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 解題▪P3

  ..續本文上一頁法。

  第四十九卷 釋發趣品第二十之上

  總列菩薩從初地行十事、二地常念八法、叁地行五法、四地應受行不舍十法、五地遠離十二法、六地具足六法、七地二十法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八地應具足五法、九地應具足十二法、十地菩薩與佛無異的發趣業。具體說明一至六地菩薩的施行及方法。

  第五十卷 釋發趣品第二十之余、釋出到品第二十一

  接續說明七地至十地中各菩薩的施行及方法。接著論述菩薩出與住的問題。即論述菩薩從叁界中出,至薩婆若中住、大乘無住處、大乘無出者。

  第五十一卷 釋勝出品第二十二、釋含受品第二十叁

  須菩問摩诃衍勝出能破壞一切世間,勝出人天阿修羅上及叁世不可得等五事。

  第五十二卷 釋會宗品第二十四、釋十無品第二十五

  摩诃衍隨順般若波羅蜜,不離般若波羅蜜。並以以衆生、五蘊、六度等十種無所有故,空故、離故、菩薩前際不可得,廣分別菩薩不可得。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行是諸法故,名爲菩薩。

  第五十叁卷 釋無生叁觀品第二

  舍利弗問何謂「菩薩」、「般若波羅蜜」、「觀」、「以何波羅蜜力能分別世間、出世間六波羅蜜」等問題,須菩提答之。

  第五十四卷 釋天王品第二十七

  釋提桓因及諸天王提問:「雲何應住般若波羅蜜中?何等是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雲何菩薩摩诃薩應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承順佛意,承佛神力,爲諸菩薩摩诃薩說般若波羅蜜。

  第五十五卷 釋如幻品第二十八、釋散華品第二十九

  須菩提爲諸天子說幻化人喻。並提及有四種人信受是甚深微妙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廣說叁乘法之教,及護持菩薩之教,及菩薩摩诃薩得一切世間最上辯,皆不可得。叁千大幹世界諸天,聞須菩提說深般若波羅蜜義,心皆歡喜、即時化華散佛、菩薩摩诃薩、比丘僧,須菩提及般若波羅蜜,用是化華供養叁寶。爾時須菩提即說是華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不名爲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生,不生故,不名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

  第五十六卷 釋叁歎品第叁十、釋滅诤品第叁十

  諸天聞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而歡喜之至,則叁反稱歎。若人于是般若波羅蜜,若聽聞、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當得種種功德。菩薩摩诃薩受是般若波羅蜜,爲已總攝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攝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一切智一切種智。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現世及後世若外道邪魔、增上慢欲乖錯破壞菩薩般若波羅蜜心時,是般若波羅蜜神力令彼適生惡心即時滅去。菩薩受持、爲他說,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十方現在諸佛亦共擁護,令善法增長,不善法滅。

  第五十七卷 釋大明品第叁、釋述成品第叁十叁

  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或書寫般若波羅蜜經卷,能得種種功德。因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從般若波羅蜜中生,又六波羅蜜及十八不共法諸佛法從般若波羅蜜中生,又諸佛五眼皆從是中生,成就衆生,淨佛世界。般若波羅蜜在于世者,佛、法、僧叁寶不滅,十善道乃至一切種智皆現于世。

  第五十八卷 釋勸持品第叁十四、釋梵志品第叁十五、釋尊導品第叁十六

  佛爲加深衆生信心,複說受持般若波羅蜜功德。爾時帝釋如佛所教,受持般若,使外道梵志終不能中道作礙。非但梵志,一切世間人持惡心來,不能得便,魔來問難亦複如是。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以般若波羅蜜爲尊導。般若波羅蜜是無上智慧,諸佛之母,諸法寶中第一寶。

  第五十九卷 釋舍利品第叁十七

  佛舉般若波羅蜜與舍利對比。舍利雖不及般若,但舍利從般若波羅蜜生,因般若熏修,人所恭敬尊重供養。諸佛說十二部經根本者,即是般若波羅蜜。供養十方諸佛,若複有供養般若經卷亦等無異。行者得是般若波羅義,行六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用無所得法和五波羅蜜和合故,此即是行般若波羅蜜,即入佛道。

  第六十卷 釋十善品第叁十八

  以種種比喻來說書寫般若波羅蜜經卷與他人福德甚多,及菩薩應爲他人演 般若波羅蜜義,菩薩應具足般若波羅蜜,以無所得行六波羅蜜,即是般若波羅密正義。佛更欲以異門明般若波羅蜜勝故,問帝釋言:「若有人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其福多不?」所謂般若波羅蜜,廣說諸無漏法,成叁乘道,入涅槃,不複還。十善道但善有漏法,受世間無常福樂,還複墮苦,是故不如。若菩薩不行六波羅蜜,不成無上道,則無須陀洹,乃至辟支佛。菩薩因緣故,十善道乃至無量佛法出現于世。是故叁惡道斷,有剎利大姓,乃至諸佛出現于世。是故菩薩說般若波羅蜜正義,教近佛道,福德最大。

  第六十一卷 釋隨喜品第叁十九

  菩薩摩诃薩隨喜福德,與一切衆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勝于聲聞,辟支佛。若諸菩薩摩诃薩,久行六波羅蜜,多供養諸佛,種善根,與善知識相隨,善學自相空法。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隨喜功德。並說明「真回向」、「正回向」、「最上回向」,佛爲諸菩薩說所應回向法,用無相回向,隨喜福德,大利益衆生,有大果報。

  第六十二卷 釋照明品第四十、釋信毀品第四十一之上

  般若波羅蜜,說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無戲論垢濁,畢竟清淨,故能遍照過去、未來、現在、無爲及不可說五種法藏。供養禮敬般若波羅蜜,當如供養禮敬佛陀。若行者觀色等諸法不生相,是則生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又名摩诃般若波羅蜜。信解是般若波羅蜜者,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即發菩提心,供養十方諸佛,從初發心廣行六度,必是大德人,未聖而能知聖法故,十方諸佛清淨世界終而來生此間。若見般若經卷,即時生心如見佛;披卷尋義,即時生心如從佛聞,如是信力、慧力成就,即能隨順解深般若波羅蜜義。般若波羅蜜能令人作佛,故毀般若者罪則無喻,甚于五逆之罪。

  第六十叁卷 釋信毀品第四十一之下、釋歎淨品第四十叁之上

  有四種因緣,愚癡之人毀訾破壞深般若波羅蜜。隨惡知識、種不善根者于深般若波羅蜜難信難解,與此相違,名信般若波羅蜜。舍利弗問清淨相,佛爲作證。並說清淨之種種名字,清淨般若波羅蜜,能令一切賢聖無邊苦盡,有大利益。畢竟空即是我清淨,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須陀洹果乃至佛道亦如是,我清故,是法亦淨,其自相空故。

  第六十四卷 釋歎淨品第四十二之下、釋無作品第四十叁之上

  求菩薩道者取心相,所謂檀波羅蜜乃至隨喜福德取相諸善法,內著我、外著法,墮礙法中。佛自說微細礙相。所謂微細礙相者,即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取相憶念諸佛,亦不應取相念諸佛善根,所可有相,皆是礙相。

  若菩薩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所謂常無常,乃至若淨若不淨,是名行般若波羅蜜。一切法者,從色乃至一切種智,是菩薩行法。菩薩若不行色等不具足,是行般若波羅蜜。因色等不具足,則非色等,色非常相故。菩薩不行色等無礙者,是行般若波羅蜜。

  第六十五卷 釋無作品第四十叁之下、釋諸波羅蜜品第四十四

  若受持、親近、正憶念般若波羅蜜,無有衆患。般若波羅蜜是大珍寶,不生不滅,不常不失,能令衆生畢竟無憂,不取相不生著、不分別、不得定相、無有法愛、斷諸戲論、畢竟清淨、不受不與、乃至不舍有爲法、不與無爲法。

  明列無邊、等、離、不壞、無彼岸、空種、不可說、無名、不去、無移、盡、不生、不滅、無作、無知、不到、不失、夢、響、影、焰、幻、不垢、無淨、不汙、不戲論、不念、不動、無染、不起、寂滅、無欲、無癰、無癡、無煩惱、無衆生、斷、無二邊、不破、不取、不分別、無量、虛空、無常、苦、無我、空、無相、十八空、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無作、空、無相、背舍、定、六度、十力、無所畏、無礙智、佛法、如實說、自然、佛等九十種波羅蜜,須菩提以智慧深入種種法門,觀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以種種分別、贊歎般若,言種種波羅蜜,皆般若波羅蜜。

  第六十六卷 釋聞持品第四十五之上

  若善男子、善女人得聞般若波羅蜜經耳者,是人先世多供養諸佛,今世得遇好師、同學等善知識。若能信受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如說而行,是人大福德智慧信力故,當知如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因諸佛一切智慧,皆從般若中生。菩薩行菩薩道時,以四攝、十善、六度等成就衆生,自利利他。

  第六十七卷 釋聞持品第四十五之下

  若有菩薩摩诃薩,久行六波羅蜜;種善根,多親近供養諸佛,與善知識相隨,是菩薩能信解是深般若波羅蜜。菩薩若書寫乃至修行般若波羅蜜,爲十方諸佛所護,終不遠離諸佛,不墮惡道乃至阿鞞跋致地,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遠。佛陀般涅槃後,是深般若波羅蜜當至南方,後從南方轉至西方,從西方轉至北方,是中四衆,當書是深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思惟、說、正憶念、修行,以是善根因緣故,終不墮惡道中,受天上人中樂,增益六波羅蜜乃至以聲聞、辟支佛、佛乘而得涅槃。

  第六十八卷 釋魔事品第四十六、釋兩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上

  說明菩薩有二十六種魔事,求于佛道生諸留難。並說明說法者及聽法者四種兩不和合之魔事,不得書寫、持誦、問義、正憶念般若波羅蜜。

  第六十九卷 釋兩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下、釋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上

  列舉般若波羅蜜者與聽者之間有二十一種兩不合的情況,及惡魔作大德比丘形像,到菩薩所,行似六波羅蜜魔事。

  十方現在一切諸佛常以佛眼視是深般若波羅蜜,因是深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與諸佛一切智,能示世間相故。

  第七十卷 釋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下、釋問相品第四十九。

  因深般若波羅蜜,佛悉知一切衆生所作所行,六十二邪見等諸邪見,九十八結使等諸煩惱,是故說…

《大智度論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