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 解題▪P2

  ..續本文上一頁

  叁相若聚散 不能有所相 雲何於一處 一時有叁相

  若謂生住滅 更有有為相 是即為無窮 無即非有為

  生生之所生 生於彼本生 本生之所生 還生於生生

  若謂是生生 能生於本生 生生從本生 何能生本生

  若謂是本生 能生於生生 本生從彼生 何能生生生

  若生生生時 能生於本生 生生尚未有 何能生本生

  若本生生時 能生於生生 本生尚未有 何能生生生

  如燈能自照 亦能照於彼 生法亦如是 自生亦生彼

  燈中自無闇 住處亦無闇 破闇乃名照 無闇則無照

  雲何燈生時 而能破於闇 此燈初生時 不能及於闇

  燈若未及闇 而能破闇者 燈在於此間 則破一切闇

  若燈能自照 亦能照於彼 闇亦應自闇 亦能闇於彼

  此生若未生 雲何能自生 若生已自生 生已何用生

  生非生已生 亦非未生生 生時亦不生 去來中已答

  若謂生時生 是事已不成 雲何眾緣合 爾時而得生

  若法眾緣生 即是寂滅性 是故生生時 是二俱寂滅

  若有未生法 說言有生者 此法先已有 更復何用生

  若言生時生 是能有所生 何得更有生 而能生是生

  若謂更有生 生生則無窮 離生生有生 法皆自能生

  有法不應生 無亦不應生 有無亦不生 此義先已說

  若諸法滅時 是時不應生 法若不滅者 終無有是事

  不住法不住 住法亦不住 住時亦不住 無生雲何住

  若諸法滅時 是則不應住 法若不滅者 終無有是事

  所有一切法 皆是老死相 終不見有法 離老死有住

  住不自相住 亦不異相住 如生不自生 亦不異相生

  法已滅不滅 未滅亦不滅 滅時亦不滅 無生何有滅

  若法有住者 是則不應滅 法若不住者 是亦不應滅

  是法於是時 不於是時滅 是法於異時 不於異時滅

  如一切諸法 生相不可得 以無生相故 即亦無滅相

  若法是有者 是即無有滅 不應於一法 而有有無相

  若法是無者 是則無有滅 譬如第二頭 無故不可斷

  法不自相滅 他相亦不滅 如自相不生 他相亦不生

  生住滅不成 故無有有為 有為法無故 何得有無為

  如幻亦如夢 如乾闥婆城 所說生住滅 其相亦如是

  3.觀作作者品第八,共十二偈:作者是能作者,作業的業是事業。作身口意的叁業,引起感果的能力,也叫做業。這作者與業,假使離了作者,作業就不可得;離了作業,作者也就不可得,是相互的緣起性空。

  決定有作者 不作決定業 決定無作者 不作無定業

  決定業無作 是業無作者 定作者無作 作者亦無業

  若定有作者 亦定有作業 作者及作業 即墮於無因

  若墮於無因 則無因無果 無作無作者 無所用作法

  若無作等法 則無有罪福 罪福等無故 罪福報亦無

  若無罪福報 亦無大涅槃 諸可有所作 皆空無有果

  作者定不定 不能作二業 有無相違故 一處則無二

  有不能作無 無不能作有 若有作作者 其過如先說

  作者不作定 亦不作不定 及定不定業 其過先已說

  作者定不定 亦定亦不定 不能作於業 其過先已說

  因業有作者 因作者有業 成業義如是 更無有餘事

  如破作作者 受受者亦爾 及一切諸法 亦應如是破

  4.觀本住品第九,共十二偈:本住是神我的異名,本是本來有的意思。本有常住不變的就是「我」,用眼根為例,以種種的方法,觀察尋求,成立眼等諸根,並沒有實在的「本住」。

  眼耳等諸根 苦樂等諸法 誰有如是事 是則名本住

  若無有本住 誰有眼等法 以是故當知 先已有本住

  若離眼等根 及苦樂等法 先有本住者 以何而可知

  若離眼耳等 而有本住者 亦應離本住 而有眼耳等

  以法知有人 以人知有法 離法何有人 離人何有法

  一切眼等根 實無有本住 眼耳等諸根 異相而分別

  若眼等諸根 無有本住者 眼等一一根 雲何能知塵

  見者即聞者 聞者即受者 如是等諸根 則應有本住

  若見聞各異 受者亦各異 見時亦應聞 如是則神多

  眼耳等諸根 苦樂等諸法 所從生諸大 彼大亦無神

  若眼耳等根 苦樂等諸法 無有本住者 眼等亦應無

  眼等無本住 今後亦復無 以叁世無故 無有無分別

  5.觀然可然品第十,共十六偈:用比喻說明受的五陰法及受者的我的空無自性不可得。

  若然是可然 作作者則一 若然異可然 離可然有然

  如是常應然 不因可然生 則無然火功 亦名無作火

  然不待可然 則不從緣生 火若常然者 人功則應空

  若汝謂然時 名為可然者 爾時但有薪 何物然可然

  若異則不至 不至則不燒 不燒則不滅 不滅則常住

  然與可然異 而能至可然 如此至彼人 彼人至此人

  若謂然可然 二俱相離者 如是然則能 至於彼可然

  若因可然然 因然有可然 先定有何法 而有然可然

  若因可然然 則然成復成 是為可然中 則為無有然

  若法因待成 是法還成待 今則無因待 亦無所成法

  若法有待成 未成雲何待 若成已有待 成已何用待

  因可然無然 不因亦無然 因然無可然 不因無可然

  然不餘處來 然處亦無然 可然亦如是 餘如去來說

  若可然無然 離可然無然 然亦無可然 然中無可然

  以然可然法 說受受者法 及以說瓶衣 一切等諸法

  若人說有我 諸法各異相 當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

  (二) 明生死流轉:從因果的相續生起中,觀察他的無叁際,非四作。

  1.觀本際品第十一,共八偈:受法與受者,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諸法,都是沒有他的本際可得的。生前有死,死已有生;生者必死,死者可生,緣起如環的無端,這是世間的真實。

  大聖之所說 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 亦復無有終

  若無有始終 中當雲何有 是故於此中 先後共亦無

  若使先有生 後有老死者 不老死有生 不生有老死

  若先有老死 而後有生者 是則為無因 不生有老死

  生及於老死 不得一時共 生時則有死 是二俱無因

  若使初後共 是皆不然者 何故而戲論 謂有生老死

  諸所有因果 及相可相法 受及受者等 所有一切法

  非但於生死 本際不可得 如是一切法 本際皆亦無

  2.觀苦品第十二,共十偈:從生死苦果去觀察他的緣起無性,不從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等四作而有。

  自作及他作 共作無因作 如是說諸苦 於果則不然

  苦若自作者 則不從緣生 因有此陰故 而有彼陰生

  若謂此五陰 異彼五陰者 如是則唇言 從他而作苦

  若人自作苦 離苦何有人 而謂於彼人 而能自作苦

  若苦他人作 而與此人者 若當離於苦 何有此人受

  苦若彼人作 持與此人者 離苦何有人 而能授於此

  自作若不成 雲何彼作苦 若彼人作苦 即亦名自作

  苦不名自作 法不自作法 彼無有自體 何有彼作苦

  若彼此苦成 應有共作苦 此彼尚無作 何況無因作

  非但說於苦 四種義不成 一切外萬物 四義亦不成

  (叁) 明行事空寂:世間集的無自性空,諸行無常,無實在性,這才可以解脫,解脫也自然是假名非實的。

  1.觀行品第十叁,共九偈:觀無常的諸行,顯示無常諸行的本性空寂。

  如佛經所說 虛誑妄取相 諸行妄取故 是名為虛誑

  虛誑妄取者 是中何所取 佛說如是事 欲以示空義

  諸法有異故 知皆是無性 無性法亦無 一切法空故

  諸法若無性 雲何說嬰兒 乃至於老年 而有種種異

  若諸法有性 雲何而得異 若諸法無性 雲何而有異

  是法則無異 異法亦無異 如壯不作老 老亦不作老

  若是法即異 乳應即是酪 離乳有何法 而能作於酪

  若有不空法 則應有空法 實無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大聖說空法 為離諸見故 若復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

  2.觀合品第十四,共八偈:總論緣起有為的一切行,說明緣起中六處緣觸的歷程,就是六根取境,和合生識,叁者的和合而生觸。

  見可見見者 是叁各異方 如是叁法異 終無有合時

  染與於可染 染者亦復然 餘入餘煩惱 皆亦復如是

  異法當有合 見等無有異 異相不成故 見等雲何合

  非但可見等 異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 皆亦無異相

  異因異有異 異離異無異 若法所因出 是法不異因

  若離從異異 應餘異有異 離從異無異 是故無有異

  異中無異相 不異中亦無 無有異相故 則無此彼異

  是法不自合 異法亦不合 合者及合時 合法亦皆無

  3.觀有無品第十五,共十一偈:本品開示佛說緣起的真意,必須透視緣起法的假名有。雖是假名有,但也不失諸法的因果相互的關係。如此才能突破自性見,見到即緣起而性空,性空而緣起的中道!

  眾緣中有性 是事則不然 性從眾緣出 即名為作法

  性若是作者 雲何有此義 性名為無作 不待異法成

  法若無自性 雲何有他性 自性於他性 亦名為他性

  離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有若不成者 無雲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壞名為無

  若人見有無 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 佛法真實義

  佛能滅有無 於化迦旃延 經中之所說 離有亦離無

  若法實有性 後則不應無 性若有異相 是事終不然

  若法實有性 雲何而可異 若法實無性 雲何而可異

  定有則著常 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 不應著有無

  若法有定性 非無則是常 先有而今無 是則為斷滅

  4.觀縛解品第十六,共十偈:本品觀緣起的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諸行往來者 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 眾生亦復然

  若眾生往來 陰界諸入中 五種求盡無 誰有往來者

  若從身至身 往來即無身 若其無有身 則無有往來

  諸行若滅者 是事終不然 眾生若滅者 是事亦不然

  諸行生滅相 不縛亦不解 眾生如先說 不縛亦不解

  若身名為縛 有身則不縛 無身亦不縛 於何…

《中論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