿鞞跋致地、淨佛道地?二爲菩薩住何等地,能爲聲聞、辟支佛作福田?叁爲菩薩如何習行般若波羅蜜?佛陀一一答之。

  第叁十七卷 釋習相應品第叁之叁

  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薩婆若不與過去、現世、未來等叁際合。以薩婆若是實法,叁際是生滅相,求覓不可得。以六波羅蜜乃至實際皆空,無有自性,如夢如幻,心無所著。佛告舍利弗,諸相應中,般若波羅蜜相應,爲最第一,最尊、最勝、最妙、爲無有上。

  第叁十八卷 釋往生品第四之一

  舍利弗問佛,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從何處終,來生此間;從此間終,當生何處?佛一一答之並以阿彌陀佛爲例,其先世時作法藏比丘,佛將導遍十方世界,示清淨國,令其選擇淨妙之國,以自莊嚴其國。

  第叁十九卷 釋往生品第四之二

  菩薩住六波羅蜜,常勤精進,利益衆生。成就叁十二相,諸根淨利,使衆人愛敬,然後以叁乘法度脫之。常行十善,不墮叁惡道。菩薩行六波羅蜜,住般若波羅蜜中,具足智慧。成就見十方恒河沙等諸佛,聽法、見僧,嚴淨佛土。最後說明淨五眼中之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

  第四十卷 釋往生品第四之叁、釋歎度品第五、釋舌相品第六

  說明淨五眼中之法眼淨、佛眼淨,再修修如意、天眼、他心、宿命、天耳、漏盡神通波羅蜜,增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畢竟空中行六波羅蜜。

  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摩诃迦葉等人贊歎摩诃般若波羅蜜,世尊出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出無數無量光明,普照十方。是時佛見大衆,于一切諸法,得是法忍,便發微笑。告阿難言:「是衆中十萬億人,于諸法中,得無生忍,是諸人于未來世,過六十八億劫,當得作佛,劫名華積,佛號皆名覺華。」

  第四十一卷 釋叁假品第七、釋勸學品第八

  說明並破斥法假施設,受假施設,名假施設等叁假名。菩薩欲利他、自利、爲除法愛當學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廣說叁乘故,叁乘人應于是中學成。

  第四十二卷 釋集散品第九

  集是指諸法因緣而生。散是指諸法因緣而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諸法無集無散,生無從來,滅無從去,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應住一切法,因一切法相空故,不可得故。依空門、畢竟無相門,菩薩一切不受,通達諸法實相。

  第四十叁卷 釋集散品第九之余、釋行相品第十

  說明般若波羅蜜之體相。般若之體:「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若有佛、若無佛,常住法相、法位。」般若之相:「常是一邊,斷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爲般若波羅密。色法是一邊,無色法是一邊;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有爲、無爲;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等諸二法亦如是。複次,無明是一邊,無明盡是一邊,乃至老死是一邊,老死盡是一邊,諸法有是一邊,諸法無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般若波羅蜜。……此般若波羅蜜是一邊,此非般若波羅蜜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羅蜜。如是等二門,廣說無量般若波羅蜜相。」論又曰:「離有、離無,離非有非無,不墮愚癡而能行善道,是爲般若波羅蜜。如是等叁門,是般若波羅蜜相。」接著說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若有行相,則是無方便,不能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及後世苦。更不能得聲聞、辟支佛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若無行相,則是有方便。諸法無所受叁昧可使菩薩摩诃薩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第四十四卷 釋幻學品第十、釋句義品第十二

  說明一切法皆是幻法及善知識與惡知識的區別。接著說明無句義是菩薩句義。因爲一切菩薩句義入般若波羅蜜智慧光中則不現。因爲無句義是菩薩句義,所以菩薩觀一切世間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爲法、無爲法,共法、不共法皆是自空相,無礙相,不二相,不應著。因爲一切法自相空,不動故。

  第四十五卷 釋摩诃薩品第十叁、釋斷見品第十四、釋富樓那品第十五

  說明菩薩于畢定衆中爲上首,故名摩诃薩。畢定衆指性地人,須陀恒、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初發心菩薩乃至阿鞞拔致地菩薩,摩诃薩是最上最大者。接著說明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斷一切見網,故名摩诃薩。,在釋富樓那品中說明菩薩摩诃薩以薩婆若心行六度,不取不著諸波羅蜜相,是菩薩摩诃薩大莊嚴。及以四無量心,行六波羅蜜,爲利益衆生故,發趣大乘。

  第四十六卷 釋乘乘品第十六、釋莊嚴品第十七、釋摩诃衍品第十八

  說明菩薩乘大乘道之相接著明菩薩六度乃至一切種智大莊嚴、無大莊嚴爲大莊嚴、無縛無脫大莊嚴等叁種大莊嚴。最後爲六波羅蜜、十八空是摩诃衍。

  第四十七卷 釋摩诃衍品第十八之余

  說明菩薩所行叁昧,雖然有無量無邊之數,並提出一百零八種代表性的逐一解釋。這一百零八種歸結起來都是釋禅波羅蜜,如果廣演開來,則一切叁昧都在其中,皆應言用無所得,以等同般若故無量無邊叁昧和合名爲摩诃衍。

  第四十八卷 釋四念處品第十九

  說明四念處等十八種法若與般若波羅蜜畢竟空和合,則能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是菩薩摩诃薩摩诃衍。接著說明四念處的修觀方法,修觀作用及大小乘人在修習過程中的主要區別及略論其余十七種摩诃衍…

《大智度論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