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论 解题

  论名:中论

  著译者:龙树菩萨造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中论》,梵文:Mūlamadhyamaka-kārikā,藏文:dbgu ma rtsa ba”i shes rab,英译:Knowledge of the Middle Way,即《根本中颂》,又名《中观论》、《中论颂》、《正观论》,共四卷。龙树菩萨著,青目释,姚秦.鳩摩罗什译,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本論是确立大乘思想的重要論著,说明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不像凡夫、外道、有所得小乘学者的所见,在法上显示无自性空,并以八不的缘起即无所得之中道,显扬般若思想。本论為中观派的根本论书之一,汉传佛教三论宗的根本典籍。

  本论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论对中国、西藏、日本的佛教有深厚流传及影响。

  二、本论為中国三论宗所据之主要论点。

  三、本论為印度中观学派之根本立场。藏传佛教又将此派分為「自续派」与「应成派」。

  四、本论為龙树初期之作,含有佛教一般思想内容,将空、缘起、世俗、胜义二諦等问题归於中论,以「否定的否定」之论法宣扬中道。

  五、本论依缘起法说二諦显解胜义空义空的中道义解,主张所谓八不中道即无所得之中道。此种独特之般若思想,对佛教的基本教理有更清楚明瞭的说明及统合。

  六、本论是了解大乘佛教「空」的理论最好的经典。

  七、本论在中国的译出,中国的学佛者对大乘佛法「空」的义理才比较清楚了解。

  本论相传有五百颂,分二十七品;然据《大正藏》,青目释,姚秦.鳩摩罗什译,《中论》,仅四百四十六颂。今以论颂略述大意。

  一、总观八不的缘起法:本论一开始即开宗明义说明佛说的甚深缘起来法,能灭除戏论到寂灭,后面诸品即别观种种缘起:

  观因缘品第一,共十六偈:前二偈為总说,后為十四偈用四门及四缘破除自性生。

  一、总说:龙树菩萨指出佛陀善巧地解说因缘法(即缘起法),能以八种方法(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来息灭我们心中种种偏见、执著等戏论。并礼敬佛陀,因為佛陀解说因缘法,是一切论说中最為第一。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二、观集无生:生死流转,因果相生,是生生不已的缘起,故观一切法无生。

  (一)观四门不生:凡是以為一切法是自性有的,那就必是生起的;所以观察他是怎样生的。如生起不成,就足以证明非自性有的空义。讲到生,不出有因生,无因生两类,有因中又不出从自生,从他生,从共生三种,合起来就是四门。观四门不生,遍破了一切自性实有。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如诸法自性 不在於缘中 以无自性故 他性亦復无

  (二)观四缘不生:

  1.总说四缘不生

  因缘次第缘 缘缘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

  果為从缘生 為从非缘生 是缘為有果 是缘為无果

  观四缘不生,针对著佛法内部的学者。引证佛说与阿毘曇中的四缘,成立他实有一切法可生,再一一论破。

  A.观因缘不成

  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為缘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缘

  果先於缘中 有无俱不可 先无為谁缘 先有何用缘

  若果非有生 亦復非无生 亦非有无生 何得言有缘

  B.观次第缘不成

  果若未生时 则不应有灭 灭法何能缘 故无次第缘

  C.观缘缘不成

  如诸佛所说 真实微妙法 於此无缘法 云何有缘缘

  D. 观增上缘不成

  诸法无自性 故无有有相 说有是事故 是事有不然

  2.结语:观缘生不成

  略广因缘中 求果不可得 因缘中若无 云何从缘出

  若谓缘无果 而从缘中出 是果何不从 非缘中而出

  若果从缘生 是缘无自性 从无自性生 何得从缘生

  果不从缘生 不从非缘生 以果无有故 缘非缘亦无

  三、观去来品第二,共二十五偈:本品从三时、同异、定不定三个面向去观察,总观法法自性空,没有一法从三界趣向涅槃。

  (一)三时:从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去观察,都不违性空的无常。

  已去无有去 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 去时亦无去

  动处则有去 此中有去时 非已去未去 是故去时去

  云何於去时 而当有去法 若离於去法 去时不可得

  若言去时去 是人则有咎 离去有去时 去时独去故

  若去时有去 则有二种去 一谓為去时 二谓去时去

  若有二去法 则有二去者 以离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若离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以无去法故 何得有去者

  去者则不去 不去者不去 离去不去者 无第三去者

  若言去者去 云何有此义 若离於去法 去者不可得

  若去者有去 则有二种去 一谓去者去 二谓去法去

  若谓去者去 是人则有咎 离去有去者 说去者有去

  已去中无发 未去中无发 去时中无发 何处当有发

  未发无去时 亦无有已去 是二应有发 未去何有发

  无去无未去 亦復无去时 一切无有发 何故而分别

  去者则不住 不去者不住 离去不去者 何有第三住

  去者若当住 云何有此义 若当离於去 去者不可得

  去未去无住 去时亦无住 所有行止法 皆同於去义

  (二)同异:观察去与去者是一呢?还是异?从体及用二个角度去观察同异。

  1.观体不成

  去法即去者 是事则不然 去法异去者 是事亦不然

  若谓於去法 即為是去者 作者及作业 是事则為一

  若谓於去法 有异於去者 离去者有去 离去有去者

  去去者有二 若一异法成 二门俱不成 云何当有成

  2.观用不成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是去 先无有去法 故无去者去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异去 於一去者中 不得二去故

  (三)定不定:从有固定的自体,观察去法与去者。

  决定有去者 不能用三去 不决定去者 亦不用三去

  去法定不定 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 所去处皆无

  贰、别观四諦:观苦是性空,观集是性空等。

  一、观世间苦:有情生起苦果,就是依著六处、五蕴、六界和合。这是有情的苦体,观世间苦的自性空。

  (一)观六情品第三,共八偈: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处对尘的作用,以眼根為例说明没有「见」与「可见」的自性,再观其他五根也不可得。

  眼耳及鼻舌 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 行色等六尘

  是眼则不能 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餘物

  火喻则不能 成於眼见法 去未去去时 已总答是事

  见若未见时 则不名為见 而言见能见 是事则不然

  见不能有见 非见亦不见 若已破於见 则為破见者

  见可见无故 识等四法无 四取等诸缘 云何当得有

  离见不离见 见者不可得 以无见者故 何有见可见

  耳鼻舌身意 声及闻者等 当知如是义 皆同於上说

  (二)观五阴品第四,共九偈: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本论以色阴為例,因五阴中的色阴最粗显,具有质碍性,很容易把他看做实在有。但观察起来,其是因缘所生的果色,考察他的因果关係,是不相离的缘起存在。受、想、行、识等内心感受的精神活动,自然更易知道他的如幻如化了。

  若离於色因 色则不可得 若当离於色 色因不可得

  离色因有色 是色则无因 无因而有法 是事则不然

  若离色有因 则是无果因 若言无果因 则无有是处

  若已有色者 则不用色因 若无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无因而有色 是事终不然 是故有智者 不应分别色

  若果似於因 是事则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受阴及想阴 行阴识阴等 其餘一切法 皆同於色阴

  若人有问者 离空而欲答 是则不成答 俱同於彼疑

  若人有难问 离空说其过 是不成难问 俱同於彼疑

  (三)观六种品第五,共八偈:主要的是六界──地、水、火、风、空、识,这是构成有情的质素。有以识為六种的根本,本品观破心识的作用。

  空相未有时 则无虚空法 若先有虚空 即為是无相

  是无相之法 一切处无有 於无相法中 相则无所相

  有相无相中 相则无所住 离有相无相 餘处亦不住

  相法无有故 可相法亦无 可相法无故 相法亦復无

  是故今无相 亦无有可相 离相可相已 更亦无有物

  若使无有有 云何当有无 有无既已无 知有无者谁

  是故知虚空 非有亦非无 非相非可相 餘五同虚空

  浅智见诸法 若有若无相 是则不能见 灭见安隐法

  二、观世间集:世间所从生的种种因缘,一切都是性空的假名。

  (一)明惑业所生:说明明惑业所生,三毒、三相(有為相)作业受报的人法皆空。

  1.观染染者品第六,共十偈:染是烦恼,但主要的是贪,所以四諦的集諦,特别重视爱染,本品进一步的破染与染者。

  若离於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应生於染法

  若无有染者 云何当有染 若有若无染 染者亦如是

  染者及染法 俱成则不然 染者染法俱 则无有相待

  染者染法一 一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异 异法云何合

  若一有合者 离伴应有合 若异有合者 离伴亦应合

  若异而有合 染染者何事 是二相先异 然后说合相

  若染及染者 先各成异相 既已成异相 云何而言合

  异相无有成 是故汝欲合 合相竟无成 而復说异相

  异相不成故 合相则不成 於何异相中 而欲说合相

  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 非合不合成

  2.观三相品第七,共三十五偈:心念惑染相应,构成杂染,从惑起业,就生起了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惑业所為的。有為法有他的相,有生、住、灭的三相,本品主要的是破三相别有实体的学派。

  若生是有為 则应有三相 若生是无為 何名有為相…

《中论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