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提婆達兜貪著利養,必不能獲得智慧、叁昧,亦不能具足戒行;貪著利養者,習八邪道,將墮至惡處,已起利養心者,當求方便而滅之。
(5)內容有(一)佛舉乘船筏之譬喻,以示弟子:善法猶可捨,何況非法。(二)佛舉示昔日降魔事跡。(叁)佛示依慢減慢,慢已滅盡,則無諸惱亂之想;設為賊所擒,勿起惡情,當以慈、悲、喜、護、心治之;心當如地,納受一切穢惡好壞。
參閱《中阿含‧大品‧阿梨吒經》
(6)佛舉摩竭牧牛人愚惑、少智慧,渡牛無方,致牛群和自己均遭受困厄,以喻心智闇鈍不明,不習禁戒之比丘。又舉善牧者知牛性,知水性,導牛有方,能使牛羣安然渡河,如來以八正道自度度人,正如善牧之人。比丘當以無放逸行,修習八正道。
經意同《雜阿含》第1248經。
(7)阿闍世王於七月十五日受歲之日,受耆婆伽之勸請,與諸侍從,往梨園晉見世尊,求佛受悔殺父之過,並誓願改往修來。佛受阿闍世悔過,並為廣演法義;王聞法,信受教義,歸命叁寶。佛又囑付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並讚許阿闍世為優婆塞中得無根之信者。
經意同《長阿含‧沙門果經》,亦可參閱竺曇無蘭《佛說寂志果經》。
(8)佛為比丘說當除世間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
(9)佛為比丘說如來出現世間,不著世間八法,猶如蓮華出淤泥,卻不著塵水。當勤精進,勿為世間八法所染。
(10)佛為比丘說四向四果流轉生死,而不住生死;當求其方便,度生死之難,勿住生死。
【九法】有二品,18經。
1.九眾生居品:內容敘說九眾生居處;嚫願九德;九種人離於苦患;眾生性行不同,想念各異。共11經。
(1)世尊為比丘說有九眾生居處,為眾生所曾居、已居、當居;故當求方便,離此九處。
(2)世尊為比丘說嚫願有叁類九種之德:(一)施主成就信、誓願、不殺生;(二)所施物成就色、香、味;(叁)受施者成就戒、慧、定。當求方便,成就此九法。
(3)世尊為比丘說惡比丘成就強顏、耐辱、貪心、慳著、健忘、少睡、淫泆隱匿、無返復、念不捨離等九法;當捨此諸惡法。
(4)佛以孔雀鳥成就九法,比喻賢善比丘成就顏貌端正、音響清徹、行步庠序、知時而行、飲食知節、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於睡眠、少欲知返復等九法。
(5)世尊為比丘說女人有九法繫縛男子,更樂(觸)縛人最急,能牢繫男子;當念捨此九法。
(6)佛為諸比丘說一切諸法之本;當念閑居樹下,端意坐禪,思惟妙義。
(7)世尊親自瞻視病患比丘,並為說法,比丘遂得叁明,漏盡意解。又集諸比丘,教示當展轉相瞻視病苦,瞻病者無異於瞻視如來。
(8)佛為比丘說四果、四向、向種性人等九人可敬可貴,供之得福。
(9)內容有(一)滿呼王子請供佛及比丘僧,但因輕視朱利槃特而不予延供。(二)佛留缽於朱利槃特所,令滿呼親往取缽。(叁)朱利槃特分形坐於五百樹下,滿呼無策而歸,佛授教往請朱利槃特。(四)滿呼於佛前懺悔,佛為說有九種之人出世,並讚歎朱利槃特能以神足度人、阿難能觀相如意,唯二人能於空中取滅度。(五)滿呼白佛願恆供養朱利槃特,佛令其先向朱利槃特懺悔。(六)佛為滿呼說妙法及咒願。
(10)佛為阿難說善知識是全梵行人,能引人向善道以至無為處。
經意同《雜阿含》第726、768經。
(11)佛為釋提桓因說眾生性行不同,想念各異。
2.馬王品:內容記敘佛陀說馬王本生;當求方便,修行慈心等。共7經。
(1)有一婆羅門以女獻佛,佛婉拒不受;有一比丘請留之,佛予以斥責,並開示女人有九惡,不可繫意於彼。又為該比丘舉說往昔為馬王時,救度商人逃離羅剎女之本生因緣。
可參閱《中阿含‧大品‧商人求財經》
(2)內容為(一)舍利弗、目乾連率領五百比丘回到僧團,諸比丘互相問訊,聲音高大,佛敕他去。(二)諸釋種與梵天王代諸比丘向佛謝過。(叁)佛問舍利弗、目乾連對如來遣眾,有何想法。(四)佛讚許目乾連為眾中標首,當教誨後學。(五)佛為說不得長大之九法,及有所成辦之九法。
與康孟詳《舍利弗摩訶目連遊四衢經》同本。
(3)內容有(一)比丘依村落居止,若惡法逐增,善法減滅,則當遠離村落;若善法逐增,惡法減滅,則不應遠遊。(二)阿難問佛,四大依食而存,諸善依心而生,比丘當如何才能依村落住,勞苦精神,長養善法而不遠遊。(叁)佛說專念四事供養,所欲不果則苦;若知足,不起想著,則諸天、人民代其歡喜。故佛教比丘當念少欲知足。
可參閱《中阿含‧林品‧林經》。
(4)魔令人民不施食予佛,佛為魔說拘樓孫佛時,魔亦令聖眾托空鉢,彼佛告諸比丘當捨揣、更樂、念、識等四種人間食,成辦禪、願、念、八解脫、喜等五種出世間食,魔前計無功,即令人民以利養惑比丘,彼佛敕比丘當勿著利養。
可參閱《雜阿含》第1095經。
(5)內容有(一)心行慈,能消除瞋恚;昔有惡鬼坐於帝釋座,諸天瞋恚,鬼顏貌轉勝;帝釋行慈心,鬼顏貌轉醜而即時形滅。(二)心行慈,能生善處,遠離八難,證阿羅漢、證辟支佛,乃至成佛。
參閱《雜阿含》第1107經、《別譯雜阿含》第36經。
(6)佛讚舍利弗能遊於空叁昧;並說若無空叁昧,便流浪於生死中,不能得究竟解脫;得空叁昧,則能證入佛果;空叁昧於諸叁昧中最為第一,佛昔時得空叁昧,七日七夜觀視道樹,目不曾眴,當求方便,成辦空叁昧。
可參閱《雜阿含》第236經。
(7)屍利掘長者聽從六師外道所教,備火坑與毒食,供佛與比丘僧。佛顯神變,屍利掘悔過,佛為說法,屍利掘及八萬四千眾得法眼淨,歸依叁寶並受五戒。
【十法】有叁品,26經。
1.結禁品:內容敘說佛陀以十事功德,與諸比丘說示禁戒;聖賢所居之處有十事;佛陀成就十力;非法親近國家有十難;國王成就十種非法,則不得久存等。共10經。
(1)佛以十事功德,與諸比丘說禁戒,並囑咐當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
(2)世尊為比丘說聖賢所居之處有十事,叁世諸聖常處其中。
可參閱《雜阿含》第71經。
(3)世尊為比丘說如來成就十力,自知無著,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無上大*輪,教觀四諦、五蘊、十二因緣;比丘當精進修梵行,無放逸,並承事諸佛,禮敬供養。
經意同《雜阿含》第348經。
(4)世尊為比丘說如來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在大眾中能師子吼;當求方便,成此十力、四無所畏。
可參閱《雜阿含》第684、701經、勿提提犀魚《佛說十力經》、施護等《佛說十力經》、法賢《佛說信解智力經》。
(5)世尊為比丘廣分別修行念佛、法、僧、戒、施、天、止觀、安般、身、死等十念,能斷諸煩惱。
可參閱《增一阿含‧十念品》、《增一阿含‧廣演品》。
(6)世尊為比丘說非法親近國家(進入王宮)有十難,故比丘莫非法入國王宮室。
(7)世尊為比丘說若國王成就十種非法,不得久存,多諸盜賊;若國王成就十種正法,能久住於世;若比丘成就十種非法,不增善本功德,死墮地獄;若比丘成就十種正法,能生天上。當捨離十種非法,奉修十種正法。
(8)外道異學問諸比丘,彼之教法與佛之教法有何異,諸比丘以此白佛,佛為諸比丘開示一論一義一演乃至十論十義十演之甚深法。
十論十義十演:一依食,二名色,叁受,四諦,五根,六重,七神止處,八世法,九眾生居,十念。
可參閱《雜阿含》第186-489經。
(9)佛勸比丘修行白骨、青瘀、膖脹、食不消、血、噉、有常無常、貪食、死、不可樂等十想,能至涅槃。
(10)有一比丘因欲心重而不能修十想,佛為說欲有種種不淨,應當遠離,令重思惟十想;比丘悔過,遂證阿羅漢果。
2.善惡品:內容記敘修行十惡、十善、十念的果報以及平等施法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修行十惡,則墮惡趣;修行十善,得生天上;修行十念,能至涅槃。當捨離生天及惡趣,善修十念至涅槃。
可參閱《雜阿含》第1056經。
(2)世尊為比丘說十惡之果報;當捨離十惡,並修行十善。
(3)佛為波斯匿王說平等施、迴轉幻法,並勸王發心,供養當來過去諸佛及聲聞弟子。
(4)諸比丘食後集於普會講堂論世事,佛阻止之,並敕諸比丘當思惟少欲等十事之論,十事之功德能遠離惡趣,至涅槃。
(5)諸比丘集於講堂論乞食,希求妙色、妙觸、四事供養,佛斥其非正法,敕當思惟少欲等十事,令此十事勿去離於心。
(6)諸比丘集於普會講堂,論王治國界及國主之勝劣,佛阻止之,並敕當思惟少欲等十事,令此十事勿去離於心。
(7)諸比丘集於講堂論波斯匿王非法事,佛阻止之,敕諸比丘當自修己,熾然法行,興隆法樂,自歸最尊,並當思惟少欲等十事,令此十事勿去離於心。
(8)有一長者造禪房施羅雲,羅雲後於人間遊化,長者即將禪房轉施聖眾,佛以此因緣為諸比丘說平等施法。
(9)佛為均頭說諸見之生滅,皆是無常、苦、空,為變易之法;當住於十善之地,除滅六十二見;均頭遂證阿羅漢果。
(10)世尊為比丘說叁惡道、四大部洲、諸天壽命之長短,以上除淨居天不來此世,其餘多流轉於生死。並舉說自己昔為療眾病王之本生事,說明昔日閻浮地人民壽命極長,今因殺生之業而壽命短促。
3.十不善品:記…
《增一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