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 解题▪P4

  ..续本文上一页佛如实知一切众生心数出没屈伸。并说明般若波罗蜜之深相,般若波罗蜜为诸佛母,能生诸佛,能示世间相、示世间空、示世间不可思议,示世间离、示世间寂灭、示世间毕竟空乃至有法有法空,示世间独空,是故诸佛依止般若波罗蜜住,供养、恭敬、赞叹是般若波罗蜜。

  第七十一卷 释成办品第五十、释譬喻品第五十一、释知识品第五十二、释趣智品第五十三

  发起甚深般若波罗蜜因,为大事、不可思议、不可称事、无有量事。并以船坏弃木喻、瓶未成熟喻、船坏检修喻、老病不起喻等四喻说明行深般若波罗蜜失道不到佛地。若新学菩萨摩诃萨欲学般若波罗蜜,及余五波罗蜜,当先亲近供养善知识,从是处获得关于般若波罗蜜等种种知识。学般若波罗蜜,应知一切种智是众生归趣处。

  第七十二卷 释大如品第五十四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般若甚深义理,当破着如心,审识佛道甚深易得,掌握无上道法。

  第七十三卷 释阿鞞跋致品第五十五、释转不退轮品第五十六之上

  菩萨从初发心来,所行因缘、所得果报,是阿鞞跋致,受记必成佛,得不退转。

  第七十四卷 释转不退轮品第五十六之下、释深奥品第五十七之上

  一、《释转不退轮品》

  叙述信受般若波罗蜜者应知的阿鞞跋致行、类、相貌。菩萨依般若波罗蜜,知阿鞞跋致深奥处,悟诸法实相功德,观因缘法毕竟空。

  第七十五卷 释深奥品第五十七之下、释梦行品第五十八、释河天品第五十九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能深知佛道微妙心行关系,能安住甚深般若行处。菩萨欲知实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无分别梦中作业,当发净国土愿。佛会上一女人名恒伽提婆,即时取净国土愿。以金银华等种种供养具献佛。佛当众授其成佛记,佛号、国土皆名金华。

  第七十六卷 释学空不证品第六十、释梦誓品第六十一

  学空不证是菩萨大愿所致,因菩萨不舍众生故,学空不证。并描述八种阿鞞跋致菩萨相。菩萨远离六波罗蜜及方便力,不久行四念处乃至不久行空、无作、无相三昧入菩萨位为诸魔所娆之相最后说明菩萨善知识,用六波罗蜜等法,令菩萨奉行,得以成佛。

  第七十七卷 释梦誓品第六十一之下、释魔愁品第六十二、释等学品第六十三

  说明学般若波罗蜜,当正观、正行、实证般若波罗蜜相,得无上道。赞叹行深般若波罗蜜之大威德,恶魔不能侵扰。最后说明学般若波罗蜜,应知菩萨所学处一一甚深同心等法。

  第七十八卷 释净愿品第六十四、释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上

  对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其余众生应当愿乐,生随喜心,自令心好,亦不着福。若不见有随喜心、回向心可得,亦不见诸法有一定相,毕竟空故,不堕有无。菩萨安住于诸法实相中,不作佛道近我,二乘离我等等分别,得无分别之心,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比较悲空二法的关系,阐示行般若波罗蜜,知生空难度而能度。

  第七十九卷 释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下、释嘱累品第六十六

  说明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成就悲空所得利益之法。并以以分别、因事赞叹、付嘱称扬、显示等四事,阐明般若波罗蜜微妙最上功德利。

  第八十卷 释无尽品第六十七、释六度相摄品等第六十八之上

  论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应以虚空不尽观十二因缘。及菩萨有方便力,行一波罗蜜,能摄五波罗蜜。

  第八十一卷 释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之下

  继上卷阐明六波罗蜜之间的关系,菩萨住任何一波罗蜜,即具足其余五波罗蜜。菩萨住任何一波罗蜜时,皆持其功德与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八十二卷 释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上

  主要赞叹般若波罗蜜方便力的甚深稀有。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习行六波罗蜜,习行六波罗蜜又以般若波罗蜜为前导,则能离二乘地,住萨婆若。住萨婆若以六波罗蜜功德,回向阿耨菩提,与众生共之,则具足修六波罗蜜及慈悲心功德。

  第八十三卷 释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下、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上

  论说菩萨住般若波罗蜜,所得功德利益。说明三慧即及如何「行」、「生」、「修」般若波罗蜜,本品说明「行」、「生」般若波罗蜜。

  第八十四卷 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下

  说明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为度众生生死,以五眼观色乃至阿耨菩提不可得,故知字无众生可度。譬如佛所化人,不住有为相、无为相。菩萨应如是行般若入诸法实相。并说明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三种智。,再释般若波罗蜜义。

  第八十五卷 释道树品第七十一、释菩萨行品第七十二、释种善根品第七十三

  以喻说明,如种树人,初不识树之根茎、枝、华果,爱护灌溉,待长大,叶华果实可用。菩萨为众生求阿耨菩提,渐行六波罗蜜,得一切种智,成佛树,以叶华果益众生。

  般若摄一切法,般若即是菩萨行。知诸法实相义,得诸法实相,通达实义,如实如一切法,故名为佛。最后略说诸佛、大菩萨、阿罗汉等善知识相。

  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善知识,不得萨婆若。

  第八十六卷 释遍学品第七十四、释三次第学品第七十五之上

  菩萨大智慧成就,行是深般若波罗蜜,不受世间果报。佛以见谛道中八人为譬喻,说菩萨应偏学诸道入菩萨位。菩萨应先具足学一切道,道智具足已,应分别知众生深心,随众生心如,应说法。三次第学即是无有法者,则有顺忍乃至断一切烦恼,入菩萨位,则得一切智。

  第八十七卷 释三次第学品第七十五之下、释一念具万行品第七十六

  以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故当知是新发意菩萨,虽无量劫发意未得诸法实相,皆名新学。菩萨于诸法无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从初发意以来,以一切种智相应心,信诸无所有性,修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等六念。并以一切法性无所有故,菩萨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有得、有著者,难得解脱。如菩萨欲具足檀波罗蜜,一念布施中摄一切善法。布施等诸功德无障碍故,于中无所不能,无所不作,住无漏心,于中不见相,不见施者、受者、施物.故能一念中具足万行。余法亦如是。

  第八十八卷 释六喻品第七十七、释四摄品第七十八之上

  论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知一切法无相,住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住是中无相、无分别、自相空诸法中行六度。具足无相六波罗蜜已,能得大利益,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法.摄取一切众生。本品先说明布施摄,菩萨因广行无相布施故,当得无分别报,即一切种智。

  第八十九卷 释四摄品第七十八之下、释善达品第七十九

  说明爱语、利行、同事三摄。爱语摄者,指菩萨摩诃萨以六度为众生说法。利行摄者,指菩萨摩诃萨长夜教众生令行六波罗蜜。同事摄者,指菩萨摩诃萨以五神通力故,种种变化,入五道中,与众生同事。菩萨四摄与般若波罗蜜相随,故意义上四摄不可得。但是佛为众生说法,令其得惟明解,说世俗谛故,分别有善恶果报及诸圣果。最后说明菩萨善能通达诸法实相是为善达。

  第九十卷 释实际品第八十

  论说菩萨为实际故行般若波罗蜜。实法就是实际。论中以十二因缘探寻众生苦的根源,论述菩萨于此众生起大悲心,拔众生于颠倒中,求于实法,行般若波罗蜜,通达实际,种种因缘教化众生,令住实际中。

  第九十一卷 释具足品第八十一

  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十八空,三十七道品,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时,若不具足,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接着说明得菩萨之方法及利益。

  第九十二卷 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之上

  说明菩萨道相、得菩萨道及菩萨行的利益、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和菩萨 从初发意以来,自净身口意三粗业,亦净他人身口意三粗业,不生贪瞋痴烦恼,如是三业清净,佛国土则净。如面净,镜中像也净,由是一切菩萨道皆净。

  第九十三卷 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之下、释必定品第八十三之上

  说明菩萨粗业及除灭方法,行布施等法净佛国土及净佛国土菩萨功德果相。接着说明佛心中一切法一切众生皆必定,人以智不及故,名为不必定。

  第九十四卷 释必定品第八十三之下、释四谛品第八十四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用一切善法方便力饶益众生而不贪着,因著者、着法、着处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菩萨法亦是佛法。菩萨于无碍道中无一切暗蔽,是为佛。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行菩萨道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为众生开示分别一切助道善法,皆入苦集灭道四圣谛中。四圣谛平等故,佛说即是涅槃。

  第九十五卷 释七譬品第八十五、释平等品第八十

  用七种譬喻方便说法来阐述一切法虚妄不可得的真理,使智者因譬喻而得解。一切法性无所有故,无垢净;诸法平等则是净。有为法、无为法平等,即是第一义。

  第九十六卷 释如化品第八十七、释萨陁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上

  论说若诸法平等无作,菩萨为何行布施,爱语等法利益众生?说明「空」、「化」义及其二者关系,以萨陁波仑菩萨的故事说明菩萨若发心求般若波罗蜜,不惜身命、不求名利而行菩萨道。

  第九十七卷 释萨陁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中

  萨陁波仑菩萨欲求佛道之因缘,终至昙无竭菩萨处听闻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中得无碍知见,即得诸法性观三昧、法性不可得三昧、师子吼三昧、解除一切着三昧、见诸佛三味等无量三昧。并于住是三昧中,见十方无量阿僧祈诸佛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第九十八卷 释萨陁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下

  说明萨陁波仑菩萨求法过程。萨陀波仑菩萨为了供养昙无竭菩萨,入一大城中,到集市上自卖身体。经种种困难终于如愿。请求昙无竭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并请问: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令我等得知,并常不离见诸佛。

  第九十九卷 《释昙无竭品》

  释明上卷中萨陁波仑菩萨的提问: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昙无竭菩萨答之,萨陁波仑菩萨及长者女及五百侍女将财宝供养昙无竭菩萨。萨陁波仑菩萨七年来不卧,若行若立,不惜身命,惜法、爱法、重法的心行。

  第一百卷 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之下、释嘱累品第九十

  说明昙无竭菩萨对萨陁波仑菩萨等宣说般若波罗蜜相,萨陁波仑菩萨即于坐处得诸法不可思议等六百万诸三昧门。佛叙述将般若波罗蜜独属阿难尊者的因缘。若有人书写、受持读诵、正忆念、为人广说,恭敬尊重,以华香宝衣等欢喜供养般若波罗蜜,是知此人常不离见佛,不离闻法,常亲近佛。

  本论的传译如下:

  今汉译《大智度论》有一百卷,但据僧睿的《大智释论序》说,此《论》的略本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共三百二十万言,汉文译出的,只有原本的三分之一,在学者研究汉译《大智度论》的翻译方式是:初品三十四卷是《大品般若经》第一品释论的全译。二品已下,则是鸠摩罗什删繁取要的节译本成为今本汉译《大智度论》一百卷。

  本论在中、日广为流传,欧美、印度的学术界已陆续有人将汉译本(部分)译成法文、英文与德文。并视之为大乘佛教的渊薮,而加以研究。在敦煌及新疆等地所发掘之古写本,题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优婆提舍》。以现行本与古写本互相校合,则知现行本中有不少脱误之处。

  注释本如下:

  一、北周.慧影抄撰《大智度论疏》,不全只有7卷,收于《卍续藏经》第七十四册、第八十七册。

  二、东晋.慧远《大智度论抄》,二十卷,内容已佚失,仅余序文,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出三藏记集卷十》。

  三、僧侃,《大智度论疏》,十四卷,已佚失,记载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东域传灯目录》。

  四、南岳.慧思撰,《释论玄门》,一卷,已佚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大唐内典录卷五》。

  五、行贺,《大智度论释》,十卷,已佚失,记载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东域传灯目录》。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大智度论 解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