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论 解题▪P4

  ..续本文上一页之不可得 烦恼於垢心 五求亦不得

  净不净颠倒 是则无自性 云何因此二 而生诸烦恼

  色声香味触 及法為六种 如是之六种 是三毒根本

  色声香昧触 及法体六种 皆空如燄梦 如乾闥婆城

  如是六种中 何有净不净 犹如幻化人 亦如镜中像

  不因於净相 则无有不净 因净有不净 是故无不净

  不因於不净 则亦无有净 因不净有净 是故无有净

  若无有净者 由何而有贪 若无有不净 何由而有恚

  於无常著常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有常 何处有常倒

  若於无常中 著无常非倒 空中无无常 何有非颠倒

  可著著者著 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灭相 云何而有著

  若无有著法 言邪是颠倒 言正不颠倒 谁有如是事

  有倒不生倒 无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倒

  若於颠倒时 亦不生颠倒 汝可自观察 谁生於颠倒

  诸颠倒不生 云何有此义 无有颠倒故 何有颠倒者

  若我常乐净 而是实有者 是常乐我净 则非是颠倒

  若我常乐净 而实无有者 无常苦不净 是则亦应无

  如是颠倒灭 无明则亦灭 以无明灭故 诸行等亦灭

  若烦恼性实 而有所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其性

  若烦恼虚妄 无性无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无性

  3.观四諦品第二十四,共四十偈:佛法的真义,於缘起性空中四諦的自性不可得,而四諦的最高理性即无我空寂,就是自性寂静的灭諦。本品明显的指出破除实有自性的妄执,显示诸法性空的真实,成立如幻缘起的诸法。

  若一切皆空 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諦之法

  以无四諦故 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 如是事皆无

  以是事无故 则无有四果 无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无

  若无八贤圣 则无有僧宝 以无四諦故 亦无有法宝

  以无法僧宝 亦无有佛宝 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宝

  空法坏因果 亦坏於罪福 亦復悉毁坏 一切世俗法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於空义 是故自生恼

  诸佛依二諦 為眾生说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义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别於二諦 则於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不能正观空 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 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 是故不欲说

  汝谓我著空 而為我生过 汝今所说过 於空则无有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汝今自有过 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马者 自忘於所乘

  若汝见诸法 决定有性者 即為见诸法 无因亦无缘

  即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坏一切 万物之生灭

  眾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若一切不空 则无有生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諦之法

  苦不从缘生 云何当有苦 无常是苦义 定性无无常

  若苦有定性 何故从集生 是故无有集 以破空义故

  苦若有定性 则不应有灭 汝著定性故 即破於灭諦

  苦若有定性 则无有修道 若道可修习 即无有定性

  若无有苦諦 及无集灭諦 所可灭苦道 竟為何所至

  若苦定有性 先来所不见 於今云何见 其性不异故

  如见苦不然 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是四道果性 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若无有四果 则无得向者 以无八圣故 则无有僧宝

  无四圣諦故 亦无有法宝 无法宝僧宝 云何有佛宝

  汝说则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 而有於菩提

  虽復勤精进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应得成佛

  若诸法不空 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汝於罪福中 不生果报者 是则离罪福 而有诸果报

  若谓从罪福 而生果报者 果从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汝破一切法 诸因缘空义 则破於世俗 诸餘所有法

  若破於空义 即应无所作 无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若有决定性 世间种种相 则不生不灭 常住而不坏

  若无有空者 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 亦无苦尽事

  是故经中说 若见因缘法 则為能见佛 见苦集灭道

  4.观涅槃品第二十五,共二十四偈:本品破除实有论者的涅槃,显示涅槃的真义。

  若一切法空 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 而称為涅槃

  若诸法不空 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 而称為涅槃

  无得亦无至 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 是说名涅槃

  涅槃不名有 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 离於老死相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為 终无有一法 而是无為者

  若涅槃是有 云何名无受 无有不从受 而名為法者

  有尚非涅槃 何况於无耶 涅槃无有有 何处当有无

  若无是涅槃 云何名不受 求曾有不受 而名為无法

  受诸因缘故 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 是名為涅槃

  如佛经中说 断有断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无

  若谓於有无 合為涅槃者 有无即解脱 是事则不然

  若谓於有无 合為涅槃者 涅槃非无受 是二从受生

  有无共合成 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无為 有无是有為

  有无二事共 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处 如明闇不俱

  若非有非无 名之為涅槃 此非有非无 以何而分别

  分别非有无 如是名涅槃 若有无成者 非有非无成

  如来灭度后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如来现在时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涅槃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 亦无少分别

  涅槃之实际 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 无毫釐差别

  灭后有无等 有边等常等 诸见依涅槃 未来过去世

  一切法空故 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 非有非无边

  何者為一异 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诸法不可得 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 佛亦无所说

  三、观世间灭道:明诸法的缘起,离一切的邪见。

  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共九偈:观缘起的如幻因果生灭相,通达诸法的无自性空。观缘起的幻相,是对缘起法的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因果决定性,生正确坚固的认织,得诸法的法住智,理解因果幻相的歷然不乱。

  眾生痴所覆 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随行入六趣

  以诸行因缘 识受六道身 以有识著故 增长於名色

  名色增长故 因而生六入 情尘识和合 以生於六触

  因於六触故 即生於三受 以因三受故 而生於渴爱

  因爱有四取 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 则解脱无有

  从有而有生 从生有老死 从老死故有 忧悲诸苦恼

  如是等诸事 皆从生而有 但以是因缘 而集大苦阴

  是谓為生死 诸行之根本 无明者所造 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灭故 是事则不生 但是苦阴聚 如是而正灭

  观邪见品第二十七,共三十一偈:凡是不正见,都可叫做邪见,本品以我见的各种形式為主,因我见已破则一切邪见跟著不起。故正观远离种种的邪见,悟入缘起的空性。

  我於过去世 為有為是无 世间常等见 皆依过去世

  我於未来世 為作為无作 有边等诸见 皆依未来世

  过去世有我 是事不可得 过去世中我 不作今日我

  若谓我即是 而身有异相 若当离於身 何处别有我

  离身无有我 是事為已成 若谓身即我 若都无有我

  但身不為我 身相生灭故 云何当以受 而作於受者

  若离身有我 是事则不然 无受而有我 而实不可得

  今我不离受 亦不但是受 非无受非无 此即决定义

  过去我不作 是事则不然 过去世中我 异今亦不然

  若谓有异者 离彼应有今 我住过去世 而今我自生

  如是则断灭 失於业果报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过

  先无而今有 此中亦有过 我则是作法 亦為是无因

  如过去世中 有我无我见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我於未来世 為作為不作 如是之见者 皆同过去世

  若天即是人 则堕於常边 天则為无生 常法不生故

  若天异於人 是即為无常 若天异人者 是则无相续

  若半天半人 则堕於二边 常及於无常 是事则不然

  若常及无常 是二俱成者 如是则应成 非常非无常

  法若定有来 及定有去者 生死则无始 而实无此事

  今若无有常 云何有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若世间有边 云何有后世 若世间无边 云何有后世

  五阴常相续 犹如灯火燄 以是故世间 不应边无边

  若先五阴坏 不因是五阴 更生后五阴 世间则有边

  若先阴不坏 亦不因是阴 而生后五阴 世间则无边

  若世半有边 世间半无边 是则亦有边 亦无边不然

  彼受五阴者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则不然

  受亦復如是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亦不然

  若亦有无边 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无边 是则亦应成

  一切法空故 世间常等见 何处於何时 谁起是诸见

  参、总结:佛為怜愍有情,说八不的缘起法。让眾生从缘起法中,悟解诸法空性,悉断一切有无、常断、一异、有边无边等的诸见,证入寂灭。

  瞿曇大圣主 怜愍说是法 悉断一切见 我今稽首礼

  本论的传译,相传印度為本书作註释者有七十餘家,汉传现存者仅有四部,藏传七部,另有其他语文传译如下:

  一、青目释,姚秦.鳩摩罗什译,《中论》,四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為疏释各颂大意,文义简要。為我国讲习中论引用之通依本,尤其三论宗立宗的根本依据经典。1912年,德国学者华利赛( M. Walleser)译之為德文,以《Die mittlere Lehre des Na^ga^rjuna,nach der chinesis chen Version U|bertragen》之书名刊行。

  二、无著释,元魏.菩提流支译,《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密经初品法门》,简称《顺中论》,二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不别释颂文,只取中论义,顺义发挥,而入般若法门。

  三、清辨释,唐.波罗颇密多罗译,《般若灯论》,十五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译文不甚明晰,少有讲授研习者。古德之註疏,现仅存嘉祥大师之中论疏。另智藏与龙幢译成藏语,且另收录观誓(梵 Avalokitavrata)之《般若灯论註》(梵 Prajñā-pradīpa-ṭīkā),故学术界多採用藏译本。

  四、安慧菩萨造,宋.惟净等译,《大乘中观释论》,共十八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安慧此论,释中论偈,仅至十三品而止,对清辨的註释似有影响。

  五、《无畏论》︰作者不明。智藏(Jnagarbha)与西藏译师觉若•龙幢(Cog ro Klu”i rgyal mtshan)译成藏语。相传為龙树所撰,其所释颇类青目之释,故是否為龙树亲撰,有诸多学者研究。1923年华利赛刊其藏译本,并收之於《Materialien Zur Kunde des Bud dhismus》第二卷。另有华利赛译的德译本,及池田澄达的日译本。

  六、佛护,《根本中论註》,智藏与龙幢译成藏语,其藏译本亦由华利赛刊行。印度古代学者月称及清辨等人由於对此註的看法不同,致使中观派分裂為二。

  七、月称,《中论註》(Prasannapada^)︰又名《显句论》、《净明句论》等。现存梵本及西藏译。是唯一现存的梵文原典(有普辛的校订本)。藉此书,可以窥知《根本中颂》的原文。全篇除批判清辨之外,并运用过误附随的论法,驳斥邪见,而显扬龙树的中观思想。今有谢尔巴斯基(Th. Stcherbatsky)的英文节译、谢尔(S. Schayer)的德文节译、狄雍(J. W. de Jong)的法文节译等。另有荻原云来及山口益的日文节译。

  本论在藏经的註释仅存一部

  隋.吉藏撰,《中论疏》,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二册,《卍续藏》第七十三册。

  

《中论 解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