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 解題

  論名:大智度論

  著譯者:龍樹菩薩造;鸠摩羅什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大智度論》,梵文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全一百卷,詳名《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又名《摩诃般若釋論》、《大慧度經集要》、《大智度經論》,簡稱《智度論》、《大論》、《智論》、《釋論》。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五冊。「大智度」爲「摩诃般若波羅蜜」的意譯,爲诠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大品般若經》)的注釋書,內容闡明大乘菩薩思想及六波羅蜜的宗教實踐。全論所引經典極多,包含原始佛教聖典、部派佛教諸論書,以及初期大乘之法華、華嚴等諸經典,和印度其他一般思想,對理論、思想、傳說、曆史、地理、僧團實踐規定等解說甚爲詳細,爲研究印度大乘佛教興起時代的重要資料,甚至可視爲大乘佛教的百科全書,對中國、日本的佛教學者有很大的影響。與《百論》、《中論》、《十二門論》等叁論合稱四論。

  本論的地位及特色:

  一、論書包含原始佛教聖典、部派佛教諸論書,以及初期大乘之法華、華嚴等諸經典。並言及勝論派及其他印度一般之思想,可謂爲當時之佛教百科全書。

  二、本論不僅爲印度唯識思想形成之重要典籍,即連「大乘起信論」所說之真如思想、空與中道思想之相即,均深受本書之影響。

  叁、本論中之佛身觀與法身觀,是密教思想之先驅,且爲真言陀羅尼之根源。

  四、龍樹菩薩以後的大乘佛教等諸說,幾乎都是以本論爲中心而開展。爲大乘佛教的重要論書,對印度及中國佛教影響相當深遠,尤其是自本論譯出以來,成爲曆來各宗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論典。

  五、本論自譯出以來,研究風氣甚盛,與叁論學派(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相合,則成爲四論學派,爲曆來各宗所依用援引之重要論典,天臺之四教義卷十二即尊之爲「大乘通申論」。

  六、論中所诠顯之諸法實相的妙趣,堪稱是早年構成天臺宗思想的中心。

  七、華嚴宗引用本論,主張《華嚴》是不共般若。

  八、本論六度中的禅波羅蜜、戒波羅蜜的闡揚,對禅宗和律宗具有重大貢獻。

  九、論文初品主要闡述名相事數,恰是佛教傳入中國二百余年佛學家一直搞不清楚的問題,詳譯出來,原原本本地加以解釋,可適應學者研究的要求。

  十、本論爲龍樹晚年之著作。在般若思想之弘揚上,立足于「諸法實相」之積極肯定立場,並極力闡明大乘菩薩思想及六波羅蜜等宗教之實踐,故可了解龍樹以前佛教學說之大要。

  本論的大意:

  相傳本論之原文有十萬多頌,在本譯本中,最初之叁十四卷,系《大品般若經》初品之注釋,其後各卷所譯則加以節略。首緣起第一,略述佛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的因緣。繼釋經初品中如是我聞一時第二,乃至釋初品中信持無叁毒第五十二,是爲釋序品第一。順次以下釋奉缽品第二,乃至釋囑累品第九十,是爲釋摩诃衍論。各卷的大意如下:

  第一卷 緣起論、釋初品如是我聞一時

  龍樹菩薩指出二十一種釋尊宣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原因,內有十力、四無所畏功德、及四種悉檀者。接著解釋「如是、我、聞、一、時」五字的別義。

  第二卷 釋初品中總說如是我聞、釋初品中婆伽婆

  總說佛陀宣講如是我聞的意趣。解釋「佛」的別名有婆伽婆、多陀阿伽陀、阿羅诃、叁藐叁佛陀、輯侈遮羅那叁般那、修伽陀、路迦憊、阿耨多羅、富樓沙昙藐婆羅提、含多提婆魔逸舍喃、佛陀等如來十號,並引用《放牛譬喻經》等論證佛是一切智人。

  第叁卷 釋初品中住王舍城、釋初品中共摩诃比丘僧、別釋初品中叁衆義

  解釋「住」的名義、「王舍城」命名的緣由、佛陀住王舍城原因,、「共」、「摩诃」、「比丘」、「僧伽」之意,最後釋義「叁衆」

  第四卷 釋初品中菩薩

  解釋「菩薩」一義,以此比較大、小乘菩薩觀的差異與優劣,從而顯示大乘菩薩的殊勝。

  第五卷 釋初品中摩诃薩埵、釋初品中菩薩功德

  解釋「摩诃薩埵」之意,說明何謂「陀羅尼」的含義、種類;釋空、無作、無相等叁昧;衆生等忍和法等忍。

  第六卷 釋初品中十喻

  以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闼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等十喻,了解空法。

  第七卷 釋初品中佛世界願、釋初品中叁昧、釋初品中放光

  說明諸菩薩顧受無量諸佛世界,念無量佛土,諸佛叁昧等,能斷種種見、纏及諸煩惱,遊戲出生百千叁昧,爲補處紹尊位者。並見諸佛世界無量嚴淨,發種種頤。如是等無量佛世界種種嚴淨,顧皆得之。接著解釋叁昧王叁昧。最後描述釋尊放光的種種情況,若有衆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第八卷釋初品中放光之余

  解釋佛放常光及出廣長舌、佛人獅子遊戲叁昧等,欲令衆生知一切皆空無常。

  第九卷 釋初品中現普身、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

  佛從無量阿僧祇劫,集大功德、修諸苦行、常施衆生、持種種戒、忍、精進、禅定,及無比清淨不可壞不可盡智慧,世世修行,已具足滿。此果力故,得不可稱量殊特威神。所以佛德特尊,現最勝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接著論證十方諸佛菩薩的真實不謬。

  第十卷 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之余

  多寶世界的普明菩薩請問寶積佛:「以何因緣有大光明照于世間,地大震動,又見佛身?」寶積佛回答之。寶積佛國的普明菩薩卻欲觐谒釋迦如來,寶積如來應允,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諸法相,與寶積佛說諸法相正同;便言世界雖遠,法相不異,增益大信,心轉堅固。最後普明菩薩持千葉金色蓮華供養釋迦如來,世尊以此寶華散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世界中佛。

  第十一卷 釋初品中舍利弗因緣、釋初品中檀波羅蜜義、釋初品中贊檀波羅蜜義、釋初品中檀相義、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

  說明佛爲何將般若波羅蜜這種菩薩摩诃薩法告訴舍利弗而不告訴其他人。接著說明菩薩爲了普度一切衆生而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觀諸法不生不滅,如涅槃相,故在行布施時作無相觀,不見施者、受者及所施物。再說明布施中獲得種種利益。接著論述淨施與不淨施;世間施與出世間施;聲聞施與佛菩薩施以及內施與外施,最後論述法施爲何在一切施中最爲第一。

  第十二卷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之余

  本卷繼續論述初品中檀波羅蜜之法施,主要內容有:菩薩爲何能具足滿檀波羅蜜而余人不能和行檀波羅蜜能生六波羅蜜。

  第十叁卷 釋初品中屍羅波羅蜜、釋初品中戒相義、釋初品中贊屍羅波羅蜜義

  「屍羅」意譯爲戒,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爲戒。持戒諸多功德,破戒者常墮叁惡道中,受苦萬端等,勸說行者應當一心持戒。「戒相義」說明戒即是止非防過,惡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從他受,息身、口惡等是爲戒相。論述五戒的內容及毀犯的過失。接著說明在六齋日持齋受八戒,以此善緣,惡鬼遠去,住處安穩,福增無量。最後提出出家受戒勝于在家持戒。

  第十四卷 釋初品中屍羅波羅蜜之余、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

  主要講菩薩是怎樣具足滿屍羅波羅蜜和菩薩持戒能生六波羅蜜以及菩薩持戒能深入諸法實相,行空之昧,用慧眼來觀察罪不罪皆不可得。戒亦不可得。

  說明羼提即是忍辱。忍辱有生忍和法忍兩種,菩薩行生忍能得無量福德,行法忍能得無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便得如所願。

  第十五卷 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之余、釋初品中毗梨耶波羅蜜

  首先說明菩薩如何具足法忍,接著解釋毗梨耶波羅蜜,毗梨耶可意譯爲精進,說明精進乃一切善法之本,及闡明菩薩觀精進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

  第十六卷 釋初品中毗梨耶波羅蜜之余

  主要說明菩薩如何具足精進波羅蜜、及身、心精進之區別及菩薩爲何常行精進而心無厭足。

  第十七卷 釋初品中禅波羅蜜

  說明菩薩誓願度一切衆生爲何卻又遠在靜處求得禅定、如何能得禅波羅蜜、入四禅及菩薩能行禅波羅蜜而余人不能。

  第十八卷 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釋初品中般若相義

  說明菩薩如何行般若波羅蜜、爲何獨稱般若波羅爲摩诃、何謂入叁種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菩薩智慧爲何稱般若波羅蜜。

  第十九卷 釋初品中叁十七品

  說明以何因緣于菩薩道中說叁十七道品以及闡明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主要內容和意義。

  第二十卷 釋初品中叁叁昧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

  說明叁昧爲何又名叁解脫門以及菩薩如何行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

  第二十一卷 釋初品中八背舍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釋初品中九想義、釋初品中八念

  說明禅修的種種業處及諸禅定。背是淨潔五欲,離卻著心故名背舍。勝是不淨中淨顛倒等諸煩惱賊故,是名勝處。此以遍滿緣故、名一切處,即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十法,使其各各周遍于一切處。從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滅受想定。及于人之屍相上起九種觀想。佛爲除衆生恐怖因緣,所以于九想後次第說八念。即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

  第二十二卷 釋初品中八念之余

  詳細說明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等修法,最後總結說明八念次第。又分別聲聞八念只爲自身,菩薩八念是爲一切衆生。

  第二十叁卷 釋初品中十想、釋初品中十一智

  說明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厭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淨想、斷想、離想、盡等十想皆是除結使,緣涅槃相。

  接著解釋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大智度論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