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如實知一切衆生心數出沒屈伸。並說明般若波羅蜜之深相,般若波羅蜜爲諸佛母,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示世間空、示世間不可思議,示世間離、示世間寂滅、示世間畢竟空乃至有法有法空,示世間獨空,是故諸佛依止般若波羅蜜住,供養、恭敬、贊歎是般若波羅蜜。
第七十一卷 釋成辦品第五十、釋譬喻品第五十一、釋知識品第五十二、釋趣智品第五十叁
發起甚深般若波羅蜜因,爲大事、不可思議、不可稱事、無有量事。並以船壞棄木喻、瓶未成熟喻、船壞檢修喻、老病不起喻等四喻說明行深般若波羅蜜失道不到佛地。若新學菩薩摩诃薩欲學般若波羅蜜,及余五波羅蜜,當先親近供養善知識,從是處獲得關于般若波羅蜜等種種知識。學般若波羅蜜,應知一切種智是衆生歸趣處。
第七十二卷 釋大如品第五十四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知般若甚深義理,當破著如心,審識佛道甚深易得,掌握無上道法。
第七十叁卷 釋阿鞞跋致品第五十五、釋轉不退輪品第五十六之上
菩薩從初發心來,所行因緣、所得果報,是阿鞞跋致,受記必成佛,得不退轉。
第七十四卷 釋轉不退輪品第五十六之下、釋深奧品第五十七之上
一、《釋轉不退輪品》
敘述信受般若波羅蜜者應知的阿鞞跋致行、類、相貌。菩薩依般若波羅蜜,知阿鞞跋致深奧處,悟諸法實相功德,觀因緣法畢竟空。
第七十五卷 釋深奧品第五十七之下、釋夢行品第五十八、釋河天品第五十九
菩薩依般若波羅蜜,能深知佛道微妙心行關系,能安住甚深般若行處。菩薩欲知實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無分別夢中作業,當發淨國土願。佛會上一女人名恒伽提婆,即時取淨國土願。以金銀華等種種供養具獻佛。佛當衆授其成佛記,佛號、國土皆名金華。
第七十六卷 釋學空不證品第六十、釋夢誓品第六十一
學空不證是菩薩大願所致,因菩薩不舍衆生故,學空不證。並描述八種阿鞞跋致菩薩相。菩薩遠離六波羅蜜及方便力,不久行四念處乃至不久行空、無作、無相叁昧入菩薩位爲諸魔所娆之相最後說明菩薩善知識,用六波羅蜜等法,令菩薩奉行,得以成佛。
第七十七卷 釋夢誓品第六十一之下、釋魔愁品第六十二、釋等學品第六十叁
說明學般若波羅蜜,當正觀、正行、實證般若波羅蜜相,得無上道。贊歎行深般若波羅蜜之大威德,惡魔不能侵擾。最後說明學般若波羅蜜,應知菩薩所學處一一甚深同心等法。
第七十八卷 釋淨願品第六十四、釋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上
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者,其余衆生應當願樂,生隨喜心,自令心好,亦不著福。若不見有隨喜心、回向心可得,亦不見諸法有一定相,畢竟空故,不墮有無。菩薩安住于諸法實相中,不作佛道近我,二乘離我等等分別,得無分別之心,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最後比較悲空二法的關系,闡示行般若波羅蜜,知生空難度而能度。
第七十九卷 釋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下、釋囑累品第六十六
說明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成就悲空所得利益之法。並以以分別、因事贊歎、付囑稱揚、顯示等四事,闡明般若波羅蜜微妙最上功德利。
第八十卷 釋無盡品第六十七、釋六度相攝品等第六十八之上
論說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應以虛空不盡觀十二因緣。及菩薩有方便力,行一波羅蜜,能攝五波羅蜜。
第八十一卷 釋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之下
繼上卷闡明六波羅蜜之間的關系,菩薩住任何一波羅蜜,即具足其余五波羅蜜。菩薩住任何一波羅蜜時,皆持其功德與衆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第八十二卷 釋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上
主要贊歎般若波羅蜜方便力的甚深稀有。菩薩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習行六波羅蜜,習行六波羅蜜又以般若波羅蜜爲前導,則能離二乘地,住薩婆若。住薩婆若以六波羅蜜功德,回向阿耨菩提,與衆生共之,則具足修六波羅蜜及慈悲心功德。
第八十叁卷 釋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下、釋叁慧品第七十之上
論說菩薩住般若波羅蜜,所得功德利益。說明叁慧即及如何「行」、「生」、「修」般若波羅蜜,本品說明「行」、「生」般若波羅蜜。
第八十四卷 釋叁慧品第七十之下
說明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菩薩爲度衆生生死,以五眼觀色乃至阿耨菩提不可得,故知字無衆生可度。譬如佛所化人,不住有爲相、無爲相。菩薩應如是行般若入諸法實相。並說明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叁種智。,再釋般若波羅蜜義。
第八十五卷 釋道樹品第七十一、釋菩薩行品第七十二、釋種善根品第七十叁
以喻說明,如種樹人,初不識樹之根莖、枝、華果,愛護灌溉,待長大,葉華果實可用。菩薩爲衆生求阿耨菩提,漸行六波羅蜜,得一切種智,成佛樹,以葉華果益衆生。
般若攝一切法,般若即是菩薩行。知諸法實相義,得諸法實相,通達實義,如實如一切法,故名爲佛。最後略說諸佛、大菩薩、阿羅漢等善知識相。
若不供養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善知識,不得薩婆若。
第八十六卷 釋遍學品第七十四、釋叁次第學品第七十五之上
菩薩大智慧成就,行是深般若波羅蜜,不受世間果報。佛以見谛道中八人爲譬喻,說菩薩應偏學諸道入菩薩位。菩薩應先具足學一切道,道智具足已,應分別知衆生深心,隨衆生心如,應說法。叁次第學即是無有法者,則有順忍乃至斷一切煩惱,入菩薩位,則得一切智。
第八十七卷 釋叁次第學品第七十五之下、釋一念具萬行品第七十六
以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故當知是新發意菩薩,雖無量劫發意未得諸法實相,皆名新學。菩薩于諸法無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菩薩從初發意以來,以一切種智相應心,信諸無所有性,修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等六念。並以一切法性無所有故,菩薩爲衆生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諸有得、有著者,難得解脫。如菩薩欲具足檀波羅蜜,一念布施中攝一切善法。布施等諸功德無障礙故,于中無所不能,無所不作,住無漏心,于中不見相,不見施者、受者、施物.故能一念中具足萬行。余法亦如是。
第八十八卷 釋六喻品第七十七、釋四攝品第七十八之上
論說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知一切法無相,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住是中無相、無分別、自相空諸法中行六度。具足無相六波羅蜜已,能得大利益,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法.攝取一切衆生。本品先說明布施攝,菩薩因廣行無相布施故,當得無分別報,即一切種智。
第八十九卷 釋四攝品第七十八之下、釋善達品第七十九
說明愛語、利行、同事叁攝。愛語攝者,指菩薩摩诃薩以六度爲衆生說法。利行攝者,指菩薩摩诃薩長夜教衆生令行六波羅蜜。同事攝者,指菩薩摩诃薩以五神通力故,種種變化,入五道中,與衆生同事。菩薩四攝與般若波羅蜜相隨,故意義上四攝不可得。但是佛爲衆生說法,令其得惟明解,說世俗谛故,分別有善惡果報及諸聖果。最後說明菩薩善能通達諸法實相是爲善達。
第九十卷 釋實際品第八十
論說菩薩爲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實法就是實際。論中以十二因緣探尋衆生苦的根源,論述菩薩于此衆生起大悲心,拔衆生于顛倒中,求于實法,行般若波羅蜜,通達實際,種種因緣教化衆生,令住實際中。
第九十一卷 釋具足品第八十一
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十八空,叁十七道品,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時,若不具足,則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接著說明得菩薩之方法及利益。
第九十二卷 釋淨佛國土品第八十二之上
說明菩薩道相、得菩薩道及菩薩行的利益、菩薩摩诃薩淨佛國土和菩薩 從初發意以來,自淨身口意叁粗業,亦淨他人身口意叁粗業,不生貪瞋癡煩惱,如是叁業清淨,佛國土則淨。如面淨,鏡中像也淨,由是一切菩薩道皆淨。
第九十叁卷 釋淨佛國土品第八十二之下、釋必定品第八十叁之上
說明菩薩粗業及除滅方法,行布施等法淨佛國土及淨佛國土菩薩功德果相。接著說明佛心中一切法一切衆生皆必定,人以智不及故,名爲不必定。
第九十四卷 釋必定品第八十叁之下、釋四谛品第八十四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用一切善法方便力饒益衆生而不貪著,因著者、著法、著處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菩薩法亦是佛法。菩薩于無礙道中無一切暗蔽,是爲佛。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行菩薩道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爲衆生開示分別一切助道善法,皆入苦集滅道四聖谛中。四聖谛平等故,佛說即是涅槃。
第九十五卷 釋七譬品第八十五、釋平等品第八十
用七種譬喻方便說法來闡述一切法虛妄不可得的真理,使智者因譬喻而得解。一切法性無所有故,無垢淨;諸法平等則是淨。有爲法、無爲法平等,即是第一義。
第九十六卷 釋如化品第八十七、釋薩陁波侖品第八十八之上
論說若諸法平等無作,菩薩爲何行布施,愛語等法利益衆生?說明「空」、「化」義及其二者關系,以薩陁波侖菩薩的故事說明菩薩若發心求般若波羅蜜,不惜身命、不求名利而行菩薩道。
第九十七卷 釋薩陁波侖品第八十八之中
薩陁波侖菩薩欲求佛道之因緣,終至昙無竭菩薩處聽聞般若波羅蜜,于一切法中得無礙知見,即得諸法性觀叁昧、法性不可得叁昧、師子吼叁昧、解除一切著叁昧、見諸佛叁味等無量叁昧。並于住是叁昧中,見十方無量阿僧祈諸佛爲諸菩薩摩诃薩說般若波羅蜜。
第九十八卷 釋薩陁波侖品第八十八之下
說明薩陁波侖菩薩求法過程。薩陀波侖菩薩爲了供養昙無竭菩薩,入一大城中,到集市上自賣身體。經種種困難終于如願。請求昙無竭菩薩說般若波羅蜜,並請問: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令我等得知,並常不離見諸佛。
第九十九卷 《釋昙無竭品》
釋明上卷中薩陁波侖菩薩的提問: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昙無竭菩薩答之,薩陁波侖菩薩及長者女及五百侍女將財寶供養昙無竭菩薩。薩陁波侖菩薩七年來不臥,若行若立,不惜身命,惜法、愛法、重法的心行。
第一百卷 釋昙無竭品第八十九之下、釋囑累品第九十
說明昙無竭菩薩對薩陁波侖菩薩等宣說般若波羅蜜相,薩陁波侖菩薩即于坐處得諸法不可思議等六百萬諸叁昧門。佛敘述將般若波羅蜜獨屬阿難尊者的因緣。若有人書寫、受持讀誦、正憶念、爲人廣說,恭敬尊重,以華香寶衣等歡喜供養般若波羅蜜,是知此人常不離見佛,不離聞法,常親近佛。
本論的傳譯如下:
今漢譯《大智度論》有一百卷,但據僧睿的《大智釋論序》說,此《論》的略本有十萬偈,偈有叁十二字,共叁百二十萬言,漢文譯出的,只有原本的叁分之一,在學者研究漢譯《大智度論》的翻譯方式是:初品叁十四卷是《大品般若經》第一品釋論的全譯。二品已下,則是鸠摩羅什刪繁取要的節譯本成爲今本漢譯《大智度論》一百卷。
本論在中、日廣爲流傳,歐美、印度的學術界已陸續有人將漢譯本(部分)譯成法文、英文與德文。並視之爲大乘佛教的淵薮,而加以研究。在敦煌及新疆等地所發掘之古寫本,題名爲《摩诃般若波羅蜜優婆提舍》。以現行本與古寫本互相校合,則知現行本中有不少脫誤之處。
注釋本如下:
一、北周.慧影抄撰《大智度論疏》,不全只有7卷,收于《卍續藏經》第七十四冊、第八十七冊。
二、東晉.慧遠《大智度論抄》,二十卷,內容已佚失,僅余序文,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冊《出叁藏記集卷十》。
叁、僧侃,《大智度論疏》,十四卷,已佚失,記載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冊《東域傳燈目錄》。
四、南嶽.慧思撰,《釋論玄門》,一卷,已佚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冊《大唐內典錄卷五》。
五、行賀,《大智度論釋》,十卷,已佚失,記載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冊《東域傳燈目錄》。
(香光尼衆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大智度論 解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