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 解題

  論名:中論

  著譯者:龍樹菩薩造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中論》,梵文:Mūlamadhyamaka-kārikā,藏文:dbgu ma rtsa ba”i shes rab,英譯:Knowledge of the Middle Way,即《根本中頌》,又名《中觀論》、《中論頌》、《正觀論》,共四卷。龍樹菩薩著,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收在《大正藏》第叁十冊。本論是確立大乘思想的重要論著,說明世出世間的一切法,不像凡夫、外道、有所得小乘學者的所見,在法上顯示無自性空,並以八不的緣起即無所得之中道,顯揚般若思想。本論為中觀派的根本論書之一,漢傳佛教叁論宗的根本典籍。

  本論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論對中國、西藏、日本的佛教有深厚流傳及影響。

  二、本論為中國叁論宗所據之主要論點。

  叁、本論為印度中觀學派之根本立場。藏傳佛教又將此派分為「自續派」與「應成派」。

  四、本論為龍樹初期之作,含有佛教一般思想內容,將空、緣起、世俗、勝義二諦等問題歸於中論,以「否定的否定」之論法宣揚中道。

  五、本論依緣起法說二諦顯解勝義空義空的中道義解,主張所謂八不中道即無所得之中道。此種獨特之般若思想,對佛教的基本教理有更清楚明瞭的說明及統合。

  六、本論是了解大乘佛教「空」的理論最好的經典。

  七、本論在中國的譯出,中國的學佛者對大乘佛法「空」的義理才比較清楚了解。

  本論相傳有五百頌,分二十七品;然據《大正藏》,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僅四百四十六頌。今以論頌略述大意。

  一、總觀八不的緣起法:本論一開始即開宗明義說明佛說的甚深緣起來法,能滅除戲論到寂滅,後面諸品即別觀種種緣起:

  觀因緣品第一,共十六偈:前二偈為總說,後為十四偈用四門及四緣破除自性生。

  一、總說:龍樹菩薩指出佛陀善巧地解說因緣法(即緣起法),能以八種方法(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來息滅我們心中種種偏見、執著等戲論。並禮敬佛陀,因為佛陀解說因緣法,是一切論說中最為第一。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二、觀集無生:生死流轉,因果相生,是生生不已的緣起,故觀一切法無生。

  (一)觀四門不生:凡是以為一切法是自性有的,那就必是生起的;所以觀察他是怎樣生的。如生起不成,就足以證明非自性有的空義。講到生,不出有因生,無因生兩類,有因中又不出從自生,從他生,從共生叁種,合起來就是四門。觀四門不生,遍破了一切自性實有。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如諸法自性 不在於緣中 以無自性故 他性亦復無

  (二)觀四緣不生:

  1.總說四緣不生

  因緣次第緣 緣緣增上緣 四緣生諸法 更無第五緣

  果為從緣生 為從非緣生 是緣為有果 是緣為無果

  觀四緣不生,針對著佛法內部的學者。引證佛說與阿毘曇中的四緣,成立他實有一切法可生,再一一論破。

  A.觀因緣不成

  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為緣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緣

  果先於緣中 有無俱不可 先無為誰緣 先有何用緣

  若果非有生 亦復非無生 亦非有無生 何得言有緣

  B.觀次第緣不成

  果若未生時 則不應有滅 滅法何能緣 故無次第緣

  C.觀緣緣不成

  如諸佛所說 真實微妙法 於此無緣法 雲何有緣緣

  D. 觀增上緣不成

  諸法無自性 故無有有相 說有是事故 是事有不然

  2.結語:觀緣生不成

  略廣因緣中 求果不可得 因緣中若無 雲何從緣出

  若謂緣無果 而從緣中出 是果何不從 非緣中而出

  若果從緣生 是緣無自性 從無自性生 何得從緣生

  果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以果無有故 緣非緣亦無

  叁、觀去來品第二,共二十五偈:本品從叁時、同異、定不定叁個面向去觀察,總觀法法自性空,沒有一法從叁界趣向涅槃。

  (一)叁時:從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去觀察,都不違性空的無常。

  已去無有去 未去亦無去 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

  動處則有去 此中有去時 非已去未去 是故去時去

  雲何於去時 而當有去法 若離於去法 去時不可得

  若言去時去 是人則有咎 離去有去時 去時獨去故

  若去時有去 則有二種去 一謂為去時 二謂去時去

  若有二去法 則有二去者 以離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若離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以無去法故 何得有去者

  去者則不去 不去者不去 離去不去者 無第叁去者

  若言去者去 雲何有此義 若離於去法 去者不可得

  若去者有去 則有二種去 一謂去者去 二謂去法去

  若謂去者去 是人則有咎 離去有去者 說去者有去

  已去中無發 未去中無發 去時中無發 何處當有發

  未發無去時 亦無有已去 是二應有發 未去何有發

  無去無未去 亦復無去時 一切無有發 何故而分別

  去者則不住 不去者不住 離去不去者 何有第叁住

  去者若當住 雲何有此義 若當離於去 去者不可得

  去未去無住 去時亦無住 所有行止法 皆同於去義

  (二)同異:觀察去與去者是一呢?還是異?從體及用二個角度去觀察同異。

  1.觀體不成

  去法即去者 是事則不然 去法異去者 是事亦不然

  若謂於去法 即為是去者 作者及作業 是事則為一

  若謂於去法 有異於去者 離去者有去 離去有去者

  去去者有二 若一異法成 二門俱不成 雲何當有成

  2.觀用不成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是去 先無有去法 故無去者去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異去 於一去者中 不得二去故

  (叁)定不定:從有固定的自體,觀察去法與去者。

  決定有去者 不能用叁去 不決定去者 亦不用叁去

  去法定不定 去者不用叁 是故去去者 所去處皆無

  貳、別觀四諦:觀苦是性空,觀集是性空等。

  一、觀世間苦:有情生起苦果,就是依著六處、五蘊、六界和合。這是有情的苦體,觀世間苦的自性空。

  (一)觀六情品第叁,共八偈: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處對塵的作用,以眼根為例說明沒有「見」與「可見」的自性,再觀其他五根也不可得。

  眼耳及鼻舌 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 行色等六塵

  是眼則不能 自見其己體 若不能自見 雲何見餘物

  火喻則不能 成於眼見法 去未去去時 已總答是事

  見若未見時 則不名為見 而言見能見 是事則不然

  見不能有見 非見亦不見 若已破於見 則為破見者

  見可見無故 識等四法無 四取等諸緣 雲何當得有

  離見不離見 見者不可得 以無見者故 何有見可見

  耳鼻舌身意 聲及聞者等 當知如是義 皆同於上說

  (二)觀五陰品第四,共九偈:五陰,即色、受、想、行、識,本論以色陰為例,因五陰中的色陰最粗顯,具有質礙性,很容易把他看做實在有。但觀察起來,其是因緣所生的果色,考察他的因果關係,是不相離的緣起存在。受、想、行、識等內心感受的精神活動,自然更易知道他的如幻如化了。

  若離於色因 色則不可得 若當離於色 色因不可得

  離色因有色 是色則無因 無因而有法 是事則不然

  若離色有因 則是無果因 若言無果因 則無有是處

  若已有色者 則不用色因 若無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無因而有色 是事終不然 是故有智者 不應分別色

  若果似於因 是事則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受陰及想陰 行陰識陰等 其餘一切法 皆同於色陰

  若人有問者 離空而欲答 是則不成答 俱同於彼疑

  若人有難問 離空說其過 是不成難問 俱同於彼疑

  (叁)觀六種品第五,共八偈:主要的是六界──地、水、火、風、空、識,這是構成有情的質素。有以識為六種的根本,本品觀破心識的作用。

  空相未有時 則無虛空法 若先有虛空 即為是無相

  是無相之法 一切處無有 於無相法中 相則無所相

  有相無相中 相則無所住 離有相無相 餘處亦不住

  相法無有故 可相法亦無 可相法無故 相法亦復無

  是故今無相 亦無有可相 離相可相已 更亦無有物

  若使無有有 雲何當有無 有無既已無 知有無者誰

  是故知虛空 非有亦非無 非相非可相 餘五同虛空

  淺智見諸法 若有若無相 是則不能見 滅見安隱法

  二、觀世間集:世間所從生的種種因緣,一切都是性空的假名。

  (一)明惑業所生:說明明惑業所生,叁毒、叁相(有為相)作業受報的人法皆空。

  1.觀染染者品第六,共十偈:染是煩惱,但主要的是貪,所以四諦的集諦,特別重視愛染,本品進一步的破染與染者。

  若離於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應生於染法

  若無有染者 雲何當有染 若有若無染 染者亦如是

  染者及染法 俱成則不然 染者染法俱 則無有相待

  染者染法一 一法雲何合 染者染法異 異法雲何合

  若一有合者 離伴應有合 若異有合者 離伴亦應合

  若異而有合 染染者何事 是二相先異 然後說合相

  若染及染者 先各成異相 既已成異相 雲何而言合

  異相無有成 是故汝欲合 合相竟無成 而復說異相

  異相不成故 合相則不成 於何異相中 而欲說合相

  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 諸法亦如是 非合不合成

  2.觀叁相品第七,共叁十五偈:心念惑染相應,構成雜染,從惑起業,就生起了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惑業所為的。有為法有他的相,有生、住、滅的叁相,本品主要的是破叁相別有實體的學派。

  若生是有為 則應有叁相 若生是無為 何名有為相…

《中論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