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提婆达兜贪著利养,必不能获得智慧、三昧,亦不能具足戒行;贪著利养者,习八邪道,将堕至恶处,已起利养心者,当求方便而灭之。
(5)内容有(一)佛举乘船筏之譬喻,以示弟子:善法犹可捨,何况非法。(二)佛举示昔日降魔事跡。(三)佛示依慢减慢,慢已灭尽,则无诸恼乱之想;设為贼所擒,勿起恶情,当以慈、悲、喜、护、心治之;心当如地,纳受一切秽恶好坏。
参阅《中阿含‧大品‧阿梨吒经》
(6)佛举摩竭牧牛人愚惑、少智慧,渡牛无方,致牛群和自己均遭受困厄,以喻心智闇钝不明,不习禁戒之比丘。又举善牧者知牛性,知水性,导牛有方,能使牛羣安然渡河,如来以八正道自度度人,正如善牧之人。比丘当以无放逸行,修习八正道。
经意同《杂阿含》第1248经。
(7)阿闍世王於七月十五日受岁之日,受耆婆伽之劝请,与诸侍从,往梨园晋见世尊,求佛受悔杀父之过,并誓愿改往修来。佛受阿闍世悔过,并為广演法义;王闻法,信受教义,归命三宝。佛又嘱付王当以法治化,莫以非法,并讚许阿闍世為优婆塞中得无根之信者。
经意同《长阿含‧沙门果经》,亦可参阅竺曇无兰《佛说寂志果经》。
(8)佛為比丘说当除世间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
(9)佛為比丘说如来出现世间,不著世间八法,犹如莲华出淤泥,却不著尘水。当勤精进,勿為世间八法所染。
(10)佛為比丘说四向四果流转生死,而不住生死;当求其方便,度生死之难,勿住生死。
【九法】有二品,18经。
1.九眾生居品:内容叙说九眾生居处;嚫愿九德;九种人离於苦患;眾生性行不同,想念各异。共11经。
(1)世尊為比丘说有九眾生居处,為眾生所曾居、已居、当居;故当求方便,离此九处。
(2)世尊為比丘说嚫愿有三类九种之德:(一)施主成就信、誓愿、不杀生;(二)所施物成就色、香、味;(三)受施者成就戒、慧、定。当求方便,成就此九法。
(3)世尊為比丘说恶比丘成就强顏、耐辱、贪心、慳著、健忘、少睡、淫泆隐匿、无返復、念不捨离等九法;当捨此诸恶法。
(4)佛以孔雀鸟成就九法,比喻贤善比丘成就顏貌端正、音响清彻、行步庠序、知时而行、饮食知节、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於睡眠、少欲知返復等九法。
(5)世尊為比丘说女人有九法繫缚男子,更乐(触)缚人最急,能牢繫男子;当念捨此九法。
(6)佛為诸比丘说一切诸法之本;当念闲居树下,端意坐禪,思惟妙义。
(7)世尊亲自瞻视病患比丘,并為说法,比丘遂得三明,漏尽意解。又集诸比丘,教示当展转相瞻视病苦,瞻病者无异於瞻视如来。
(8)佛為比丘说四果、四向、向种性人等九人可敬可贵,供之得福。
(9)内容有(一)满呼王子请供佛及比丘僧,但因轻视朱利槃特而不予延供。(二)佛留钵於朱利槃特所,令满呼亲往取钵。(三)朱利槃特分形坐於五百树下,满呼无策而归,佛授教往请朱利槃特。(四)满呼於佛前懺悔,佛為说有九种之人出世,并讚叹朱利槃特能以神足度人、阿难能观相如意,唯二人能於空中取灭度。(五)满呼白佛愿恆供养朱利槃特,佛令其先向朱利槃特懺悔。(六)佛為满呼说妙法及咒愿。
(10)佛為阿难说善知识是全梵行人,能引人向善道以至无為处。
经意同《杂阿含》第726、768经。
(11)佛為释提桓因说眾生性行不同,想念各异。
2.马王品:内容记叙佛陀说马王本生;当求方便,修行慈心等。共7经。
(1)有一婆罗门以女献佛,佛婉拒不受;有一比丘请留之,佛予以斥责,并开示女人有九恶,不可繫意於彼。又為该比丘举说往昔為马王时,救度商人逃离罗剎女之本生因缘。
可参阅《中阿含‧大品‧商人求财经》
(2)内容為(一)舍利弗、目乾连率领五百比丘回到僧团,诸比丘互相问讯,声音高大,佛敕他去。(二)诸释种与梵天王代诸比丘向佛谢过。(三)佛问舍利弗、目乾连对如来遣眾,有何想法。(四)佛讚许目乾连為眾中标首,当教诲后学。(五)佛為说不得长大之九法,及有所成办之九法。
与康孟详《舍利弗摩訶目连游四衢经》同本。
(3)内容有(一)比丘依村落居止,若恶法逐增,善法减灭,则当远离村落;若善法逐增,恶法减灭,则不应远游。(二)阿难问佛,四大依食而存,诸善依心而生,比丘当如何才能依村落住,劳苦精神,长养善法而不远游。(三)佛说专念四事供养,所欲不果则苦;若知足,不起想著,则诸天、人民代其欢喜。故佛教比丘当念少欲知足。
可参阅《中阿含‧林品‧林经》。
(4)魔令人民不施食予佛,佛為魔说拘楼孙佛时,魔亦令圣眾托空鉢,彼佛告诸比丘当捨揣、更乐、念、识等四种人间食,成办禪、愿、念、八解脱、喜等五种出世间食,魔前计无功,即令人民以利养惑比丘,彼佛敕比丘当勿著利养。
可参阅《杂阿含》第1095经。
(5)内容有(一)心行慈,能消除瞋恚;昔有恶鬼坐於帝释座,诸天瞋恚,鬼顏貌转胜;帝释行慈心,鬼顏貌转丑而即时形灭。(二)心行慈,能生善处,远离八难,证阿罗汉、证辟支佛,乃至成佛。
参阅《杂阿含》第1107经、《别译杂阿含》第36经。
(6)佛讚舍利弗能游於空三昧;并说若无空三昧,便流浪於生死中,不能得究竟解脱;得空三昧,则能证入佛果;空三昧於诸三昧中最為第一,佛昔时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观视道树,目不曾眴,当求方便,成办空三昧。
可参阅《杂阿含》第236经。
(7)尸利掘长者听从六师外道所教,备火坑与毒食,供佛与比丘僧。佛显神变,尸利掘悔过,佛為说法,尸利掘及八万四千眾得法眼净,归依三宝并受五戒。
【十法】有三品,26经。
1.结禁品:内容叙说佛陀以十事功德,与诸比丘说示禁戒;圣贤所居之处有十事;佛陀成就十力;非法亲近国家有十难;国王成就十种非法,则不得久存等。共10经。
(1)佛以十事功德,与诸比丘说禁戒,并嘱咐当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
(2)世尊為比丘说圣贤所居之处有十事,三世诸圣常处其中。
可参阅《杂阿含》第71经。
(3)世尊為比丘说如来成就十力,自知无著,於大眾中作师子吼,转无上大*轮,教观四諦、五蕴、十二因缘;比丘当精进修梵行,无放逸,并承事诸佛,礼敬供养。
经意同《杂阿含》第348经。
(4)世尊為比丘说如来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在大眾中能师子吼;当求方便,成此十力、四无所畏。
可参阅《杂阿含》第684、701经、勿提提犀鱼《佛说十力经》、施护等《佛说十力经》、法贤《佛说信解智力经》。
(5)世尊為比丘广分别修行念佛、法、僧、戒、施、天、止观、安般、身、死等十念,能断诸烦恼。
可参阅《增一阿含‧十念品》、《增一阿含‧广演品》。
(6)世尊為比丘说非法亲近国家(进入王宫)有十难,故比丘莫非法入国王宫室。
(7)世尊為比丘说若国王成就十种非法,不得久存,多诸盗贼;若国王成就十种正法,能久住於世;若比丘成就十种非法,不增善本功德,死堕地狱;若比丘成就十种正法,能生天上。当捨离十种非法,奉修十种正法。
(8)外道异学问诸比丘,彼之教法与佛之教法有何异,诸比丘以此白佛,佛為诸比丘开示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义十演之甚深法。
十论十义十演:一依食,二名色,三受,四諦,五根,六重,七神止处,八世法,九眾生居,十念。
可参阅《杂阿含》第186-489经。
(9)佛劝比丘修行白骨、青瘀、膖胀、食不消、血、噉、有常无常、贪食、死、不可乐等十想,能至涅槃。
(10)有一比丘因欲心重而不能修十想,佛為说欲有种种不净,应当远离,令重思惟十想;比丘悔过,遂证阿罗汉果。
2.善恶品:内容记叙修行十恶、十善、十念的果报以及平等施法等。共10经。
(1)世尊為比丘说修行十恶,则堕恶趣;修行十善,得生天上;修行十念,能至涅槃。当捨离生天及恶趣,善修十念至涅槃。
可参阅《杂阿含》第1056经。
(2)世尊為比丘说十恶之果报;当捨离十恶,并修行十善。
(3)佛為波斯匿王说平等施、迴转幻法,并劝王发心,供养当来过去诸佛及声闻弟子。
(4)诸比丘食后集於普会讲堂论世事,佛阻止之,并敕诸比丘当思惟少欲等十事之论,十事之功德能远离恶趣,至涅槃。
(5)诸比丘集於讲堂论乞食,希求妙色、妙触、四事供养,佛斥其非正法,敕当思惟少欲等十事,令此十事勿去离於心。
(6)诸比丘集於普会讲堂,论王治国界及国主之胜劣,佛阻止之,并敕当思惟少欲等十事,令此十事勿去离於心。
(7)诸比丘集於讲堂论波斯匿王非法事,佛阻止之,敕诸比丘当自修己,炽然法行,兴隆法乐,自归最尊,并当思惟少欲等十事,令此十事勿去离於心。
(8)有一长者造禪房施罗云,罗云后於人间游化,长者即将禪房转施圣眾,佛以此因缘為诸比丘说平等施法。
(9)佛為均头说诸见之生灭,皆是无常、苦、空,為变易之法;当住於十善之地,除灭六十二见;均头遂证阿罗汉果。
(10)世尊為比丘说三恶道、四大部洲、诸天寿命之长短,以上除净居天不来此世,其餘多流转於生死。并举说自己昔為疗眾病王之本生事,说明昔日阎浮地人民寿命极长,今因杀生之业而寿命短促。
3.十不善品:记…
《增一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