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敘十惡果報;彌勒出世,叁會說法;七佛名號、本末等。共6經。
(1)世尊為比丘十惡之果報;勸當遠離十惡,修行正見。
可參閱《雜阿含》第1047-1048經。
(2)佛於說戒時默然,阿難叁請說戒,佛言眾中有不淨者,此後不復說戒。目乾連入定觀察,知馬師、滿宿不淨,將二人驅逐。佛為說七佛出世時聖眾數目、聖眾清淨期限、禁戒偈等;並說過去諸佛滅度後,法不久存,而釋尊法當久存,弟子眾多。
經意同《中阿含‧未曾有法品‧瞻波經》、法炬《佛說恆水經》、《法海經》、鳩摩羅什《佛說海八德經》,亦可參閱佛陀什共竺道生等《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二十八。
(3) 內容有(一)彌勒佛示現時,國土豐樂,眾生善良如鬱單曰人,並有蠰佉轉輪聖王出世,七寶具足、四大寶藏應現,食物豐足。(二)彌勒佛叁會說法,弟子眾多,皆為釋尊之遺教弟子,並教弟子思惟十想等釋尊之舊法,千歲之中,眾僧清淨,以一偈為禁戒,遺法存八萬四千歲。(叁)欲值彌勒佛世,當勤精進不懈,承事諸師,供養諸法。
可參閱《中阿含‧王相應品說‧說本經》、《增一阿含‧非常品》第7經。
(4)佛為諸比丘廣演七佛名號、種姓、道樹、所化弟子眾、侍者、壽命;叁世諸佛,皆說七佛之本末,當念奉行此記佛名號經。
與失譯《七佛父母姓字經》同本,經意同《長阿含‧大本經》、法天《佛說七佛經》、法天《毗婆屍佛經》。
(5)內容有 (一)師子長者別請供養舍利弗等五百阿羅漢。(二)佛為羅雲說別請五百羅漢之功德,不及供養僧眾所差一人;譬如不能分別飲盡一切江河諸水,由飲海水故,已飲盡諸流;又如酥不得廣普於水,油能遍滿水上;當念供養聖眾比丘僧。(叁)佛為師子長者說平等惠施;佛讚許師子能不別凡聖,廣施眾生,為優婆塞中第一平等施弟子。
(6)內容有(一)十千梵迦夷天以偈讚舍利弗。(二)舍利弗入金剛叁昧,有惡鬼以拳打其頭,雖頭痛而無損。(叁)佛為諸比丘說拘屢孫佛之弟子等壽,入金剛叁昧,牧人誤謂其命終,以火焚燒之而不傷;入金剛叁昧,能免除一切傷害;當求方便,行金剛叁昧。(四)佛讚許舍利弗,並勸諸比丘當勤加勇猛精進,如舍利弗。
可參閱《雜阿含》第1330經、《別譯雜阿含》第329經。
【十一法】有二品,39經。
1.牧牛品:內容記序牧牛十一法;;佛陀讚嘆迦葉成就十一種苦行;十一種眾生不得道;修行慈心獲十一種福等。共10經。
(1)佛比丘說放牛人牧牛得法與否,各以十一法成就之;而比丘修道如法與否,如放牛人之放牧,亦各有十一法;比丘若能離去十一惡法,成就十一善法者,於現法中所饒益。
經意同《雜阿含》第1249經、鳩摩羅什《佛說放牛經》。
(2)佛為比丘說應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見慧、根寂、知止足、修法、知方便、分別義、不著利養等十一法,如此則必能有所成長;並讚許迦葉成就十一苦行,若能如迦葉者,則為上行。
(3)佛見舍利弗等諸大比丘及提婆達兜各自率領徒眾經行,乃為諸比丘說眾生根源皆自相類聚,惡者與惡者相從,善者與善者相從,如同淨者與淨者相應,不淨者與不淨者相應;當學與淨者相應而去離不淨者。
可參閱《雜阿含》第447經。
(4)象舍利弗還俗後,復出家修行證阿羅漢果,為諸人民說有捨戒、不淨行、殺生、偷盜、殘食、妄語、群黨、惡言、狐疑、恐懼、受餘師及受胞胎等十一法,為阿羅漢所不習,並分別五通與六通之差別。
(5)佛為諸比丘廣演十二因緣甚深法義,又舉昔日為須焰阿須倫王之本生,誡阿難勿輕視此十二因緣法,並說自己初成佛道,以思惟十二因緣,降伏魔眷屬,除無明而得慧明,諸闇永除,無復塵垢,叁轉十二說此十二因緣法,當念奉持此十二因緣法。
經意同《雜阿含》第298經、玄奘《緣起經》。
(6)內容有 (一)翅甯梵志聞佛說法後,歸依佛成為優婆塞。(二)施羅梵志見佛之叁十二相好,歡喜踴躍,便向佛請示道法,佛為說具足八正道者,能得至涅槃,唯除十一種人不能得此八種之道,時施羅梵志及五百弟子皆隨佛出家學道。
(7)佛告訴諸比丘恆受一食,能使身體輕便,氣力強盛,跋提婆羅提出不堪任行此法之說,佛許其通日而食。又迦留陀夷於日暮入城乞食,致使一孕婦因驚怖而流產,佛以此因緣製定比丘當日中乞食,並勸學當如迦葉比丘自行頭陀十一法。經叁個月後,跋提婆羅至世尊所懺悔前愆;佛受其懺悔,並為說法,跋提婆羅聞佛教誡,自此精進修持,不久證得阿羅漢。
經意同《中阿含‧大品‧跋陀和利經》,亦可參閱《中阿含‧大品‧加樓烏陀夷經》。
(8)佛為諸比丘開演習行沙門、誓願沙門、沙門法行、婆羅門法行之義。
經意同《中阿含‧馬邑經上》。
(9)內容有(一)提婆達兜妄自出家,並自稱釋子,隨修羅陀學神通,得神通後,聲名四播。(二)提婆達兜貪著利養,犯五逆重罪。(叁)法施比丘尼說提婆達兜之過,反遭提婆達兜瞋心殺害。(四)提婆達兜得重病,然亦生害佛之心,以毒塗指爪甲,至佛所,足才下地,便被大火所燒,便生悔過之心,正欲稱南無佛,未竟,便墮入地獄。(五)佛授記提婆達兜將歷經一劫地獄之苦,終生善處天上,經六十劫中不墮叁惡趣,往來天、人間,最後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名曰南無。(六)目連以神足力,入地獄為提婆達兜說法,六萬餘人因聞目連說法,命終皆往生四王天。
(10)佛為比丘說修行慈心解脫,廣演法義者,當獲臥安,覺安,無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俱不侵,得生梵天等十一果報;當行慈心,並廣布其義。
可參閱求那跋陀羅《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2.禮叁寶品:敘說當行十一法禮佛、法、僧;當求方便成就信、戒、聞、施、慧五事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禮佛寺十一法。
(2)世尊為比丘說當念十一事,然後禮法。
(3)世尊為比丘說當專十一法,然後禮僧。
(4)內容有(一)佛本生為大天轉輪聖王,七寶具足,見白髮生,便出家修道,並囑咐後代紹繼王位之子孫,以正法治國,並應於白髮生時,出家修行。(二)最後聖王名荏(即阿難本生),蒙釋提桓因延請至天上,後返人間,白髮生而出家;其子善盡王(即調達本生),紹繼王位,暴逆不道,斷絕正法,致使十惡生,五減遂至。(叁)昔阿難能承擔大天之正法治,今佛以無上道法盡囑累阿難,敕莫為斷種行,莫作邊地人;當成就眷屬,莫作滅族行。
經意同《中阿含‧王相應品‧大天[木*奈]林經》,亦可參閱《增一阿含‧序品》。
(5)世尊為比丘說末佉梨、帝舍、提婆達兜、瞿波離等四人墮於地獄之果報。
與竺曇無蘭《佛說四泥犁經》同本。
(6)釋尊為比丘說佛能明知五趣、涅槃之因果;當求方便,具足如來十力、無畏。
(7)世尊為比丘說雪山樹俊好,乃依五事功德長大;善男子、善女人依豪族家,成就信、戒、聞、施、慧等五事。當求方便,成就五事。
(8)茂羅破群與比丘尼親近,誤謂習淫無罪。世尊因此為比丘說若有愚人誦十二部經,然不解義、不順法、不奉行,則如捉蛇尾,反被其害;若有善男子誦十二部經,能知義、順法、無違,則得漸至涅槃。最後又為諸比丘說禁戒。
經意同《中阿含‧大品‧牟犁破群那經》
(9)佛為生漏梵志說叁世劫數無量,眾生長久受苦惱,當厭離此惱。
(10)佛為異比丘說賢劫五佛示現,能令耆闍崛山存在;辟支佛出世,名為小劫;如來出世,名為大劫;劫數長遠不可稱計,當憶此義。
以下二品不屬於十一法。
非常品:敘說眾生流轉生死,流淚、流血多於恆河水;勸求方便斷五心弊,除五心結;勸護六情,無令漏失;須達長者命終生叁十叁天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眾生流轉生死,經歷諸般苦惱,於中悲號涕泣之淚多於恆河水,故當厭患生死,去離此法。
可參閱《雜阿含》第938經、《別譯雜阿含》第331經。
(2)世尊為比丘說眾生在生死中,身體毀壞,流血多於恆水,實可厭患,當念捨離。
可參閱《雜阿含》第937經、《別譯雜阿含》第330經。
(3)佛勸諸比丘當常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可斷盡叁界諸愛,無明、憍慢永除,佛並舉自己昔日為音響王時,起塔供養辟支佛之本生事告誡弟子。
(4)世尊勸比丘、比丘尼當求方便,斷五心弊,除五心結;若五心弊斷,五心結除,則善法增益,無有損減。
(5)佛為比丘說持戒完具,能正法興隆,命終之後生於天上、人中;當念具足戒律,威儀禮節,無令缺減。
(6)佛為比丘說寧可常眠寐,而不於覺寤之中思惟亂想,造眾惡業;當護六情,無令漏失。
可參閱《雜阿含》第241經。
(7)阿那邠祁長者以純金誘導四子歸信叁寶,佛讚其得福無量,不墮叁惡趣,得四大寶藏,並於彌勒佛時,為蠰佉王之典藏主,復廣作福德,出家學道,盡於苦際。當慈愍有形之類,求其方便,歸向叁寶。
與安世高《阿那邠邸化七子經》同本,亦可參閱《增一阿含十‧不善品》第3經,竺法護《佛說彌勒下生經》。
(8)舍利弗與阿難前往瞻視阿那邠祁長者病,並為其廣說妙法,勸令歡喜,使發無上道心。阿那邠祁長者命終,生於叁十叁天,其壽、色、樂、威神、光明等五事功德,皆勝於諸天。最後佛記阿難博有所知,勇猛精進,念不錯亂,為多聞第一。
可參閱《雜阿含》第1032經、《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教化病經》。
(9)佛為善生女說為婦之道有似母、似親、似賊、似婢等四事,令其悔改,並更為廣說法義,使自歸叁尊,而受五戒。
求那跋陀羅《佛說阿速達經》、失譯《玉耶女經》、竺曇無蘭《玉耶經》。
(10)佛告訴舍利弗:眾生長夜為心所縛而流轉於生死中,不為豪族所縛;意欲生者,當發願生豪貴之家,不生卑賤之家,生卑賤家者,不得出家學道,反墮惡趣;當求方便,降伏於心。
大愛道般涅槃品:內容記敘大愛道等五百比丘尼及二沙彌尼滅度事;;隨時聞法有五種功德;施主檀越五種功德;佛陀為波斯匿王解說五種夢等。共9經。
(1)大愛道等五百比丘尼及二沙彌尼滅度,佛親自供養[蛇-它+也]旬舍利,以報養育之恩。並為耶輸提大將說與如來、轉輪聖王、阿羅漢、辟支佛起偷婆,將受福無量。
與白法祖《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慧簡《佛母般泥洹經》同本。
(2)婆陀比丘尼自憶宿命之事,並為尼眾說自己昔日供養六如來,求作女人身之本生因緣。佛讚許婆陀為尼弟子中,自憶宿命無數世事第一。
(3)佛以鐵城芥子譬喻為比丘說生死劫長,無有邊際;勸當厭離生死,免除愛著。
經意同《雜阿含》第948經、《別譯雜阿含》第341經。
(4)佛為比丘說生死劫長,不可以數量計算之,並舉天衣拂大石山為喻,說劫數難限;當於此中厭患生死。
經意同《雜阿含》第949經、《別譯雜阿含》第342經。
(5)佛為比丘說隨時聞法有聞所未聞、已聞能持、除疑、無邪見、解深法等五種功德,並勸當念常聞甚深之法。
經意同《增一阿含‧聽法品》第1經。
(6)佛為師子大將說施主有五種功德,身壞命終,生叁十叁天,有五事勝於諸天;惠施之時,當恆念平等,勿興是非之心。
可參閱《增一阿含‧不善品》第2經。
(7)佛為波斯匿王說施心宜平等,但福田有勝劣,當中以施持戒之人,其福最難量;並為說身、口、意叁行中,以意行為第一,能推動身口造業。
(8)波斯匿王因殺庶母百子,而自悔過,詣世尊前懺悔前愆,佛為說四苦難免,十惡報劇,人命極短,在世間僅須臾頃,而生死長遠,多諸畏難;當求方便,施行福業,以法治化,莫以非法。
經意同《雜阿含》第1147經、《別譯雜阿含》第70經。
(9)佛為波斯匿王析釋十種夢,並勸王當以法治化。
與失譯《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失譯《舍衛國王十夢經》、竺曇無蘭《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同本。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增一阿含經 解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