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 解題▪P4

  ..續本文上一頁之不可得 煩惱於垢心 五求亦不得

  淨不淨顛倒 是則無自性 雲何因此二 而生諸煩惱

  色聲香味觸 及法為六種 如是之六種 是叁毒根本

  色聲香昧觸 及法體六種 皆空如燄夢 如乾闥婆城

  如是六種中 何有淨不淨 猶如幻化人 亦如鏡中像

  不因於淨相 則無有不淨 因淨有不淨 是故無不淨

  不因於不淨 則亦無有淨 因不淨有淨 是故無有淨

  若無有淨者 由何而有貪 若無有不淨 何由而有恚

  於無常著常 是則名顛倒 空中無有常 何處有常倒

  若於無常中 著無常非倒 空中無無常 何有非顛倒

  可著著者著 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滅相 雲何而有著

  若無有著法 言邪是顛倒 言正不顛倒 誰有如是事

  有倒不生倒 無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倒

  若於顛倒時 亦不生顛倒 汝可自觀察 誰生於顛倒

  諸顛倒不生 雲何有此義 無有顛倒故 何有顛倒者

  若我常樂淨 而是實有者 是常樂我淨 則非是顛倒

  若我常樂淨 而實無有者 無常苦不淨 是則亦應無

  如是顛倒滅 無明則亦滅 以無明滅故 諸行等亦滅

  若煩惱性實 而有所屬者 雲何當可斷 誰能斷其性

  若煩惱虛妄 無性無屬者 雲何當可斷 誰能斷無性

  3.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共四十偈:佛法的真義,於緣起性空中四諦的自性不可得,而四諦的最高理性即無我空寂,就是自性寂靜的滅諦。本品明顯的指出破除實有自性的妄執,顯示諸法性空的真實,成立如幻緣起的諸法。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無故 則無有四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叁寶

  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及知於空義 是故自生惱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 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汝謂我著空 而為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 於空則無有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汝今自有過 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於所乘

  若汝見諸法 決定有性者 即為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即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苦不從緣生 雲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若苦有定性 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苦若有定性 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於滅諦

  苦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若無有苦諦 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 竟為何所至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於今雲何見 其性不異故

  如見苦不然 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是四道果性 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雲何可得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無四聖諦故 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雲何有佛寶

  汝說則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 而有於菩提

  雖復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若諸法不空 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汝於罪福中 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若謂從罪福 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雲何言不空

  汝破一切法 諸因緣空義 則破於世俗 諸餘所有法

  若破於空義 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是故經中說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4.觀涅槃品第二十五,共二十四偈:本品破除實有論者的涅槃,顯示涅槃的真義。

  若一切法空 無生無滅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為涅槃

  若諸法不空 則無生無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為涅槃

  無得亦無至 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 是說名涅槃

  涅槃不名有 有則老死相 終無有有法 離於老死相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為 終無有一法 而是無為者

  若涅槃是有 雲何名無受 無有不從受 而名為法者

  有尚非涅槃 何況於無耶 涅槃無有有 何處當有無

  若無是涅槃 雲何名不受 求曾有不受 而名為無法

  受諸因緣故 輪轉生死中 不受諸因緣 是名為涅槃

  如佛經中說 斷有斷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無

  若謂於有無 合為涅槃者 有無即解脫 是事則不然

  若謂於有無 合為涅槃者 涅槃非無受 是二從受生

  有無共合成 雲何名涅槃 涅槃名無為 有無是有為

  有無二事共 雲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處 如明闇不俱

  若非有非無 名之為涅槃 此非有非無 以何而分別

  分別非有無 如是名涅槃 若有無成者 非有非無成

  如來滅度後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如來現在時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別

  涅槃之實際 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 無毫釐差別

  滅後有無等 有邊等常等 諸見依涅槃 未來過去世

  一切法空故 何有邊無邊 亦邊亦無邊 非有非無邊

  何者為一異 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諸法不可得 滅一切戲論 無人亦無處 佛亦無所說

  叁、觀世間滅道:明諸法的緣起,離一切的邪見。

  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共九偈:觀緣起的如幻因果生滅相,通達諸法的無自性空。觀緣起的幻相,是對緣起法的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因果決定性,生正確堅固的認織,得諸法的法住智,理解因果幻相的歷然不亂。

  眾生癡所覆 為後起叁行 以起是行故 隨行入六趣

  以諸行因緣 識受六道身 以有識著故 增長於名色

  名色增長故 因而生六入 情塵識和合 以生於六觸

  因於六觸故 即生於叁受 以因叁受故 而生於渴愛

  因愛有四取 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 則解脫無有

  從有而有生 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 憂悲諸苦惱

  如是等諸事 皆從生而有 但以是因緣 而集大苦陰

  是謂為生死 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 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 是事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 如是而正滅

  觀邪見品第二十七,共叁十一偈:凡是不正見,都可叫做邪見,本品以我見的各種形式為主,因我見已破則一切邪見跟著不起。故正觀遠離種種的邪見,悟入緣起的空性。

  我於過去世 為有為是無 世間常等見 皆依過去世

  我於未來世 為作為無作 有邊等諸見 皆依未來世

  過去世有我 是事不可得 過去世中我 不作今日我

  若謂我即是 而身有異相 若當離於身 何處別有我

  離身無有我 是事為已成 若謂身即我 若都無有我

  但身不為我 身相生滅故 雲何當以受 而作於受者

  若離身有我 是事則不然 無受而有我 而實不可得

  今我不離受 亦不但是受 非無受非無 此即決定義

  過去我不作 是事則不然 過去世中我 異今亦不然

  若謂有異者 離彼應有今 我住過去世 而今我自生

  如是則斷滅 失於業果報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過

  先無而今有 此中亦有過 我則是作法 亦為是無因

  如過去世中 有我無我見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我於未來世 為作為不作 如是之見者 皆同過去世

  若天即是人 則墮於常邊 天則為無生 常法不生故

  若天異於人 是即為無常 若天異人者 是則無相續

  若半天半人 則墮於二邊 常及於無常 是事則不然

  若常及無常 是二俱成者 如是則應成 非常非無常

  法若定有來 及定有去者 生死則無始 而實無此事

  今若無有常 雲何有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若世間有邊 雲何有後世 若世間無邊 雲何有後世

  五陰常相續 猶如燈火燄 以是故世間 不應邊無邊

  若先五陰壞 不因是五陰 更生後五陰 世間則有邊

  若先陰不壞 亦不因是陰 而生後五陰 世間則無邊

  若世半有邊 世間半無邊 是則亦有邊 亦無邊不然

  彼受五陰者 雲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則不然

  受亦復如是 雲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亦不然

  若亦有無邊 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無邊 是則亦應成

  一切法空故 世間常等見 何處於何時 誰起是諸見

  參、總結:佛為憐愍有情,說八不的緣起法。讓眾生從緣起法中,悟解諸法空性,悉斷一切有無、常斷、一異、有邊無邊等的諸見,證入寂滅。

  瞿曇大聖主 憐愍說是法 悉斷一切見 我今稽首禮

  本論的傳譯,相傳印度為本書作註釋者有七十餘家,漢傳現存者僅有四部,藏傳七部,另有其他語文傳譯如下:

  一、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四卷。收在《大正藏》第叁十冊。為疏釋各頌大意,文義簡要。為我國講習中論引用之通依本,尤其叁論宗立宗的根本依據經典。1912年,德國學者華利賽( M. Walleser)譯之為德文,以《Die mittlere Lehre des Na^ga^rjuna,nach der chinesis chen Version U|bertragen》之書名刊行。

  二、無著釋,元魏.菩提流支譯,《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密經初品法門》,簡稱《順中論》,二卷,收在《大正藏》第叁十冊。不別釋頌文,只取中論義,順義發揮,而入般若法門。

  叁、清辨釋,唐.波羅頗密多羅譯,《般若燈論》,十五卷,收在《大正藏》第叁十冊,譯文不甚明晰,少有講授研習者。古德之註疏,現僅存嘉祥大師之中論疏。另智藏與龍幢譯成藏語,且另收錄觀誓(梵 Avalokitavrata)之《般若燈論註》(梵 Prajñā-pradīpa-ṭīkā),故學術界多採用藏譯本。

  四、安慧菩薩造,宋.惟淨等譯,《大乘中觀釋論》,共十八卷。收在《大正藏》第叁十冊,安慧此論,釋中論偈,僅至十叁品而止,對清辨的註釋似有影響。

  五、《無畏論》︰作者不明。智藏(Jnagarbha)與西藏譯師覺若•龍幢(Cog ro Klu”i rgyal mtshan)譯成藏語。相傳為龍樹所撰,其所釋頗類青目之釋,故是否為龍樹親撰,有諸多學者研究。1923年華利賽刊其藏譯本,並收之於《Materialien Zur Kunde des Bud dhismus》第二卷。另有華利賽譯的德譯本,及池田澄達的日譯本。

  六、佛護,《根本中論註》,智藏與龍幢譯成藏語,其藏譯本亦由華利賽刊行。印度古代學者月稱及清辨等人由於對此註的看法不同,致使中觀派分裂為二。

  七、月稱,《中論註》(Prasannapada^)︰又名《顯句論》、《淨明句論》等。現存梵本及西藏譯。是唯一現存的梵文原典(有普辛的校訂本)。藉此書,可以窺知《根本中頌》的原文。全篇除批判清辨之外,並運用過誤附隨的論法,駁斥邪見,而顯揚龍樹的中觀思想。今有謝爾巴斯基(Th. Stcherbatsky)的英文節譯、謝爾(S. Schayer)的德文節譯、狄雍(J. W. de Jong)的法文節譯等。另有荻原雲來及山口益的日文節譯。

  本論在藏經的註釋僅存一部

  隋.吉藏撰,《中論疏》,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二冊,《卍續藏》第七十叁冊。

  

《中論 解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